□劉菲
2021 年2 月2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1]這些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2021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強調,在繼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同時,建構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2]2021 年9 月29 日,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包括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 周年之際予以發布[3]。
2021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職業教育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4]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僅能夠有效融入高職教育,而且為高職教育的發展和定位指明了方向,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鑒,因此有必要就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職教育的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進行論述。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既是黨的精神的傳承,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于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近年來,職業教育政策環境進一步向好,國家政策加快落地,職業教育從“大有可為”走向“大有作為”,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職教高考”改革穩步推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得到實施、質量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高職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有力地助推了全國高職教育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5]59。盡管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距離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這漫長的探索和奮進的道路上又會遇見各種問題和挑戰,諸如辦學經費緊張、教學資源短缺、辦學條件不夠完備、職業本科教育引領性不足、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稀釋”導致高質量發展受到限制等,這些困難和挑戰仍然是困擾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瓶頸。新時期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培養“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對國家有用、為國家所需的人才”,還要克服當前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要將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職教育當中,以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高職教育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職院校專業發展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師資結構、辦學條件等各方面,相較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社會各界認同度不高。任何教育事業的發展,都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國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在政策上、經費上的支持力度還不夠,高職院校畢業生應聘求職時受到企事業單位的“冷落”,家長對高職院校的評價帶有偏見等種種不良現象,各利益相關方不能高度認同、認可高職教育,勢必影響其持續向好發展。其次,高職生文化素質偏低。在現行高考招生制度下,高職生基本上屬于高中階段學習上的“后進生”,相較普通大學本科院校學生,高職生文化素養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部分高職院校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紀律和行為規范管理上,道德塑造、技能培養反而退到次要位置,這又嚴重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再次,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有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引進優秀人才困難重重,現有的師資隊伍在年齡、專業、學歷、技能和經驗等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甚至有相當數量的教師還是“半路出家”,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還無法支撐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要求。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從重視數量向重視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高職教育要真正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要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才有可能實現。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高職教育要擺脫現實困境需要有推陳出新、別出機杼的創造精神,需要有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奮斗精神,需要有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需要有長風破浪、志在千里的夢想精神。高職教育需要創新教育管理、革新人才培養模式,既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又要結合現實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真正適合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職教育要真正提升、發展,需要正視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及時借鑒其他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積極同其他高等教育開展合作,高職院校內部要有競爭意識,不斷強化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建設,不斷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總之,我國高等教育市場總體趨于飽和,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高職院校也將面臨著發展的困境。高職院校如何“破局”,如何走出現實困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金杯銀杯不如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口碑,只有培養出滿足廣大家長期望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而要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多措并舉,需要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腳踏實地、付諸行動,切實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真正改變高職生“文化素質不高、學習能力較差、自信心不足”的狀況,將他們培養成“理想豐滿、精神飽滿、德技雙馨”的高技能人才。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容豐富、內涵多樣、立體全面、生動可感,猶如“精神家園”“精神寶庫”,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職教育,無疑是應對發展困境、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救急良方”。
國家、民族振興的關鍵在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根本在于精神塑造。“培養什么人”,取決于“怎樣培養人”,即用什么精神去塑造人。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在教育發展水平的各項考核指標當中,人才培養質量始終是最核心、最關鍵的指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最根本問題,能否培養出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關系到各類教育的長遠發展大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用青春譜寫的頑強拼搏、不懈奮斗之歌,引領、激勵著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僅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重要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
如何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六個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第二,要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第三,要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第四,要增長學生的知識見識;第五,要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第六,要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這些方面,著力幫助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四個自信”,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著力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主義,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教育學生要注重品德,學習并踐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讓學生成為品德高尚、有家國情懷的人;鼓勵學生珍惜時間,專心致志求知求學,擴寬見識,豐富學識,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是某種單一的精神,而是一個集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于一體的精神聚群,它與上述立德樹人六個方面的著力點高度契合,是“立德樹人”的天然資源。
