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要: 小學生英語閱讀力亟待提高,而這需要一個生本意義上的“共讀”視角,同時需要時間上的有力保證,以此讓英語閱讀教學變得高效,讓學生的閱讀力和學習力持續提高,英語素養不斷提高。我們不妨以“共讀”為前提,讓“SSR”(持續默讀)介入英語閱讀全過程,注重持續性默讀、內涵式精讀、多元化評價,使得學生的閱讀素養、交流素養和人文底蘊能夠同步提高,探索真正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及閱讀品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共讀”視角;“SSR”教學法;持續性默讀;內涵式精讀;多元化評價
小學生是活潑的,是充滿活力的,對于新鮮事物的出現,總會躍躍欲試。同時,他們的學習力也是較強的,不管是理論性學習,還是實踐性操作,接受力都較成年人快。
對于英語這門語言類學科,學生剛開始接觸,肯定會表現出極大興趣,這句也想學一學,那句也想說一說,早上也讀,晚上也說。但是,由于缺乏有序的引導,到頭來只能是“盲”讀一通。但是如果過分“規范”學生閱讀的時間、內容和閱讀方式,勢必又會壓抑他們的閱讀欲望,再加上老師的監督,則會“加速”學生的厭讀情緒。
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習慣于在老師的“目光”中閱讀,教師習慣于“看著”學生閱讀,這兩種“讀”都帶有被動和形式化性質。對于學生來說,如果缺少了老師的督促,他們就會應付;在老師看來,如果學生的朗讀沒有聲音,就沒有真正閱讀——要么是學生在教師的督促下重復記憶單詞和機械背誦句型,要么是全班“大合唱”般齊聲朗讀。這種“齊唱”或者“大合唱”,聲音的確洪亮,氣勢也的確“宏大”,但可能只有聲音沒有“圖像”,或者只有“圖像”而沒有聲音。這樣的“齊唱”還不是每天都有,而是隔一天(或好幾天)一“唱”,不能持續進行,因此,學生的索然無味和質量上的費時低效也就成為常態。
怎么辦?“共讀”視角下依托“SSR”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力,不失為一條簡單而高效的路子。所謂“共讀”,就是師生共同閱讀一篇英語文章或一本書,包括師生共同篩選閱讀材料,共同體悟英語世界的精彩與厚重,共同沉浸在閱讀情境和閱讀感悟中,共同反饋閱讀中的收獲和驚喜。所謂“SSR”是指持續默讀。唯有依托“SSR”,師生和諧共讀,有序引導,方能讀得有滋有味,讀得入情入境,方能在豐富閱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可謂一舉兩得。持續默讀,就是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師生持續默讀,其特點是“安靜、持續、自由”。
一個“共讀”視角,保證了老師“在場”,并且是“親自參與和共同體驗的在場”;一個“持續”,保證了時間和習慣的常態化,保證了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的雙提升。所以,大范圍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力指日可待。
1? ?注重持續性默讀
毋庸置疑,“嘈雜、短暫、碎片化”是“SSR”的大忌。唯有“安靜、持續、自由”才是“共讀”視角下“SSR”的應有之義。
所謂“安靜”是指師生共讀時,堅決杜絕碎片化提問、杜絕虎頭蛇尾、杜絕隨意打斷,真正讓學生的閱讀環境處于安靜之中。
“安靜”不是靜悄悄,不是沒有聲音,而是沒有干擾,沒有無關因子的參與。當然,這樣的“安靜”并非沒有目的,而是安安靜靜地“比讀”——比一比誰的閱讀收獲多、比一比誰能更快地深入文本去涵泳和頓悟。包括師生共讀也要比一比——共同與英語書籍發生共鳴,真正做到“不前不后,但愿同行”。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走入文本的深處,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教師應該是安靜秩序的守護者,應該是安靜課堂的打造者,這樣,可以真正促進學生的高效閱讀,促使學生英語閱讀力的持續提高。
所謂“持續”,就是或每天早上抽半個小時,或每天下午擠出一定的時間,或每周的一、三、五,或二、四、六,或者其他有規律并且有保證的時間。這樣的“持續”甚至可以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教師通過“微信群”或“釘釘群”建立“SSR”閱讀小組,每日在群里發布默讀任務,以“打卡”“點贊”“評價”“轉發”(教師自己也是其中的參與者)等形式反饋默讀情況和效果,然后根據反饋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保證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益的最大化,讓持續默讀延伸到廣闊的課堂之外。
