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培培
(青島啟元學校 山東青島 266000)
新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關注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指向教育要培養21世紀信息時代、知識社會、全球化時代的“新人”;使其能夠將學到的知識與技能用于解決復雜問題和處理不可預測情景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綜合實踐課程在實現這一育人目標中,有著先天性的優勢。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核心素養的課程。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
第一,能夠將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理解知識和職業之間的聯系,善于在動手操作中學習知識,具有實踐能力。
第二,能夠從生活中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探究主題,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創造能力。
第三,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學校生活中尊重他人,傾聽和理解別人的觀點,管理和解決人際沖突,善于團隊合作,具有合作能力。
第四,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新特點,善于與個體和群體交往,尊重觀點差異、個性差異和文化差異,掌握交往的知識和技能,具有交往能力。
第五,能夠持續參與社區服務,積極地從事服務學習,理解自我和社區的關系,關心他人和社區,具有服務精神。
學生通過九年貫通的綜合實踐活動,必將形成上述能力與品格,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課程改革主要的變化是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聯系,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讓學生具備“跨學科”能力。在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看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的教,不只是考慮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而是要關注其他學科。同時,要開展一些跨學科、交叉學科的課題讓學生探索,培養學生綜合看問題的能力。”教師不是只把本學科的現存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關注到學生的整體發展;每一節課不是孤立的,要重視義務教育的階段性和銜接性。
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徐淀芳認為,在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變得更為多元,在閱讀、觀察、實驗、制作、創作、服務、調查、梳理、展示、表達的過程中,實現“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學會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員,是跨學科學習的價值所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門以能力立意為主的課程。學科課程有嚴密的知識體系,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突出實踐育人,強化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讓認識基于實踐,通過實踐得到提升。為了達成以上的目標,在平日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建設學習的支架,利用學習支架,全程引導和帶動支撐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評估與激勵學生成長,利用跨學科整合,優質迭代,不斷地解決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
將科學知識落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綜合實踐的主題活動應該基于真實場景的場景構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鏈接現實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活動要源于真實的生活場景,與生活實際、校園活動結合。從學段學情出發,構建符合孩子心智的童趣世界,讓課堂學習與現實世界的結合、平衡。這樣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平日中午用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許多學生挑食。鑒于這種現象,老師設計了“我與蔬菜交朋友”的主題活動,其中一個活動向學生講授生豆芽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選擇優良的豆子,利用水培的方法進行生發,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記錄好豆芽的生長過程。教師通過實踐生發種植活動,一是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豆芽生長過程中,從中感受生發的樂趣以及生命的神奇,二是借助農耕文化熏陶學生,珍惜食物,常懷對食物的感恩之心,三是通過調查研究,了解豆類的營養價值,合理膳食,有助于身體健康。
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實踐育人貫穿于綜合實踐的始終。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得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以“食遍二十四節氣”這一主題活動設計為例,圍繞食育這個主題,老師設計和開發了“物候文化”“舌尖上的節氣”“節氣大觀園”“ 美食推薦會”等項目,引導學生探究節氣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用多種手段與途徑來獲取、整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1)節氣大觀園
在外貿知識和電商技能方面,目前高校的主流做法存在兩個弊端:一是停留在校內理論課程階段,學生缺乏崗位技能實踐帶來的能力提升;二是高校專業設置跟不上跨境電商發展,缺乏既懂外貿知識又精通跨境電商運營實操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浙江省政府相關部門要引導地方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切實為高校提供實踐教學的企業施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主動接納高校相關專業的實習生,降低企業因實習生可能跳槽而產生的人才培養沉沒成本。政府應從跨境電商行業人才的市場整體需求角度出發考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相關配套政策。
學生通過讀書、網絡、采訪等形式,了解中國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期間,教師通過開展詩文誦讀,節氣配畫等活動,讓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內涵有深入的認識與理解,體會到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素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詩文的鑒賞能力、朗誦能力、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2)順應時節,開展種植
“生意日夜長,移秧趁芒種。”“夏至種豆,重陽種麥。”可見,節氣和種植的關系也是很大的。基于此,我們設計了種植活動,先播放了豆芽菜的種植視頻,激發了學生親手實踐的興趣。課后,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在班級的自然角選擇自己喜歡的應季蔬菜,采用土培和沙培的方式進行種植,并且運用表格、日記等形式,觀察記錄蔬菜的生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借助身邊的資源,激發其探究意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小袁(化名)同學在種植過程中,他被什么時候澆水這一問題困擾。于是,老師和他一起看了烘焙溫度計的視頻。他又在家長的啟發下,拿牙簽當濕度顯示器。他通過觀察發現:當濕度合適的時候,這個竹子做的牙簽,會在土壤上方有一小段是濕的;如果這段濕潤顯示區域的高度太高,那就說明今天不用再澆水了,土壤已經很濕了;但如果牙簽上都沒有因為土壤濕度而返潮出現的濕潤線,那就說明土壤太干了,需要澆水了……瞧,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舉一反三,解決了自己種植的難題。這不正是我們需要培養的創造力嗎?