我國的高職教育以專科層次為主,多采用兩年學校學習、一年企業實踐的模式。過去因為學制年限短,課時安排相對捉襟見肘,不少高職院校便優先考慮保障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課時,而擠壓通識教育、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時。不少教師也認為學生來校就是來學“一技之長”的,因此觀念上更注重職業技能教育,輕視、忽視通識教育、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造成技能教育與精神培養脫節。通過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助于充實、豐富高職學生的精神塑造。比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有助于高職生筑牢信念之基,賡續紅色之脈,辨清人生航程;五四精神、抗日精神等有助于高職生厚植愛國情懷;長征精神、東北抗聯精神、老區精神等有助于培養高職生艱苦奮斗、敢于犧牲的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有助于錘煉高職生吃苦拼搏、永不言敗的意志;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等有助于塑造高職生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品質。
截至2022 年5 月,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共計1521 所,其中高職院校1489 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2 所,在校生達2915 萬人,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7]。高職院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他們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也應看到,我國高職院校整體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還不高,還難以完全適應現實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高職生在理論、技能及政治素養等方面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容豐富、內涵多樣、立體全面、生動可感,是重要的精神家園,更是重要的思想文化寶庫,可以充分發揮其偉大精神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破解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境,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從中尋找可供借鑒和學習的重要素材,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格,宣傳其光輝形象,尤其要重視榜樣的力量,以感召、激勵一批又一批青年立志成才,爭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因此,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職教育,不僅有助于高職教育走上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還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及思想政治素養。
首先,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理論素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反映了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形成了與時俱進、與時偕行的光輝形象和理論品格。一代代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探索救國、興國、富國、強國之路,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智慧和營養,從而有效應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我們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8]當前,高職生無論是在專業理論方面,還是在政治理論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不足和短板,難以脫穎而出、形成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所謂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首先應該是專業理論知識扎實、政治理論修養較高的優秀人才,需要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學精悟透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次,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實踐能力。新時代,高職生要從根本上提升綜合素質,需要繼續繼續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尤其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既是“身上能流汗、手上能長繭、足能行千里”的實踐型人才,又是能扎根于農村田間、工廠車間、建設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盡管高職院校在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實踐技能為本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性教育教學體系建設當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實踐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師實踐能力欠缺,導致高職生的實踐能力十分有限,沒有辦法快速融入職場環境,與“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要求更是相距甚遠。而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實踐能力。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反映了一代代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為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而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奮斗,是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具體實際的成功實踐、偉大實踐,鑄就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輝煌。高職院校在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升高職生實踐能力時,要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尤其要弘揚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工巧匠”。
再次,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職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在物質層面獲得極大改善。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一直在搶奪我國院校宣傳輿論陣地,借助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和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影響甚至歪曲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些高職院校學生政治敏銳性不強,易受西方意識形態蠱惑,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失,利己主義思想頻頻抬頭,沖擊主流價值觀。面對各種壓力,一部分學生在生活上消極墮落,沉迷于網絡,學習上迷茫,缺乏理想追求,“佛系青年”“躺平青年”越來越多;更有甚者滑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危險邊緣,出現“恥言理想、蔑視道德、拒斥傳統、躲避崇高、不要規則、怎么都行”的錯誤傾向,最終得不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更無法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高職院校要扭轉學生“文化素質不高、學習能力較差、自信心不足”的窘境,需要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先進事跡和光輝形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堅定理想信念,鼓勵更多高職生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服務鄉村振興、傳承優秀文化、服務民生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理想豐滿、精神飽滿、德技雙馨”的高技能人才[5]3。
總之,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將其有效融入高職教育,引領和帶動高職院校走上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出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課非常注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理論宣講,開設有多門相關課程,確實從理論上很好地講清、講透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但是對于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等不同歷史階段譜寫的精神“史詩”卻講得不透、不深、不系統。尤其是對于高職生來說,深刻的理論“言傳”,不如一代代共產黨人的“身教”。當前,高職教育如何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使之真正發揮助推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從而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環節、實踐教育環節及校園文化建設等三個方面入手。
