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光
(國民大學 韓國 首爾)
在現代舞的發展歷程中,隨著以舞蹈意識和人際矛盾為主題的表現主義舞蹈的出現,大量表現真實人生意味的舞蹈作品被創作出來,這些作品注重人物內在狀態和外在現實的表現,很多作品甚至用動作把想象和現實進行混合表達,以反映人類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其中,Kurt Jooss 于1932 年創作的《The Green table》就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作,被視為德國表現主義舞蹈的開端。與其不同的是,純舞蹈僅憑身體動作進行舞蹈表演,“純舞蹈”并不意味著舞蹈表演必須完美,而是意味著舞蹈表演必須純真,其本質上是對舞蹈中的真正的動作的探索。“真正的動作”是通過個人的身體動作創造自我,它強調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性的表現,它強調動作就是動作,不應當遵循某一套規則,人要在本能的律動中展現身體動作的原發意義。舞蹈家默斯·坎寧漢就強調,要將舞蹈動作等同于舞蹈,他主張,舞蹈動作應該是舞蹈的所有內容和唯一內容,舞者應該避免傳遞舞蹈動作之外的意思,他還認為,舞蹈是否有意義取決于觀眾,他的理論既擯棄了舞蹈的敘事功能,也否定了舞蹈的情感表達功能,他認為“動作之外的東西與舞蹈毫不相關”。這使得默·斯坎寧漢的編舞法大大區別于傳統的編舞技法,他的“機遇編舞法”以動作為中心,用中國《易經》中的機遇法對確定好的動作碎片排列順序,最后把這些動作連接成非固定性和非連貫性的動作,以充分擴展現代舞的身體運動方式,從而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其中,最初的動作碎片就只是動作,沒有個人的情感意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默斯·坎寧漢的“純舞蹈”理念。
從20 世紀開始,人類對性別的認知不斷走向深入,我們可以在醫學、商業和藝術領域看到形形色色的性別化的代名詞,在可視空間中,性別化的身體隨處可見,人們在展示性別化身體的同時,解放著欲望,提升著自我認知,這又進一步推動了藝術的發展,尤其是舞蹈藝術。舞蹈作為與身體、個性緊密相關的藝術,性別化的身體藝術表現尤為重要。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性別文化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從20 世紀30 年代開始,人類開始追求身體的解放,人們克服了長久以來對裸露身體的羞恥感,開始主動展示身體,使身體在性別空間中的地位獲得平反。性別文化對不同性別的人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多元化文化的社會中,藝術往往是打破傳統界限的先驅,因此,“純性別”藝術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古老年代中的雌雄同體(Androgynous),還是現代社會中的無性別(Genderless/unisex),都表明兩性之間有著深刻而復雜的聯系,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這種模糊了性別界限的藝術在人們無意識的渴望下不斷發展,例如,時裝藝術領域的無性別服裝證明了兩性之間的差異可以被極大地縮小;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傳播,舞蹈藝術與性別文化也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當舞蹈演員運用舞蹈來演繹作品或表達自我時,從靈感到動作,再到情感表達,不同性別的舞者表現出不一樣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男性舞者柔軟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女性舞者剛強的一面,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倒錯的美”,甚至是錯誤的、不可理解的,其實不然,在純舞蹈和各種主題舞蹈中,去除性別的表達往往更能夠表現動作的純真性和情感的直觀性,舞蹈作品在演繹時常具有無意識性,這種無意識性表明,舞者考慮的因素越少,越能減少主觀意識對舞蹈表演的干擾,這種無意識的動作能夠揭示身體運動變化的細節和舞者的內心情感,同時,這種無意識性在靈感的尋找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舞蹈家魯道夫·拉班看來,現代人的身體仿佛是隱跡紙本②,肉體的所有動作都已被編碼,并通過振動的方式被人感知,他將所有動作視為“身體回憶的濃縮”,通過對動作和節奏的呈現,舞蹈者必然會重新找到丟失的意識狀態。舞蹈與個人的心理狀態、個人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不同性別的人會有對其性別的深刻記憶,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個人的藝術文化表達。很多時候,藝術形態是社會文化和時代特征的一種反映,多元文化時代的藝術必定表現出一種包容的性格,“純性別”藝術反映著新時代下人們對自身的思考:接受新的科學理論,擯棄傳統的糟粕,尊重藝術的發展,超越性別的審視。對于藝術家來說,純性別藝術讓他們跟隨本能進行創作,從純粹的角度看待人性中的矛盾,在開放的思維中發掘自我,跨越性別的界限賦予作品靈魂。