(3)舌尖上的節氣
四季輪轉,便有了節氣更替;節氣更替,就有了飲食變動。不同的節氣用它的代表性食物來呈現,別有一番風味。所以,我們讓學生跟隨老師去探尋節氣中的美食。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圍繞自己選擇的節氣,梳理出順應節氣各地衍生出的美食。比如,清明節,江南一帶食青團,黃河流域蒸饃。又如,即使是馓子這一食物,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而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探尋不同食物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增強了文化自信。
(4)小小廚藝師
在學生對每個節氣的美食有了一定的了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我們就設計了美食制作課。比如,驚蟄之時,我們就現場演示,指導學生制作梨湯,孩子們進行洗、切、煮,忙得不亦樂乎。課上制作成功后,同學之間分享,課后進行延伸,回家給爸爸媽媽煮制,動手實踐。在視、聽、嗅、味、觸覺的體驗中學生累積了更多的生活經驗,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感受著生活,品味著生活。中國的養生飲食文化在孩子的心靈中萌芽。
(5)美食推薦會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一些飲品,所以,組織學生一起動手制作“楊枝甘露”,并且向上級部的其他同學進行售賣。同學們在參與過程中獲得了生活的技能,積累了動手操作的經驗,獲得了與同學們分享的快樂。小組成員圍繞價格、美食制作方法以及營養等多方面,組織語言,進行推銷,不僅形成了團隊意識,而且還增強了交往的能力。
(6)博物館研學活動
2020年10月印發的《教育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各地博物館要堅持“展教并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博物館和學校合作研究學習方式和內容,一方面可以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博物館的展品及場地,開展學校不方便提供的實踐課和討論課。博物館教育活動成了綜合實踐的有益項目,其可以讓兒童世界與現實世界建立起自然聯系,在實踐積累中建立自我認識、自我建構、自我發展,引領孩子走出教室,以天地萬物為師,以自然為友,在真實的情景體驗中獲取有溫度的知識,真正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所以,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了青島葡萄酒博物館,了解了葡萄酒的采摘、壓制、釀造和儲藏過程,通過實物、圖片、圖像、雕塑、現場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對葡萄酒文化和歷史進行全方位了解,學習到葡萄酒的酒文化、歷史、種類、釀酒過程和工藝。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改革中形成的新型活動課程,評價體系具有較強的育人價值。為了確保活動課程能夠充分落實各項目標,對學生活動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創新熱情進行有效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需要科學引進多元評價方式,提倡評價主體、內容、方式的多元化。我們需要把學生放在一個真正需要綜合運用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的任務挑戰中,并且以素養的方式評價,才能真正讓學生收獲素養。
(1)反饋調節性評價
綜合實踐課程注重學生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倡導將評價的結果以科學的、恰當的方式,評價雙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協商等不同的溝通方式將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反饋給評價者,自主調控評價活動本身,以獲得評價的最大效益。這種評價,多是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確保評價的時效性。
比如“制作校園提示牌”,學生在了解了提示牌的設計要素之后,開始構思闡釋自己的設計思路之后,老師就讓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有的學生給設計者提出了外形的建議,有的學生給設計者提出了提示語要生動的建議,還有的提示鮮艷的色彩能給大家以視覺沖擊力。學生在相互評價反饋后,調整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最終制作出了精美的提示牌。
(2)展示激勵性評價
老師精心設計提供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比如“制作校園提示牌”,學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老師將學生的作品張貼在“校園提示牌”大賽的展板上,由全校師生投票選出最優的作品,加工制作,設置在校園需要提示的地方。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學校采納應用,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校園的小主人,能夠為學校的發展建設服務,逐步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3)反思總結性的評價
教師要注重形成性的評價,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糾正缺點,發揚優點,把教育過程與評價過程統一起來。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問卷調查表,通過填寫問卷的形式,讓學生記錄下在活動過程中,自己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存在的不足,收集信息是否合理,小組合作溝通與表達是否通暢,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總結尋求改進的辦法。
(4)積極導向的評價
老師要注重對學生發言的口頭評價,對小組合作的整體評價,更可以獨具匠心地引入其他老師、家長對于主題活動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活動吸引了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在具體進行教學評價時,還應該關注到對學生個性差異高度,尊重合理應用開放性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時,還可以通過集體交流,引導學生展示個人或小組的成果與經驗,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確保全體學生能夠共同參與評價活動,進而觸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5)記錄成長的評價
綜合實踐重視過程性的評價,不能只看結果,忽視過程。成長檔案袋就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在綜合實驗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收集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項成果,師生可以清晰地看出學生成長的足跡,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使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和反省自己進步和不足,發揮成長檔案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比如,在整個“食遍二十四節氣”這一主題活動中,我讓學生準備了檔案夾,自己設計封面,收錄能夠反映自己成長的重要資料,如小課題的活動方案,調查研究報告,研究設計的表格,下載的資料,繪制的圖片,自我的反思與總結,研究性學習心得,同學、家長、老師的評價等。老師定期展示,交流學生的成長記錄袋,讓學生互相評一評,展示自己的收獲,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理念,讓家長也參與到孩子的過程性評價當中來,讓家長看到學生的成長。
以學生未來發展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落腳點,建構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程樣態,促進跨學科知識與實踐過程的直接接合,培養國家急需的創新型人才,這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方向,也是基礎教育的核心任務。我們將在綜合實踐的道路上不斷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