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兆鳳
摘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古詩詞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學生與詩人隔著時間、空間雙重鴻溝,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體悟古詩詞的景和情,逐漸令學生對古詩詞失去興趣。情境教學法主張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輔助學生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與詩人展開心靈對話,從作品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進而達到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情境;情感
1? ?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的優勢
1.1更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古詩詞創作的遣詞造句非常凝練,以至于很多作品意向表達十分含蓄,思想內涵也較為抽象。而小學生大多集中在6~12歲,他們的思考主要借助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還很滯后。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考慮學生認知發展特點,直接將詩詞內容和思想感情灌輸給他們,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囫圇吞棗,根本不能領略到古詩詞的魅力。情境教學主張以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現象、事物來輔助教學,通過直觀、生動的方式來組織課堂。這就能夠將抽象晦澀的古詩詞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境,便于學生體悟詩詞的意境。此外,以往的古詩詞教學,無非是照本宣科地講解,再讓學生背誦干巴巴的詩句。學生沒有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情境教學的應用,給學生營造了情感相融的心理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同詩人的跨時空對話,并最終理解該作品的內涵。
1.2更符合課程標準要求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培養學生文化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合理利用古詩詞對他們進行教育熏陶,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精神氣質。傳統教學方法只是片面注重了古詩詞的工具性,一味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忽視學生對作品蘊含文化的體悟。這顯然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也將給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造成阻礙。隨著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詞中的應用,古詩詞教學將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在課堂上,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與古詩詞相關的語文知識,而且可以汲取古詩詞中的文化養料,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受到古詩詞潤物無聲的濡染。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1.3更富有生活氣息
古詩詞往往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學生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意蘊、內涵,就必須深入了解詩人所處的年代背景,感受詩人的生活氣息。對古代文人墨客而言,吟詩作賦是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篇古詩詞都是他們生活經驗凝聚而成,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都與他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傳統教學中,教師大多只是簡單介紹詩人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就將作品的思想內涵灌輸給學生。這就令學生產生了古詩詞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的印象,最終使小學古詩詞教學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此外,詩人、詞人畢竟與學生隔著遙遠的時空距離,學生僅憑這些信息很難準確把握詩人傳達的情趣和哲理。情境教學法則不然,其通過模擬詩人、詞人創作的具體情境,打破時空壁壘,讓學生見詩人之所見、感詩人之所感。
2? ?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策略
2.1詩畫結合,創設情境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一種動態的建構與組織,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應注重知與行的交互,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古人在詩詞創作上非常講究情景交融,詩詞的一字一句都是詩人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感而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詩詞主旨選擇抒情的音樂,借助音樂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并給該作品的閱讀定下情感基調。又或者根據詩詞內容制作動畫短片,將抽象晦澀的古詩詞轉化為直觀生動的畫面,以便于學生吸收理解。借助多媒體技術再現情境,以“詩畫結合”方式解析,不僅可以使課堂平添樂趣,而且還能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在開展教學之前,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模擬作品描繪的畫面或作者所處的場景,以此來增強學生閱讀時的代入感,更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所見所思。以《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教學為例,盡管在傳統文化中西湖幾乎已成為美的代名詞,歷朝歷代的詩人在描寫西湖時都毫不吝惜筆墨,但本詩卻被奉為經典并傳誦至今。作為一首典型的寫景狀物詩,蘇軾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兩句非?!盎\統”地描寫了西湖的美,小學生鑒賞能力不足,體會不到筆法的高妙。因此,筆者首先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意境播放了節奏舒緩、旋律輕柔的音樂,給教學活動的開展營造恰當的氛圍。隨后應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西湖美景動畫短片,還原了雨過天晴的西湖美景。通過觀看短片,學生意識到西湖絕美的水光山色,并非華麗辭藻堆砌所能體現的,也很難用三言兩語來概括。此時,筆者再逐句講解,學生就能輕松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含義了。在本節課上,筆者巧妙運用多媒體創設了直觀、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西湖的景色,并使他們產生了“西湖即是美”的印象。如此一來,學生就能理解蘇軾為什么發出這樣的感嘆,也能理解詩句的意思,而且還進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2.2角色扮演,融入情境
古詩詞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與詩人情感互通,但以往的教學通常是教師逐字逐句“嚼碎”了喂給學生,并要求學生背誦。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被嚴重弱化,顯然阻礙了學生與詩人的對話交流,學生對作品也就很難產生深刻、準確的理解。所謂角色扮演,就是讓學生去演繹詩中的形象,在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的過程中對作品產生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引入角色扮演能夠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角色扮演有利于學生品味詩詞語言、體悟思想內涵,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根據詩詞內容和創作背景將其改寫為劇本,并在課堂上表演。以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古詩詞情境中。比如在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這一課教學中,《出塞》與《涼州詞》同為唐代邊塞詩,但兩首詩的內容和思想卻截然不同。為了讓學生體會兩首詩的區別,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圍繞古詩創作劇本。王翰是盛唐詩人,彼時的唐朝強盛一時,邊關雖偶有戰事但完全不足以動搖根基,也不會給民眾造成太大困擾。因此,王翰在苦寒的涼州與戍邊將士們一番豪飲,席間觥籌交錯、琵琶悠揚。王昌齡則是名落孫山,心情正苦悶之際游歷邊塞,在一片屢戰屢勝的全民自信中,意識到烽火連天給人民帶來的悲慘遭遇,隨即發出了“但使龍城飛將在”這樣國無良將的感嘆。編寫好劇本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分角色表演,力求將詩人的形象塑造得準確立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被拉近,或者說兩者的時空鴻溝逐漸消解,最終學生得以一窺詩人的內心世界。當學生微帶醉意地講出“你不要取笑(君莫笑)”,想必他們對詩人王翰沉痛又闊達的心境深有體會。當他們親眼見到邊塞百姓因戰火而流離失所,也將產生同王昌齡一樣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強烈期望。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在情境中產生了更強烈的代入感,對詩人的思想感受有了更加真切的體驗。由此可見,角色扮演也是古詩詞情境教學的有效手段,是寓教于樂的有益嘗試。
