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在高校對外宣傳荊楚文化上,英語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英語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荊楚文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英語教師除了教授外語知識,同時也應重視學生的思政教育,順應時代變革,提高自身的荊楚文化素養。英語課程普及至各大高校、各專業,受眾最廣,因此,更應深入挖掘英語教學中與荊楚文化有關的內容,讓學生深入了解荊楚文化,使學生將此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推動文化的發展,使傳統文化走進英語課堂。教師通過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高效地將荊楚文化與英語教學進行融合,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各大高校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都只注重語言知識和相關技能的教學,從而導致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荊楚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將荊楚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勢在必行,將荊楚文化帶入英語課堂,也有利于改變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課堂中失語的現狀,近年來,各高校教師也在努力踐行著這一行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
在我國的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只是把英語當作一種溝通工具,或者是為了通過英語考試才去學習,忽略了語言當中的文化性對其語言文化和教學內容中的一些傳統文化不夠了解,在語言學習中缺乏文化的支撐。
盡管大學英語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但大多數都與西方文化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比較少,因此與荊楚文化有關的內容更加少之又少。英語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講解的內容都是書本上的語言知識,課堂上所拓展的內容也都是與文章相關的西方文化,幾乎不會提到我國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也導致了學生們用外語表達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較低,很難用英語對外進行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對荊楚文化的傳播很不利[2]。
盡管我們現在意識到了宣傳荊楚文化的意義,但是要想在英語課堂中融入荊楚文化,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也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超前的文化傳播意識,這也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自身應當對自己嚴格要求,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與時俱進,承擔起在學生中傳播和發展荊楚文化的責任。
大部分英語教師具有較好的專業能力,對西方的文化和習俗都有較好的理解。而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傳播,教師由于自身對荊楚文化還了解得不夠深刻,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融入荊楚文化,不能正確的表達荊楚文化。也有一些教師認為傳播荊楚文化不應當是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忽視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只注重宣傳西方的文化和風俗。
荊楚文化是極具地方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它由楚國和楚人的文化而得名,是一種在漢江流域興起的地域文化,非常具有文化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融入,教師對于中國文化的教學普及程度不高,甚至使用全英教學,認為只有學生擺脫母語的影響才能學好英語,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英語教學中,也要結合中國文化和相關文化背景進行教學,不應脫離本土文化,這樣才能學習好英語。大學生決定祖國的未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荊楚文化,弘揚文化之中存在的精神,運用荊楚文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3]。
將荊楚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中,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有助于教師創新課堂內容,為教師講課提供新思路,將英語教學賦予地方特色,將荊楚文化和大學英語課堂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提升學生利用外語傳播荊楚文化的能力。
將荊楚文化和一些歷史地理知識添加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填補學生在荊楚文化方面知識的空缺[4]。對于教師而言,進行教學的改革,促進教師創造新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整體對荊楚文化的教學水平,使教師在語言知識和傳統文化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強教師對于荊楚文化的教學意識。
借用荊楚文化將傳統文化和大學英語教學結合起來,重新定義荊楚文化和大學英語之間的關系,豐富了英語教學的內涵,增強了學生們在課堂上對本土文化的思考,有效地傳播和發展荊楚文化,幫助學生們建設“文化自信”。學校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我國的荊楚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來,將荊楚文化傳播出去,同時將西方文化引進來,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荊楚文化是在荊楚大地上發展和誕生的,在吸收保留了周邊文化長處的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荊楚文化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兩個方面都具有很豐富的內容。荊楚文化的內涵有兩個層面:一是以楚辭為代表的古代楚文化內涵,二是以湖北省為基礎的地域文化內涵[5]。荊楚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八大內涵:炎帝神農文化、楚國歷史文化、秦漢三國文化、江青八士文化、明山古寺文化、長江三峽文化、武漢地方文化和近現代革命文化。對于歷史上的荊楚文化,我們要保持繼承和弘揚荊楚文化的積極態度,深刻了解其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對外傳播能力,讓他們對這些內容都深刻了解,促進荊楚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將與荊楚文化有關的重要文化遺產、歷史遺跡(如楚王墓、楚王飲馬池等)和一些自然文化資源(如長江、清江、大別山、武當山、神農架等)進行整合,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資源,如湖北大鼓、雜技、古琴、漢劇等,利用這些資源結合英語課堂的教學會有更好的傳播效果[6]。
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的編寫,對荊楚文化如何融入大學課堂進行探究,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查找資料,尋找在英語課堂中最高效地傳播荊楚文化的方式,深處挖掘在英語教學資源中的荊楚元素,解決荊楚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匱乏的問題。
增強教師的荊楚文化教學意識,提升創新改革的能力,找到大學英語和荊楚文化之間的聯系,高效地對學生進行荊楚文化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推動荊楚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發揮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主導作用,注重強化頂層設計。在英語教學中加入對荊楚風俗、文化遺址、歷史傳說等內容的講解,同時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此開拓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對此文化的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將荊楚文化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打造文化精品,推動荊楚文化的傳播,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加入與荊楚文化相關的內容,拓展教學資源,將荊楚文化的特色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們將荊楚文化深刻地印在腦海中,將荊楚文化傳播出去,使其特色完整地表現出來,從而促進當地文化和經濟的發展[7]。
創新教學方式,構建科學的荊楚文化教育體系,引導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堂討論和與荊楚文化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用英語講述荊楚文化的能力。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學習,可以組織相關演講,讓學生從文化、歷史、文學、歷史人物、文化古跡等方面選擇一個話題,圍繞這個話題用英語進行演講,同學們通過詢問老師和查找相關資料就會加深對荊楚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語音表達能力。
將荊楚文化和英語翻譯和閱讀等進行有機結合,在課堂上營造荊楚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傳播荊楚文化,積極參加用英語宣傳本土文化的活動,努力使“荊楚文化走向全世界”,增加我國和其他外國同學的互動,促進文化間的友好交流。
教師應當認識到,文化的交流應當是雙向的,而不是只向學生教授西方的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兩種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僅讓學生們了解西方文化,而且也要在講解與荊楚文化有關的內容時對其文化背景和這種文化進行解讀,在引入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融入荊楚文化,向學生們傳播荊楚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8]。
要想讓學生很好地學習荊楚文化,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教師的文化素養的高低是文化傳播的關鍵。大學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較高的專業的知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外,同時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主動提升自己文化素養的意識,結合自身能力和課堂教學情況學習荊楚文化和其文化產生的背景,提高對荊楚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視度[9],學習更多的教學方法來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表達能力,成功地將荊楚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來,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有利于荊楚文化的傳承和其在世界舞臺上的傳播和發展。
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都比較固定,主要是以西方國家的文化為基礎而編撰的,對我國荊楚文化的提及較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更深層次地挖掘文化內容,對其進行延伸和拓展,進而導入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荊楚文化。
教師除了僅僅在英語課堂上對文章進行講解外,還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來傳播荊楚文化,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感。例如,找一些與荊楚文化相關的資料讓學生用英語對其進行解讀,組織一場與荊楚文化相關的專題課,分小組讓學生對各自負責的內容進行講解,找一些對外宣傳荊楚文化的英語視頻提供給學生觀看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荊楚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思維,提升他們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
荊楚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外也有較高的知名度,是一個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將“荊楚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將其作為基本理論有利于教師教學確立正確的方向,為荊楚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提供方向,有利于荊楚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荊楚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英語教師也要更深層次地挖掘英語教學中的荊楚元素,加深學生對此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