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瑜
統編版的語文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單元內部中的各個板塊內容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單元內容的整合,不能把單元中的內容進行單一的教學。本文以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就如何以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教學展開闡述。
一、以單元導語為切入
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它是以不同“主題”組織單元教學的,在每個單元都設有一個單元導語,導語在各個單元的教學中都有著指導性的統領、目標定位和課堂導航的重要作用。它主要讓學生明確知道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要掌握的語文要素是什么。
教師應該把語文教學的導語研究透徹,然后實施精準教學。學習每一個單元之始,我都會讓學生從單元導語中充分了解主題和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有了導語的導向,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了方向。之后,我還會要求學生對整個單元進行預習,目的是引導學生先感知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明確本單元的學習任務,激發其學習興趣,引發閱讀期待,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以課文教學為載體
“精讀”“略讀”“閱讀鏈接”“快樂讀書吧”等,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精讀”是學習方法,“略讀”是運用方法,“閱讀鏈接”“快樂讀書吧”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自相矛盾》是本單元第一篇精讀課文(文言文),課文講述了楚人一邊夸耀自己的盾無比堅固,一邊夸耀自己的矛無比鋒利,旁觀者詢問他用自己的矛去攻擊自己的盾,結果會怎樣,他便回答不上來了。學生在三、四年級的學習中已掌握了如何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但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個語文要素,對于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提出的。在教學時,我把這個要素的落實與課后練習相結合,讓學生去探討“其人弗能應也”的根本原因。通過探討,學生知道,課文中的那個旁觀者發現了楚人在賣矛與盾時語言的矛盾之處,于是提出這樣的說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楚人無言以對,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感受了古人思辨的智慧。
三、以園地教學為提升
語文園地里的“交流平臺”是學生總結、反思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中,學生會聚焦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方法,進行討論交流,從而總結出一些閱讀的方法,對本單元要掌握的語文要素便有了更深的認識。
本單元的交流平臺教學目標是有效引導學生“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交流時,我要求他們結合本單元學習課文來交流,可以《自相矛盾》為例子,也可以結合《田忌賽馬》《跳水》的內容,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嘗試將課堂所學的內容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來。
語文園地中的“字詞段的運用”是學生把學習到的方法進行遷移,學以致用,對于單元中的語文要素,學生不能停留在認識這個層面,必須真正學會運用,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這些練習中,學生自己學習到一些方法,就是能力提高的體現。本單元安排了三項內容。第一項安排了6組詞語,旨在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文言文中的一些單音詞和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相對應的語言現象,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聯系《自相矛盾》來學習,而不是孤立地學習這6組詞語。第二項練習,其中一個例子是《跳水》中的一段話,教材的安排又一次體現了前后的連貫。第三項練習是葉圣陶先生用修改的符號為一位中學生修改作文,借此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常見的修改符號,然后,我讓學生在本單元的習作中運用。
四、以習作教學為檢驗
單元中的習作部分是重頭戲,將閱讀中的收獲遷移運用于自我的表達,如果前面的教學內容都能落實到位,其實寫作也是水到渠成的。
本單元習作的主題是“神奇的探險之旅”,要求學生展開合理、豐富、奇特的想象,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一個探險的故事。本次習作的重點和難點是把“遇險的經過”和“求生的方法”寫具體,這關系到如何建立閱讀和寫作的關聯。單元的精讀課文是閱讀寫作的一個基礎性素材,承擔著引領學習、體會寫作知識與表達方法的作用,給學生寫法上的啟示。《田忌賽馬》《跳水》在面對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都為本單元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我以課文為范例,引導學生把習作內容寫具體,就“具體遇到了哪些危險的事”“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開展合理的想象,設計合理的情節,給讀者更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