2.3問題引導,探究情境
正所謂“學貴有疑”,新課改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教師只充當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鑒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問題情境,以環環相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索,并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古詩詞情境教學課堂提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其一,必須是有效提問。以往很多老師為求與學生互動,頻頻在課堂上提一些諸如“懂了嗎”“對不對”之類的無效問題。有效的問題必須是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或者對學生理解作品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其二,問題的設置應當是環環相扣的。在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逐層深入了解作品的內涵,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比如在《題臨安邸》的教學中,首先帶領學生通讀全詩,大致了解作品內容。隨后提問“你們覺得杭州這個地方怎么樣?”,學生根據“山外青山樓外樓”“暖風熏得游人醉”異口同聲地回答“很美”。然后筆者向同學們介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汴州失守,徽宗、欽宗被俘,趙構與群臣逃亡到江南,詩人林升有感而發作此篇。此時,教師提問學生:“如果你看見達官顯貴在國家危難時仍奢靡享樂,會作何感想?”有學生說會生氣憤怒,也有學生表示要從軍收復河山。最后,再提問學生“西湖歌舞幾時休?”中的問號蘊含了詩人何種情感。由于學生在前幾個問題的引導下,已經掌握了這首詩的主要內容,而且還大致感受了當時民眾的想法。因此,很快就有學生意識到,這個問句實際上是詩人對權貴的責問和冷言冷語的諷刺。在本節課上,筆者設置了三個環環相扣的問題,相繼引出了本詩的主要內容、創作背景和創作動機,一步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弄清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4開展活動,享受情境
小學生古詩詞基礎非常薄弱,僅僅是理解詩詞的內容就已經令他們苦不堪言,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大多數學生對古詩詞存在畏難心理,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實際上,小學生正是活潑貪玩的年紀,呆板枯燥的課堂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在古代,飲酒作詩是文人騷客喜愛的娛樂活動,流觴曲水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活動中詩人的雅興和才氣被充分激發才能偶得佳句。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也應組織形式多樣、過程有趣的活動,以便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滲透古詩詞教學。比如在《江南春》這首七言絕句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在課堂上組織了飛花令,讓學生在趣味十足的活動情境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按照活動規則,每個學生必須說一句與江南有關的詩,答不上來或者重復的需要接受懲罰。學生弄清活動規則后紛紛開動腦筋,有同學回答道“煙花三月下揚州”,也有學生回答“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還有學生回答“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經過飛花令活動,學生對江南美景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給本節課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后,筆者再同學生一起品讀《江南春》,體會“千里鶯啼綠映紅”和“多少樓臺煙雨中”迷離深邃的風光,就會事半功倍。
2.5真情誦讀,品味詩境
詩歌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誦讀的節奏來傳達的。毫不夸張地說,“吟誦的聲音里,有詩歌一半的生命”,要真正領會詩詞所營造出的意境,就要對詩詞進行真情、深入的誦讀。葉圣陶將誦讀稱為“美讀”,即通過誦讀將詩人試圖表達的情感向外界進行傳達。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含義與思想,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詩詞中所富含的情感及所營造出的意境。古詩詞是詩人的精神情感與修為藝術的成果,因此在對古詩詞進行誦讀時,不能盲目地讀,而要對詩詞中的意蘊、節奏、情感等要素進行一一分析,在此基礎上來確定誦讀的語調、節奏、規律等。此外,不能為讀而讀,要對詩詞進行反復吟詠,仔細揣摩,讀出氣韻,讀出節奏,使之真正浸入心胸,與作者展開靈魂深處的共鳴與對話。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情境教學時,除了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詞的具體含義及內在思想,還應引領學生把握詩詞的節奏、規律、意境、情感等,使其能通過誦讀進一步理解古詩詞中的音樂美、意境美、情感美。以杜牧的《山行》為例,在對該古詩展開誦讀時,教師應先引領學生對作品的節奏規律進行句式上的劃分。本詩在節奏韻律上主要呈二二三的句式,在誦讀時應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眲澐志涫焦澴嗪笤僮x,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韻律美,同時幫助學生領略由山路、白云、人家、楓葉所構成的秋色之美,深刻體會詩人杜牧所營造出的意境美,使學生能在吟誦詩句的同時盡情展開聯想。此外,在誦讀過程中還需要引導學生想象作品所描繪的畫面場景,讓他們體會作品的意境美。《山行》描繪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山林秋色圖,學生只要稍微發揮想象力就能被作品中的美景震撼。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學生基本理解了《山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杜牧對秋日山行所見景色的贊美,表現了杜牧豪爽大氣、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為吟誦奠定了情感基調。因此,在對該古詩進行誦讀時,學生應富有積極情感,深刻領悟作者所營造的秋色之美,以及所表達的豪爽向上的情感。
3? ?結語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篇目比重大幅上升,給教學提出了巨大挑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客觀需要,而且關系到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筆者建議,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古詩詞教學中,首先,合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以詩畫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其次,可以組織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揣摩詩人內心世界的過程中實現對話交流;再次,還需要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最后,誦讀也是品味詩境的有效方式,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的美。
參考文獻:
[1]馮淑連.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6(08):68-69.
[2]王秋月.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