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捷斯
(安徽省泗縣泗城第一小學 安徽宿州 234300)
新課程改革推動了小學教育事業的逐漸發展,“雙減”政策中明確指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的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作為教師,必須認真領會“雙減”精神,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用創新的理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充分鉆研教材教法,提升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水平,以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類型助力學生學習,讓學生體會課堂學習的樂趣。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對待教育的用心程度就成了學生收獲知識的基石,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從生活背景中聯系多種教學新思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人綜合數學素養。
現在很多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大都沿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性,學生思維不能獲得調動。即使新課程改革內容中明確提到教師應履行素質教育,但是教師不注重日常教學理念與方式的實際創新,導致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低下。
從目前的現代化教學多媒體應用情況來分析,部分教師并未及時意識到現代化教學的優缺點、重要意義及其應用方式,以至于在運用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缺乏科學性,教師存在順著多媒體課件流程走完一節課的教學模式,沒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和知識理解能力進行教學,造成了教學效率實際成效低下,從而影響學生個人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實際發展。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相結合,給學生們設計生活化的情境與氛圍,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高效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不但能夠豐富小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增強個人的數學綜合素養。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新思路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個人綜合數學素養[1]。
創設情景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手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數學老師要借助生活化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們熟悉的生活事物、生活情境相聯系,以此增強學生的切身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問題情境生活化方法,結合實際內容來設計合適的數學問題,從而更好地吸引班級小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個人的探究數學知識內容的主動性。比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以生活中的情景問題導入新課:在森林中書上有10只鳥,突然一聲巨響,書上還剩下幾只鳥?從生活情景中提出問題導入“0”,從而使學生認識了“0”的意義。在教學《認識鐘表》時,讓孩子們猜謎語:三個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轉圈圈,不吃飯來不休眠。老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物品導入新課,提出問題:想知道這三個兄弟的名字嗎?他們在轉圈圈有規律嗎?鐘面上還有些什么?他們之間有什么規律嗎?讓學生們在趣味與問題的指導下來進行更為高效的小學數學內容的學習。多數小學數學課堂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卻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小學老師們沒有結合學生們的個人認知與性格來進行有效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得班級學生缺少課堂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聯系教材進行設計,培養班級小學生個人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習慣。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身邊的生活資源,并將其與教學資源進行融合整理,促進班級學生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數學教學與生活實例有著緊密的關鍵,課堂也是學生與老師的重要活動環境,小學數學構建生活場景課堂,就是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來融入教學,以此來極大地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促進小學生思維的拓展與創新能力的綜合有效提高。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顧客和營業員,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后地要求參加。進行分組后,每組都有不同商品的價格,每個學生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活動開始后,教室里買賣聲不斷,就像在生活中一樣。多數小學數學課堂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卻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小學老師們沒有結合班級學生們的個人認知與性格來進行有效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得班級學生缺少課堂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們應該聯系教材進行設計,培養小學生個人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習慣。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身邊的生活資源,并將其與教學資源進行融合整理,促進班級學生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合理地巧用生活實例是數學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教學,為學生參加教學開展的活動建設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為小學生創造自由、輕松的良好學習氛圍[2]。
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教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情況開展游戲教學,為參加小學生游戲教學開展活動建設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小學生游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應充分結合信息技術給小學生們講解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來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大大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綜合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成效。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提前規劃教學內容,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游戲化教學。例如,教師利用學生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奪紅旗”“摘桃子”“大轉盤”“刮刮樂”等來進行游戲教學,以此激發學生鞏固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輕松推進知識點的鞏固,不但可以加強小學生的新知練習,還可以提高小學生對內容的實際理解程度,重點鍛煉小學生的學習思維與綜合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與個人創造力,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核心素養。
數學課程較為枯燥,使得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主動性與求知欲望較低,導致對一些數學知識的掌握應用不靈活。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運用時要充分挖掘教材生活元素,結合學生們的個人認知與生活經驗來進行有效教學,組建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生活數學課堂活動中,從而能夠使小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到較好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租船》一課中要讓學生們合理解決“最少需要多少”和“最多需要多少”的數學問題,這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他們對于這樣需要把余數“進一”或“去尾”的問題多數運用不好,此時教師要挖掘教材生活元素,結合學生們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有效教學。如:媽媽要買23塊蛋糕,每個盒子可以裝4塊,最少要多少個盒子?教師引導發問:余下的蛋糕怎么辦?可以不要了嗎?很顯然,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處理余下的蛋糕是需要再準備1個盒子的,從而得到算式:23÷4=5(個)……3(塊),5+1=6(個),答:最少要6個盒子。又如:有15元,練習本2元一本,最多可以買幾本?解決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們貼合生活購物經驗考慮到余下的錢是買不到一本練習本了,所以答案是15÷2=7(本)……1(元),答:最多可以買7本。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關聯,因此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更加離不開生活了,學生們的生活經驗與教材內容都是老師們進行生活化教學的素材,激發小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內在興趣,幫助學生們從書本知識走向生活,從而把數學基礎知識與真實生活完成有效的結合,這樣可以極大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3]。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加強對數學問題和生活元素驅動教學的聯系程度,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激發起自身的實際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們更加深入地研究有關數學問題。此外,教師們在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培養學生們的問題意識和邏輯能力的時候需要注重層次性,教師們在給學生們傳授知識的時候應當分批次講解,不可以一次性地灌輸給學生們,這樣學生們才能夠吸收所學知識,才能起到良好的問題驅動教學效果,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個人的問題思考與學習興趣,并發展小學數學課堂的綜合成效。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地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嘗試將這些問題利用數學模型展現出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例如,生活中的階梯供電以及天然氣階梯收費等問題,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了解生活,體會建模對學生生活相關問題解決的意義。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生活實踐的應用,準確掌握教、學、做之間的聯系,并將其完成融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新知,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實際效率,提高學生們使用生活實踐知識來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生活實踐活動其重點關注是學習與實踐的結合,也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們應當根據小學生們的具體學習活動情況,為他們量身建立合理生活實踐的學習情境,以此引導全班同學積極主動地加入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例如,教學《有趣的測量》一課時,出示一塊土豆,問:怎樣求它的體積呢?有的學生提出:“有沒有計算這個土豆體積的公式呢?”我緊接提出問題:“不能直接用公式怎么辦呢,我們能想辦法求出它的體積嗎?”你們在家里有幫媽媽洗過土豆嗎,土豆是有體積的,把它放入水里,水會怎么樣?”受到啟發后,學生開始討論交流。隨后,有的學生提出:先要在一個長方體的容器中放入一定的水,接著,把土豆沉入水中,再測量水面的高度。這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把土豆沉入水中,水要完全沒過土豆嗎?放入土豆后,水面升高了多少?土豆的體積是多少?在討論中,讓學生明白水一定要沒過土豆,土豆的體積就是升高水的體積,通過測量水面升高的高度,用“底面積×高”可計算出升高的水的體積,也就是土豆的體積。此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如果長方體容器里的水是滿的,你還能測量出土豆的體積嗎?”學生們討論探究,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會提出:先將盛滿水的容器放到空盆中,再將土豆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最后把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或容器中,測量或計算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土豆的體積。教師通過這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讓后面的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得到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順水乘舟。在知識的探究中,教師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義,應該充分運用學生的生活實踐引導他們自主研究、發現,在生活實踐體驗中主動構建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主動挖掘生活的教學素材,將教學活動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聯系生活探索數學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綜合能力。把復雜、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讓學生在自己的知識經驗、生活領域中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然后再運用到生活中,最大程度地發揮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