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摘要] 目的 探討在肝細胞肝癌臨床診斷中CT與MR影像學檢查的比較價值。 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來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的肝細胞肝癌患者74例,均行CT與MR影像學檢查,對不同檢測方法下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CT陽性檢出率為89.19%,MR為97.30%,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1 cm病灶,MR檢查的檢出率高于CT(P<0.05)。在1~3 cm病灶與超過3 cm病灶檢查中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平掃結果密度較低,增強掃描病灶動脈期強化。MR動態平掃病灶顯示低信號與稍低信號,動脈期顯著強化。 結論 肝細胞肝癌檢查中,MR檢出率較CT檢查高,尤其針對小病灶檢測精準度更高,更有助于實現疾病早期診斷。
[關鍵詞] 肝細胞肝癌;CT;MR;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7?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2)01-0125-04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T and MR imagin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ANG Liang
Medical Imaging Cente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and MR imaging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nd underwent CT and MR imaging examinations. The diagnosis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CT was 89.19%, and the MR was 97.30%.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 (P<0.05). For lesions less than 1 cm,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 examin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examination of lesions of 1 to 3 cm and lesions over 3 cm (P>0.05). The density of plain scan results of CT examination was low, and the arterial phase of the enhanced scan focus was enhanced. MR dynamic unenhanced lesions showed low signal and slightly low signal, and the arterial phas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nclusion In the examin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mpared with CT examin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 is higher, especially for small lesions, which is more accurate and more helpful to realiz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T; MR; Diagnosis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第五大最常見的癌癥,也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1]。雖然肝癌的治療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發展,但即使經過根治治療,肝癌2年的復發率仍高達50%[2-3]。肝細胞肝癌的發生可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健康狀況,為此早期治療對于提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4]。患者早期診斷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及病情評估。因此,在其發展的早期發現HCC,對于提高受影響患者的生存至關重要。雖然不同的指南所采用的監測策略不同,但目前所有的指南都推薦超聲檢查作為監測的主要影像學檢查[5],一旦監測測試是陽性(即檢測到異常,可能代表HCC),對于HCC的無創診斷和分期,建議進行更明確的影像學檢查[7]。目前,所有的指南均贊成將多期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MR)檢測作為HCC的一線診斷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目前基于影像學的CT和MR成像對在HCC中診斷價值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肝細胞肝癌患者74例為觀察對象,均行CT與MR影像學檢查。74例患者中男40例,女34例;年齡38~73歲,平均(52.26±3.25)歲。納入標準:①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肝細胞肝癌者[8];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主要臟器重大疾病者;②臨床資料不全者。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行。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均行CT與MR檢查。
CT檢查:應用飛利浦的256層螺旋CT機,常規禁食6 h后開始檢查,取仰臥位,在膈頂至髂前上棘實施掃描。優先進行平掃,增強掃描對比劑應用碘海醇,外周靜脈輸注70 ml。利用生理鹽水沖管,于20、65、180 s觀察圖像,多平面重建獲取病灶相關信息。
