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香(江蘇:東海縣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
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效教育以后,學習者所取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而其中的進步或發展并不單指在知識掌握方面,還包括在才能、情感、心態、價值觀等方面的進展。也就是說,學生有沒有進展或有無能力提高成績,是衡量教師教學有效或失敗的唯一指標。假如學生不學,或者學了卻毫無成果,教師就算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即使在中國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有效課堂教學仍然是教育者的終極追求目標。
有效教學要求向教師提出了這樣的教育價值觀:當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時,就是教師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輕負荷、高質量、高效率,才是良好的教育。有效要求為教師去掉了這樣一個陳腐的觀點:教育只求耕耘,不問回報;只注重學生吃苦耐勞能力,而不談教學的有效性;只看教師講了多少,學生學了多少,而不問教師在課堂中的精神和時間的耗費有多大等。具體地說,解決這些問題,追求有效教學可以從這么幾點入手。
——以生為本。班主任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確立一切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教育理念。
——注重教學。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隨意教學,也不要單純地將“效率”理解為“單位時間內教更多的內容”。課堂效果不同于生產效率,并非決定于教師在講些什么,而取決于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成果。
——定量教育。有效定量教育就是一定要堅決反對和拒絕過分定量的教育。要學會正確客觀地處理好評價定量因素與評價定性行為結果與作業結果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充分全面地體現學生的實際學業成績情況和教師自己的日常工作成績。
——經常反省。每一位教師都必須不斷地反省自身的日常教育活動,并不斷地自問:“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率的?”“我的教育有效率嗎?”“有無比我更有效率的教育?”
在新課程標準中,班主任的重要角色是不能忽略的,其作為高效課堂的組織者,在課堂上應該有效地組織教學。
新課標要求構建全新的師生關系。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推動者,在課堂中承擔著“組織”的重要任務,教師應讓每個學生共同確定各項教學活動目標,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各類感覺投入學習活動。教師還承擔著“調節”的重要任務,當學生的學習情感將要失控時,教師應實行“冷處理”,以使學生靜下心來復習;當學校的指標超前或落后于課堂的設計時,教師應暫時調整課堂教學環節和課程目標。
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共同體”。學生年紀小,學習能力薄弱,更需要教師幫助。當學生的思維與他人重復時,需要教師指導其與眾不同;當學生的思維脫離課堂內容時,需要教師指導其轉向;當學生遇到思想問題時,教師應該加以幫助和引導;當學生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將具體信息、條件等交代清楚,并要做好巡視,捕捉有用信息,及時輔導學困生;當學生在開展合作學習以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做好反饋、總結和提高。
有的學生認為,“老師的面部神情就像一天的晴雨表,當老師帶著笑容時,就可以輕松些;當老師的臉上無笑意時,就應該乖一些,以免受罰”。學生們知道,沒有了教師的情感,就沒有了學校的情感;缺乏教師的情感溝通,也就不能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愛學生,微笑課堂能讓他們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身心放松;班主任要關心學生,重視學生,指導他們增加自信,充分調動他們內心的學習興趣。
要提高課堂的教學能力,教師就必須緊緊地圍繞著教學中心內容展開教學,最大限度地避免隨意化、障目術、生硬難懂,從而增強課堂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課堂教學目標制訂的過程是不是合理,直接關系著課堂效益好壞。如果一節課任務不清楚,要點也不明顯,而教師卻在枝節上大談特說,導致無價值的知識點重疊與遺忘,是造成課堂資源無效重耗的一個直接因素。因此,制訂課堂目標,就必須按照系統論、控制論的科學思想,全面掌握,統籌安排,并在深入了解課程設計內容的基礎上,提出課程知識框架,制訂好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單元目標,并將它們劃分到每一環節和每一門課程中,從而構成課程的“任務群”。在具體實施中,必須重視課堂內容與標準和諧一致,通過與學校的雙向溝通,共同解決教與學的沖突問題,糾正與標準的偏離,從而保證課堂的所有教學活動始終圍繞課堂標準展開。
高效課堂的先決條件是學習者的高效學習能力,而學習者高效學習的必要條件則是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心向。設計一個問題情境,就是需要將學習者的所有注意力全面地聚焦于他當前所需學習處理的這些問題情境上,這樣一方面可以直接給其他學生提供一個復習備考的目標方向,進而也確定了他們復習備考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能夠更充分地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引發廣大學生強烈的課堂學習興趣,化學生的被動掌握為自主學習,以增強教學效果。