歷史上,現代舞的第一代舞蹈家開始打破傳統程式化的舞蹈表現方式,使舞蹈表演進入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即從規規矩矩走向自由表達,讓舞蹈從傳統的意識形態中獲得自由,更多地由運動、時間、空間、形態等因素賦予意義,在混合文化時代的今天,“純舞蹈”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符號和文化意義,舞蹈藝術的發展變遷使得舞蹈動作不止有一種含義,而是有多種含義,變化中的動作擺脫了禁錮,給予舞者更純粹的感覺,這或許就是“自由創新”帶來的藝術效果。好的“舞蹈意識形態”可以達到對現實的超越,反映抽象的社會意識,以審美意識形態反映社會生活。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舞蹈藝術的反思性精神是其永遠的主旋律,人類思維的差異化理解也決定了舞蹈意識形態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此,不同的舞蹈作品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現象。在舞蹈中,“即興”是一種特別能展示一個人的舞蹈意識形態的方式,它可以即時體現一個人由內而外的情感,甚至能夠體現一個人自我意識的變化,即興舞蹈的肢體動作和姿勢是最純粹的,是沒有經過改造的,即興表演中,每個人的舞蹈風格明顯帶有自己的個性,這對于作品的獨創性十分重要。控制肢體語言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身體,而即興舞蹈恰恰讓我們探索自己的身體。在即興表演中,舞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動構成了生活本身,這種稍縱即逝的藝術活動表現了獨特的個人藝術符號,讓舞蹈作品擁有了個人風格。
在社會中,純藝術演出的固定費用及可變費用低于藝術演出的平均費用,因此,純藝術市場屬于無法向社會提供理想質量演出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純藝術作品大多數以作者為中心(區別于商演),作為生產者的藝術家把焦點放在藝術的純粹性上,因此,這種演出強烈表現出集體同一性和自我指向性,純舞蹈作品很多時候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的變化,純粹藝術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理解,同時,創作者的動機也慢慢偏向社會化。例如,很多表現蟲魚花鳥的舞蹈往往跟人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有一定關系,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追求平靜、美麗的心理,當然,純粹舞蹈的創作動機往往與人的欲望密切相關,包括滿足個人需求、獲得認同、轉換心情等,創作者創作純舞蹈的動機往往難以明確界定,簡而言之,即為實現自我情感的純粹表達。另一方面,擁有“純粹藝術動機”的“純舞蹈”無論是文化內涵還是藝術價值都高于商業演出。對于舞蹈演出的觀眾來說,出演者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大眾性質的作品還是純藝術作品,創作者都需要考慮這一點,這也間接說明,藝術動機會隨各項影響因子發生變化,一個作品存在一個或多個或明或暗的動機,恰如新時期的藝術作品的創作需要“理解”和“表現”同時進行一樣。當然,純粹舞蹈的主要藝術動機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特別是現代舞,非常注重身體的感受和內心的感覺,現代舞打破了人們對舞蹈的刻板印象,在批判與創新中探索身體的多種可能,用作品宣揚自由和平等,讓人們在舞蹈中學會享受自我——這何嘗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動機。
眾所周知,后現代舞蹈的創作意圖不在于顯示文化,而在于反文化,在于將舞蹈藝術還原到人的生活中,以人的身體的真實無偽的言說揭示世界和人類生活的真相,使舞蹈藝術成為思考的樣態,最終達到對人性的自由表達。
在尼采的舞蹈美學中,舞蹈意味著身體對心靈的優越性,象征著對人類二元論認知方式的克服,同時意味著自由精神和對傳統哲學的超越。尼采的舞蹈美學在默斯·坎寧漢的舞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默斯·坎寧漢希望人類的身體、精神和生活充滿“力量的意志”,這種和生活一起跳舞的舞蹈美學是現代舞的精神內核,即生活的美學。后現代舞蹈主張對精神和思維進行自由表現,通過舞蹈表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通過動作創造性地表現生活的力量。突破傳統的美學觀點,在陶醉狀態下實現身體的自由和解放是現代舞的又一大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通過身體和身體的自由賦予生活以自由和個性的可能。從鄧肯到瑪莎格萊姆的現代舞通過“身體理性”創造新的人生價值,以新的冒險的思維方式克服貴族主義和公式化的表現手法,通過在舞臺上赤腳跳舞,以自然的樣子自由行走、跳躍、飛翔,跳出有“自由精神”的舞蹈。此外,鄧肯認為“自然是所有藝術的根源”,她認為,“舞蹈不僅僅是通過動作表現人類靈魂的藝術,也是更加自由的生活,更加和諧自然的生活”。
在混合文化時代,舞蹈拒絕被限定的表演形式,擺脫了形形色色的形式效果,當人類從技術知識中解放出來時,自然想通過身體表達自己的情感,比起動作上的技巧,純舞蹈讓人對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直觀的認識,這或許是其更大的價值。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舞蹈的需求已經上升到把舞蹈表演當成是一種對自由的追尋,舞蹈這種具有強大文化內涵的藝術給人們提供了精神力量,成為表現人類情感和精神的一種藝術載體,我們可以從舞蹈中尋找人類的類型特征,在混合文化背景下,我們可以用腿跳舞,也可以用概念和語言跳舞,我們可以僅僅只是在純粹地“舞蹈”。
注釋:
①在德國當代舞蹈史上,學者們認為有表現派和純舞蹈派兩大主要流派。
②隱跡紙本(palimpsest),指擦去舊字寫上新字的羊皮紙稿本,但可用化學方法使原跡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