教師一定要督促學生堅持、堅持、再堅持,反饋之后實現由低效閱讀到高效閱讀的轉變,通過持之以恒的習慣養成促進閱讀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英語素養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所謂“自由”,一方面是教師不干涉學生的閱讀內容,另一方面是教師不干涉學生的閱讀方向。如果我們一方面要提倡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興趣指向,鼓勵其個性化閱讀,另一方面又用一些條條框框來束縛他們,應該怎么去讀,應該讀些什么,那么學生在“規范”下,閱讀思維就會被限制,就不敢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閱讀的自由,以免影響了整體效果。有限制的閱讀無疑是“戴著鐐銬跳舞”,學生又怎能真正去讀,真正去思考,真正有收獲呢?唯有給予學生個性閱讀、個體感悟的自由,給予閱讀方向、形式和策略上的自由,才是持續默讀高效性的保證。
比如,這個學生喜歡從頭到尾默讀,另一個學生喜歡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篇章進行默讀;有的喜歡整體瀏覽后再進行細讀,有的細讀后進行整體瀏覽……無論哪一種閱讀方式,只要能達到樂讀和善讀之目的,皆可大力提倡。
“安靜、持續、自由”的閱讀中,看似不需要教師過多參與,但實際上教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合作者,與學生一道共讀、共思、共評,一起演繹英語閱讀的驚喜與精彩;教師還應該是一個理性的拓展者,引領學生拓展閱讀范圍、分享閱讀心得、深入開辟閱讀場域,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力。
2? ?注重內涵式精讀
當下,英語閱讀現狀存在諸多弊端,除了無厘頭、無序的“盲讀”之外,還存在形式化、無意義的“泛讀”,也就是所謂的“海量閱讀”現象。甚至還美其名曰:在海量泛讀中鍛煉學生,豐富詞匯量,提高理解能力,進而培養學習能力。殊不知,這種形式上的“泛讀”,只是讓學生做做樣子而已,毫無實質意義。在這所謂的“海量閱讀”中,學生囫圇吞棗地讀,隨心所欲地讀,不假思考地讀,貌似讀了許多書,到頭來卻什么也不知曉。這樣的讀,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削弱了其閱讀品位。這樣的讀,不如不讀。
在“共讀”視角下的“SSR”介入英語閱讀,恰恰可以解決海量低效閱讀的弊端。
一方面,因為在同一場域內的共讀能夠保證閱讀質量,閱讀方法的遷移、閱讀規律的掌握等等有人監督,都可以落到實處,因而可以取得較好的閱讀效果。
另一方面,因為閱讀的持續,堅持不懈,內涵式的精讀能夠高效落地,學生朝著閱讀的深處挺進,那里才有閱讀的精彩與神奇,那里才是思維得以靈動鍛造的核心地帶,才是英語閱讀素養得以真正提高的學習場域。
以“SSR”時間內的閱讀為例說明,兩位老師同時采取“SSR”教學法。其中一位老師在“SSR”時間內注重了閱讀“量”的拓展,也就是不限制學生的閱讀內容,也不進行閱讀材料的篩選;另一位老師則注重閱讀“質”的提升,與學生一起篩選閱讀材料,確定閱讀內容,并與學生共同閱讀,進行簡單的交流。前者貌似在閱讀的“量”上有所勝出,但由于過分注重形式,沒有實質性收獲,在最后的英語閱讀能力“PK”賽上,所教班級比賽成績不甚理想,而獲勝的恰恰是后一位老師執教的班級。其實,后一位教師的做法就是讓“精讀”與“共讀”默契配合,使得學生在閱讀品位和閱讀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
這給我們很大啟發,凡事都是相對而言,既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完全的是與非,我們不否認海量閱讀的優勢作用,但也不能過于崇尚精讀的不可超越。泛讀,在其閱讀“量”的拓展方面的確有不可忽視之處;精讀,在其“質”的提升方面也不是完美無缺。如果閱讀過于“精”,學生的閱讀眼界就會窄,不能深化和拓展;如果閱讀過于“泛”,閱讀內容就會“粗”,而不能汲取精華。唯有二者有機配合,相得益彰,方能讓學生的閱讀既朝“質”的方向內涵式發展,又向“量”的層面延展式挺進。“SSR”介入英語閱讀恰恰可以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這正是“共讀”視角下“SSR”介入英語閱讀中的應有之義,正是英語閱讀教學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這一切隱含著我們對英語閱讀教學一種更加美好境界的期盼,那就是,相對于以數量取勝的閱讀而言,既注重量的疊加又注重質的提升的“SSR”閱讀,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
3? ?注重多元化評價