課堂教學是各類學校教育最重要的陣地,也是人才培養最核心的環節。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在課堂上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先進事跡和光輝形象,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涵和素材,又對學生起著重要感召、啟迪作用。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應當主要考慮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技術課程這兩大類課程中。
首先,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9]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滲透著紅色基因、紅色血脈、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高度契合,是優質的思政課教學資源。要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走進思政課堂,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懂悟透,以學促行。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整合教學內容。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它們的教學內容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都有重疊,但是側重點不同,這就需要科學規劃和統籌安排好各門思政課,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相關知識點有機融入,從而形成整體性,發揮互補作用。比如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刻內涵作為“主心骨”重組教材內容。在概論課程中,要結合理論發展演進脈絡,講清、講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支撐和深刻內涵。同時客觀分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對理論形成、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要挖掘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后面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回避“滿堂灌”“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視相關理論的教學,還要結合身邊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用“講好故事”的形式豐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二是創新教學模式。與一般思政課注重理論推演、邏輯思辨不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要側重情感體驗、精神共鳴,從而達到思想洗禮的作用,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適應。要廣泛運用視頻展播、實地探尋、VR 仿真、親身體驗等現代教學方法,構建一個以學生體悟+親身實踐為核心的全新教學模式,變教師主講為學生演講、教師引導為學生主導。同時改革考試內容和方式,摒棄傳統的考察學生認知的考試方式,改為由學生提交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實踐報告,并根據學生踐行成果而不是認知多少對學生進行評價。
三是優化師資隊伍。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人家一杯水。”只有教育者自己掌握了相關知識、技能,才能給受教育者“傳道受業解惑”。首先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沒有良好的師德,教師自身沒有一點精神,不可能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其次要提高業務能力。講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學養,還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授課技巧,以及掌控新型課堂的能力。因此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訓、培養,以適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的需要。
其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專業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0]專業課程教學,是各類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環節,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核心部分還是專業課。因此,只是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還不夠,還應融入專業課程。通過專業課程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還要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
任何一門專業課程,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專業文化。但專業文化的背后起支撐作用的,是專業精神。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體大思精,是人類最先進文化、精神的聚合,任何一種專業精神,都可以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找到。這就為我們在專業課程中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提供了可能。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盡可能挖掘、利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涵及核心元素,盡可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將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先進事跡融入專業課程,通過講述形象而又感人的真實故事,來引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體育課上,導入女排精神;在實驗課上,導入科學家精神;在經管類課程,導入企業家精神;在醫學專業課上,可以引入抗疫精神,等等。通過一個個鮮活而又感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教育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構建創業實踐教育環節可以有效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更好地展現其光輝形象,讓廣大青年從內心深處認同、接受,并用于指導自己的人生[11]。如何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實踐教育環節?可以從日常的見習、實習、研習等實踐教育著手,還可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因地制宜,結合高職院校所屬地域資源優勢,如紅色歷史遺址、遺跡,以及革命烈士紀念館,英雄、勞模生活學習場所等,組織高職生開展見習和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涵和力量。二是組織大學生宣講團,深入城市社區、企業、工廠、學校,乃至農村或偏遠山區,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宣講活動,既能進一步升華情感,提高認識,又能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更廣泛深入人心。三是搭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社會實踐站,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止于“知”,更重于“行”。此外,與本科教育相比,高職教育尤其注重頂崗實習(見習),強調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因此專業實踐在高職教育中占據很重的分量。要結合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引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讓學生在校外的專業實踐中也能深受教育和感染。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中紅色文化相對薄弱,尤其是高職院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所蘊含的豐富題材可以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將其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助于發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在物質文化層面,恰如其分地引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比如在食堂、餐廳等生活場所,引入東北抗聯精神、長征精神等;在實驗室等學習場所,引入雷鋒精神、航天精神等;在體育館等場所,引入女排精神等元素。二是在校園文化品牌活動中,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比如,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聯的重要紀念日開展相應文化活動;打造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元素命名的特色品牌活動或優秀文化團隊;開展各種文藝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等等。三是利用好校內各種媒體資源,廣泛宣傳推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總之,通過以文勵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讓廣大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浸潤和啟迪。
綜上所述,文章主要考察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職教育的內在邏輯和現實意義,指出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有助于高職教育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提出應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充分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及校園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打造全面立體的高職生教育培養體系,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