MR檢查:應用美國GE生產的1.5 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常規禁食6 h后開始檢查,仰臥位平靜呼吸,在膈頂至髂前上棘實施掃描。參考患者具體情況設定相關參數。于20、65、180 s觀察圖像,三維成像獲取病灶相關信息。診斷結果有爭議時,由兩名中級職稱醫師聯合診斷。
1.3 觀察指標
統計不同檢查方法下診斷結果,計算真陽(陰)性率、假陽(陰)性率、靈敏度和特異性。計算公式如下:真陽(陰)性率=檢測出的真陽(陰)性例數/所有真實陽(陰)性例數×100%,假陽(陰)性率=1-真陽(陰)性率,靈敏度=真陽性率/(真陽性率+假陽性率),特異性=真陰性率/(真陰性率+假陰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細胞肝癌影像學特征
CT表現為肝臟內單發或多發結節狀腫塊,呈膨脹性生長;腫塊邊緣不清楚,有假包膜者則邊緣清楚,占位效應明顯;腫塊多數為低密度,少數表現為等密度或高密度。MR檢查,腫塊表現CT相似,中晚期肝細胞癌在T1WI上表現為稍低或等信號,腫瘤出血或脂肪變性表現為高信號,壞死囊變則出現低信號灶;T2WI上腫瘤呈稍高信號,T2WI脂肪抑制序列腫塊表現為更為清楚的稍高信號;若門、肝靜脈擴張,其中見到軟組織腫塊信號,提示門、肝靜脈癌栓形成。同時也可見到腹部淋巴結腫大等轉移征象。見圖1。
2.2 不同方法檢出率比較
CT檢測方法陽性檢出率89.19%,MR檢測方法中陽性檢出率為97.30%,兩種檢查方法比較,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同病灶診斷靈敏度比較
本組74例患者檢出病灶110個,針對<1 cm病灶,MR高于CT,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1~3 cm病灶與超過3 cm病灶檢查中,MR和CT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核磁共振MR及螺旋CT增強診斷方法評估
核磁共振MR及螺旋CT增強診斷方法評估,計算后發現MR真陽性率和假陽性率分別為97.30%和0%,真陰性率和假陰性率分別100.00%和3.70%,CT組的真陽性率和假陽性率分別為89.19%和0%,真陰性率和假陰性率分別100.00%和10.81%,MR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100.00%和96.4%,CT組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100.00%和90.19%,MR的檢出率和特異性均高于CT。見表4。以病理為金標準,以靈敏度和特異度繪出ROC曲線,見封三圖8。MRI和CT增強的不同診斷分類方法曲線下面積(AUC)分別0.978和0.948。可見MR檢測方法要優于CT。見表5。
2.5 肝細胞肝癌影像學特征
CT檢查平掃結果密度較低,增強掃描病灶動脈期強化,門脈期密度下降低于肝臟實質,延遲期密度相對較低,病灶包膜強化37例,占50.00%。MR動態平掃病灶顯示低信號與稍低信號,動脈期顯著強化,門脈期與延遲期低信號,包膜強化44例,占59.46%。
3 討論
3.1 肝細胞肝癌病因及表現
肝細胞肝癌作為原發性肝癌中的一種,其死亡率相對較高,也是當前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9]。肝細胞肝癌在原發性肝癌病例中其所占比例約為90%,是基于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細胞肝癌的發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因素與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等,而長期吸煙與肥胖及糖尿病等也均可誘發肝癌。肝癌常規依據腫瘤形狀進行鑒別,包括巨塊型與結節型以及彌漫性,而其中較為常見是巨塊型癌組織出現壞死的可能性較高,可進一步引發肝臟損壞,彌漫型發生率相對較小[10]。肝細胞肝癌鄰近部位分布擴張的血竇,癌細胞排列呈現為團塊狀。細胞在形狀上近似于圓形大小不存在顯著差異。肝細胞肝癌在發作初期并不會有顯著臨床特征,在疾病發展到晚期階段可出現疼痛、全身乏力、消瘦等癥狀表現。肝細胞肝癌初期發展階段多見分化良好且明確的腫瘤結節[11]。腫瘤大小發展到1.5 cm左右,腫瘤內部可出現低分化增生明顯腫瘤組織。腫瘤組織轉移分為直接浸潤或經由門靜脈侵犯,常規多出現在直徑超過兩厘米腫瘤中。若腫瘤大小超過3 cm,原發腫瘤組織邊緣可出現中分化腫瘤組織。
3.2 肝細胞肝癌的CT檢查
肝細胞肝癌早期治療效果良好,但多數中晚期患者已經失去手術機會,或手術后復發風險較高,早期經手術或介入治療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同時控制疾病復發。基于此,認為對肝細胞肝癌患者的早期診斷,對于確保其自身安全以及延長其生存時間等均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中針對肝細胞肝癌的診斷,主要可參考超聲檢查,與X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術以及磁共振成像等檢測結果進行。而其中CT超聲檢測方法簡單且價格較低。但存在的問題是CT檢查受到檢測盲區與操作者經驗影響,導致其無法實現對疾病的精準診斷,尤其針對早期肝細胞肝癌患者檢出率相對較低。經有效CT掃描可觀察患者肝臟整體情況,顯示出腫瘤與肝門膽管以及大血管之間的關聯。CT掃描適合的力度與有效方式控制靜脈壓力注射對比劑,動脈期實現快速掃描,可顯示出肝癌腫塊強化,獲取到數據結果,由此對疾病進行診斷。但肝細胞肝癌患者在進行CT檢查期間,針對沒有強化的低密度區診斷存在一定局限,容易出現誤診情況。
3.3 肝細胞肝癌的MR檢查
現階段臨床中多應用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對肝細胞肝癌進行檢查。常規情況下,結合患者動脈期快速不均質血管強化與靜脈期,以及延遲其快速洗脫征象做出最終診斷[11]。選擇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診斷期間,能夠顯示出患者肝細胞肝癌結節與鄰近血管浸潤情況,可輔助醫生對患者實現早期診斷,并對治療方案的設計提供指導。以往有關研究顯示,肝細胞肝癌組與良性組病灶及周圍正常肝組織定量參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12]。依據此結果可代表應用磁共振檢測,可對肝細胞肝癌良惡性進行早期鑒別。在磁共振檢測技術中,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具體為在細胞組織間,水分子布朗運動基礎上,實施磁共振檢測方法。