不管是師生共讀,還是親子閱讀,都是在為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力和實踐力營造良好的環境。而“SSR”教學法的介入,則是為閱讀提供一種理論佐證和方法引領,建立一種個性化的、厚重的閱讀共同體,讓小學生的英語閱讀活動體現出一種“真正的有序和增量”。而要想讓英語閱讀由程式化向“多元化”方向延伸,真正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靈活的評價方式不容忽視,“碎片化”的評價方式需要革新。
靈活的評價方式能及時反饋閱讀中的問題,達到糾正錯誤閱讀方法的目的。的確,小學生英語閱讀的深入需要多元評價,學習上的進步需要多元評價,英語素養的全面提升需要多元評價。以評促讀、以評促學、以評促思應該成為英語持續閱讀中的激勵性力量,應該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習環節。
在“SSR”時間內,雖說師生共讀的確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如果缺少了中肯的評價,對學生的閱讀效果也是有影響的。教師可以把英語閱讀評價方式由“碎片評價”向“整體評價”方向轉換,也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盡量不要隨意進行評價,而是在閱讀結束后進行整體評價,這樣有助于提高閱讀效果,提升閱讀能力。
比如,在評價的語言上,不是“你讀懂了什么”的追問,不是“背會了幾個單詞?”,而是“讀得是否快樂,能否領會文本中的情感?”“最近的收獲是什么?”“閱讀中如何進行深入閱讀,你達到深度閱讀了嗎?”“是否讀出了自己的新發現和新理解?”
在評價方式上,可以小組評、可以同桌評,可以一對一評、可以一對多評,可以線下評、可以線上評……形成一個多維、連續的評價體系。
的確,依托“SSR”模式,師生可以在安靜而溫馨的環境中共同閱讀,通過中肯、積極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的閱讀素養、交流素養和人文底蘊能夠同步提高。
教師的評價應該注重思想方法的總結,注重個性閱讀,注重深度學習,注重由知識到素養的轉變,注重評價指標上的創新,尤其應該注重學生閱讀的精神狀態。如學生的厭讀情緒是否得到改變,閱讀的自信心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是否在沒有老師監管的情況下也能讀得有滋有味,是否在高效而持續的閱讀中提升了學習品質……所有這一切都應該納入持續閱讀的評價體系之中,以此激勵學生以更加積極昂揚的姿態投入英語閱讀與學習之中。實踐證明,精神鼓勵和信心激勵遠勝于物質激勵。
4? ?結語
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因此,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至關重要。共讀,一個融合親子關系、拉近師生關系的閱讀新方式。注重這個新話題,注重這種新方式,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應該成為英語學習中教師必須堅守的一個視點。表面上看,“SSR”教學法只是每天10~30分鐘的堅持閱讀,而實際上,這是學生英語品性的滋養,閱讀能力、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SSR”時間內,親子閱讀,初現魅力而溫馨無比;師生共讀,彰顯韻味而其樂融融。學生的閱讀由偶爾的朗讀轉向持續的默讀,由形式化的泛讀轉向內涵式的精讀,由碎片化評價“讓位”于多元化評價,在不同形式的“讀”和高質量的“評”中,提高的不僅僅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閱讀品位,讓學生在“共讀”的天地中“海闊憑魚躍”,引導英語閱讀向全新的境界挺進。
參考文獻:
[1]施宜彤,黃莉,胡凱莉,沈瀅.親子共讀英文繪本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研究——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例[J].科技視界,2014(33):182-183.
[2]朱永新.共讀 共寫 共同生活[J].福建教育,2017(40):1.
[3]張小林.共讀經典 教學反饋——英語文學經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J].中學生英語,2019(10):63-64.
基金項目: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共讀視角下依托‘SSR教學法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力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