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洪
摘? 要:全民閱讀是我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推動全民閱讀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扎實開展全民閱讀工作,本文就小學開展師生、家長全員閱讀常態化、制度化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以期促進師生、家長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師生;家長;全員閱讀;閱讀課程
一、明確目標任務
(一)提升師生、家長同理心的能力
通過與文本對話,感知其思想、性格、情感、價值觀等,使其能心理換位、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提高師生、家長的社會洞察能力,促進自身修煉,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二)提升師生、家長傾聽理解的能力
通過閱讀訓練,能夠正確理解溝通對象以語言、文字及其他多種形式傳遞的信息,以及隱含的意圖、情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
(三)提升師生、家長有效表達的能力
通過閱讀訓練,以物、事、情、理為內容,能夠清晰地傳遞信息、表達觀點,流暢地進行言語交流和文字寫作,以達到無障礙溝通。有效的表達將促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間的有效溝通。
二、構建課程體系
搭建“3+3+3+n”的課程體系,第一個“3”即分學生、教師、家長三個序列;第二個“3”即每一序列分三個板塊;第三個“3”即每一板塊下又分三個領域,“n”為每一領域下推薦n本書。教師序列分為通識、專業、拓展板塊,通識閱讀分為思政、法律、史學領域;專業閱讀分為教育理論、專業成長、教育心理領域,拓展閱讀分為哲學、文學、科學領域;學生序列分為低段、中段、高段板塊,每一年段又分為文學、科技、人文領域;家長序列分為公民閱讀、教育閱讀、興趣閱讀板塊,公民閱讀分為道德法治、中華經典、科學文化領域;教育閱讀分為兒童心理、養育技巧、衛生保健領域,興趣閱讀分為職業技能、哲學經濟、生活情趣領域。
三、落實實施策略
(一)優化閱讀場所
配置教師書吧,配齊沏茶、沖咖啡等生活設施,定期添置圖書,定期發布圖書目錄。設立學生閱覽室,班級設置圖書角,廊道建立流動圖書館,開放電腦室建立“電子閱覽室”,保證學生能隨時隨地取書閱讀。與社區文化中心共建“家長閱覽室”,由社區和家委會共同管理,確保家長有場所閱讀。
(二)固化閱讀課程
構建八項閱讀課程。一是“校館共讀課程”,與圖書館銜接,辦理借書證,方便師生、家長閱讀,解決閱讀資源不足的問題。開展“我與圖書館”活動,讓師生、家長與圖書館建立深深的聯系。與文聯、文化館合作,開展“名家進校園”“作家簽名贈書”“我和作家有個約會”等讀書活動。二是“校校共讀課程”,聯絡區內外有志于閱讀實驗的學校,組成讀書聯盟校,組織師生、家長參與其中,每月推介一本書、每季度走進成員校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每學期一次外出采風、每年編輯出版一本優秀文集。三是“家校共讀課程”,定期開展“千名家長讀萬本好書活動”,線上進行閱讀打卡、線下撰寫讀書筆記。定期舉辦“家長沙龍”,分享讀書心得,傳播育兒知識,匯編優秀家教案例。開展家長隨筆競賽活動,組織“我手寫我心”家長讀書隨筆征文活動,鍛煉文筆,提升素質。四是“師師共讀課程”,每學期給教師推薦一本好書,同看一本書,舉辦征文演講比賽。每周教研活動時間先集中閱讀再分散活動,填寫讀書記錄卡,學校定期通報。不定期的在“朋友圈”分享好書推薦語,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等。五是“師生共讀課程”,每天下午開設“師生共讀課”,集中閱讀半小時,全校師生自選書籍安靜專注地進行閱讀,教學處每周檢查通報。舉辦師生好書推介會、師生朗讀經典等活動。六是“親子共讀課程”,每學期組織“親子共讀一本書、我伴孩子共成長”讀書活動。每天要求父子或母子之間開展各種形式的親子共讀不少于40分鐘,填寫“親子共讀記錄卡”,每周檢查評比。七是“生生共讀課程”,開設“生生共讀課”,每天早晨集中20分鐘統一朗誦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每天中午開放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分班輪流借閱。每周定期出版手抄報,每月一次讀書班會,每期一次主題征文、演講、朗誦活動。八是“全員共讀課程”,每學期開展“閱讀三同”活動(即師生、父子或母子、生生“同讀一本書、同背一首詩、同過一個讀書節”),舉辦“智慧背囊、厚學養德”師生、家長讀書分享會,總結經驗,提煉成果。
(三)強化引領提升
定期邀請知名作家、教育專家進行閱讀引領,如開展“走進常新港”“特級教師進校園”“家庭教育伴我行”等活動,分享經驗,點燃激情,引領成長。校長躬親示范,每天分享讀書心得,定期進行好書推介,筆耕不輟,行為引領。開展閱讀教學研究,分學段開展閱讀教學專項課題實驗,每周一節主題式閱讀課,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每期組織部分教師總結閱讀教學經驗進行成果分享,如怎樣寫觀察日記、研究報告、兒童詩等。每學年組織一次(群文或整本書)閱讀賽課活動。加強家長閱讀指導,每月一次家長閱讀指導課,教方法、授技巧、傳經驗,讓家長真正能閱讀、喜閱讀。
四、注重實施評價
(一)建立閱讀評價體系
根據師生、家長閱讀的目標任務,以口語表達效果和文字寫作質量為主要評價內容,采用自評、互評、組評、班評、校評等多元評價方式,考察師生、家長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關注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閱讀面與閱讀量,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師生、家長全員閱讀評價體系,定期開展評價考核。
(二)構建閱讀評價方式
1. 學分銀行,開發學分累積App,根據師生、家長閱讀與寫作的數量和質量的情況分別賦予一定的學分,學生每天自己評價,班級每周評價,學校每月評價、期末總結。
2. 評比表彰,每周評選一次“閱讀星星”,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進行表彰。每月評選一次“閱讀明星”,在每月的主題校會上進行表彰,校長簽名并贈書。每期評選一次“閱讀大王”,在散學典禮上頒發勛章,制作喜報、編輯微信向社會公布。學校定期開展“書香班級”“書香家庭”“最美書屋”“最美書架”“書香少年”“書香教師”的創建評選活動,表彰先進,鼓勵后進,引領帶動。
3. 寫實評價,建立“閱讀檔案袋”,記錄師生、家長閱讀的整個過程,在檔案袋中匯集閱讀寫作的全過程資料,包括讀書記錄卡、心得體會、習作、自我反思等。
4. 成果展示,分類、分項、分級展示師生、家長的閱讀成果,如讀書筆記、“網易博客”、自我及他人評價、朗誦會、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創辦???,定期發表師生、家長的優秀文章,進行好書推介等。定期推薦優秀的文章向各級各類報紙雜志投稿。
(三)用好閱讀評價結果
1. 教師方面:將閱讀納入教師繼續教育,把閱讀評價結果納入教師年度考核,與獎勵性績效工資掛鉤,作為職稱評定、崗位競聘、評優評先的必備條件。
2. 學生方面:將閱讀評價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進入素質教育報告冊,作為“優秀學生”評選的必備條件。
3. 家長方面:將閱讀作為家長學校的必修課程,作為優秀學員、優秀家長評選的必備條件。
通過實踐研究,塑造了學生良好的品格,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培育了良好的學風;轉變了教師教育理念,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培育了良好的教風;提升了家長素質,涌現出了一大批書香家庭,培育了良好家風。
(責任編輯:陳華康)
參考文獻:
[1]薛思琪. 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內容整合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2]張紅梅.“全員閱讀”提升“德育實效”實踐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1(2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