在課程的內容組織方面,要尋找和接近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和其邏輯思維規律有關的教學內容。在不超過學生某些思想發展階段或不降低當前最低水平的前提下,授課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時間上的彈性,整合教學內容,讓課程真正地形成一個螺旋向上的知識鏈條,讓學習者天天都有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發展。所以,教師在選擇課程時要選取難的、重點的,或學生無法了解的教學內容加以講解。此外,凡是學生自身能學的內容教師也應該放手,讓其采取分組協作練習的形式自行探索,這樣才能節省時間,提升學習效果。
課堂質量有效地全面提升,離不開科學和合理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唯有進一步完善課程教法、學法與設計,方可切實提高教學課堂上的整體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以及對方法知識的有效優化組合使用。一是要始終強調教師教學方法的整體主導作用發揮;二是要合理運用課堂講解法、發現式教學法、提問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自習式輔導教學法等各種現代研究方法技術;三是要彰顯課堂價值,必須做到少時低耗、高效率優質。教學有法,重在得法,貴在教活。教師應及時總結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注意教學方式的革新,建立一種具有特點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要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角,使學生學會高效學習,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課堂的規則,培養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有效的教學方式,并學會學習。也有人認為,教師不但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更要授人以漁場。小學生的學習經驗很有限,還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師指導。因此,要注意讓學生從讀書活動中體會思維的方式、語言表達的方式、機械操作的方式、提出問題的方式和解題的方式等等,并按照系列要求加以練習,從而讓學生學會讀書,并真正地成為讀書的主人。
教師的教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學,所以應把提升課堂質量的關鍵放到對學生學法的引導上,進行教學方法的指導。教師必須貫徹知識掌握和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育原理,重視讓學生樹立獲取和運用科學技術信息的意識和進行教學探索的意識,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把“探究性學習”“合作性教學”成功帶入教學中,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法的變革推動教學方法的變革,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師更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一種正確有效的讀書方式的重要性,讓他們可以辯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苦學”,從而進一步了解如何苦學、巧學、善做和樂做。而教師要實現這一點,則需學會相應的教學手段、知識技能和教學策略。小學數學的學習方式,除有讀書學習、合理思考、懷疑問難等常規方式外,還有動手作業、畫圖分類、假設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學習者一旦從具體化的課堂提問活動或日常工作活動情境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之需要,并可自己靈活選取課堂所學知識內容,就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者自身進行積極主動的定向教學活動,這才是真正高效實用的有效教學。這種有效的定向教學帶來的理想教育效果之一必然是:課未始,興已極濃矣;課正行,興愈濃也;而課之已畢,興也尤甚濃。教師為了進一步實現這種崇高的精神教育境界,就必須發揮激趣功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即通過以個人興趣愛好出發,積極調動和激發學生讀書求知的強烈熱情,培養他們學習求知的興奮點,并以此激起他們的尋求欲,使他們積極地學習。
有意義的學習是一項以思考為核心的理解性教學,學習者如果缺乏了思考,就談不上理解。所以,課堂教學中必須誘導學生進行主動、全面的思考,這就是有意義學習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習者的雙主體作用,以主動的思維引導學習者充分發揮基礎性的功能。
如此,學習者才能夠既掌握主動,又學得扎實。實踐可以證明,建立在童話體系上的有意義學習能夠讓學習者掌握真實的科學知識,因為科學知識是有內在心靈含義的,它已經融進了學習者的認知框架里,是自己的東西。學習者也能夠自主獲得,通過靈活處理,這個科學知識可以有機地鑲嵌進學校已經建立的科學知識序列中,讓學習者的知識框架如同滾雪球似的,反復地建立和重組。
課程變革的真正目的,其實并不僅僅在于換一套全新的課程,或者換一套全新的教學標準的問題。而是要通過課改引導學習者合理地選擇,合理地成長。所以,教師要從改善課堂效率和提升質量出發,強化課堂教學管理,正確選擇教學策略,確保課堂任務按時執行,及時完成,減少課堂的隨意化和拖堂行為,降低課堂無效資源的浪費,切實走上優化課堂教學之路,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