可結合水分子在患者病灶與正常組織中定量彌散情況,顯示不同組織之間結構與微循環情況,可輔助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表觀彌散系數屬于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關鍵指數,有助于顯示水分子的活動能力。對患者實施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期間,可鑒別肝細胞良惡性病灶,同時對于微小病灶也可實現精準檢測。為此認為這種檢測方式在患者病理分級,以及預后評估等方面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而此種檢測方式在應用期間并不應用特異性造影劑,為此可有效防控相關不良反應。如本次調查結果所示,CT檢測方法陽性檢出率89.19%,MR檢測方法中陽性檢出率為97.30%。MR檢查中針對<1 cm病灶的檢出率高于CT檢查結果;兩組在1~3 cm病灶與>3 cm病灶檢查中,檢出率對比無明顯差異。以上結果充分證實在肝細胞肝癌臨床診斷中,CT與MR均可作為主要檢查手段應用,但對比之下MR檢查方法的精準度相對較高,更有助于控制漏診與誤診情況的發生。
3.4 肝細胞肝癌的影像學特征
在肝細胞肝癌影像學特征方面,較為受到關注的是微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屬于判斷肝細胞肝癌預后情況,以及整體治療效果等方面的關鍵性指標。有關報道顯示,微血管侵犯與病灶大小以及數量等方面均存在重要關聯[13]。以往臨床影像學技術針對微血管侵犯診斷的敏感性相對較低,不能夠全面顯示病變情況,需在部分影像學征象,特異性推理出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唯一的途徑便是經由病理學檢查證實。微血管侵犯存在多病灶性特征,磁共振成像技術可更為全面,探查低信號環變化,有助于控制疾病誤診率。以往臨床實踐證實,肝細胞肝癌患者手術治療后5年復發率較高,患者生存時間與微血管侵犯之間關聯密切[12]。微血管侵犯存在,腫瘤邊界不清晰,以及動脈期腫瘤周強化等特征。應用磁共振檢測圖像表現為2~3個征象,代表患者存在嚴重威脅管侵犯情況。腫瘤邊緣不清晰類型與多結節融合類型,對比單結節光滑型,其發生微血管侵犯風險更高。臨床中經穿刺活檢診斷為血管侵犯精準性較低,且基于診斷期間操作,可引發針道轉移等不良事件[14-15]。對比之下,磁共振技術更具有無創性優勢,為此其逐漸發展成為肝細胞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檢查的主要方法。
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判斷肝細胞肝癌病變期間,可顯示出病灶周圍的纖維包膜或假包膜情況,將其作為患者預后情況評估指標。如本次調查所示,CT檢查平掃結果密度較低,增強掃描病灶動脈期強化,門脈期密度下降低于肝臟實質,延遲期密度相對較低,病灶包膜強化37例,占比50.00%。MR動態平掃病灶顯示低信號與稍低信號,動脈期顯著強化,門脈期與延遲期低信號,包膜強化44例,占比59.46%。將纖維包膜內層作為基礎,存在顯著致密纖維組織特征。將纖維包膜外層作為基礎信號存在高信號特征,可將其作為疾病診斷主要參考。門靜脈期與延遲期肝細胞肝癌能夠顯示出特征性假包膜,屬于血竇擴張與腫瘤周圍纖維組織影響所致。采用磁共振技術對肝細胞肝癌結節情況進行診斷精準率較高,針對疾病的治療以及預后均可提供較為精準的參考依據。多數患者存在大結節病灶特征表現,常規存在結節征象,顯示腫瘤特征生長方式。將大結節信號特征作為基礎,與分化較好的肝臟組織征象表現較為相近,對于患者整體狀況評估以及疾病判斷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肝細胞肝癌檢查中,與CT檢查對比MR檢出率較高尤其針對小病灶檢測精準度更高,更有助于實現疾病早期診斷。
[參考文獻]
[1] Cho E,Cho HA,Jun CH,et al.A review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elderly patients focused on management and outcomes[J].In Vivo,2019,33(5):1411-1420.
[2] Feng J,Chen J,Zhu R,et al.Prediction of early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in the Milan criteria after radical resection[J].Oncotarget,2017,8(38):63 299-63 310.
[3] Teixeira AC,Brasil I,Torres A,et al.The evaluation of angiogenesis 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precursor lesions in liver explants from a aingle institution[J].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2018,26(5):330-336.
[4] 張建平,連重平,陳萬坤. 肝硬化分級診斷中應用MR擴散加權成像與CT增強掃描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8,22(4):649-651.
[5] Chow PK,Choo SP,Ng DC,et al.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Liver Cancer,2016,5(2): 97-106.
[6] Mack CL,Adams D,Assis DN,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2019 practice guidance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J].Hepatology,2020,72(2):671-722.
[7] 張晶,董寶瑋,梁萍,等.原發性肝癌超聲鑒別診斷的病理基礎[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1,10(7):25-28.
[8] 魯雪紅,張源,劉文亞.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強與3.0T MR多期動態增強掃描診斷肝細胞癌的價值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8,21(5):749-752.
[9] 周燕,李丹,龍磊,等.混合型肝癌的增強模式分析及超聲造影聯合增強CT/MRI及腫瘤標志物的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20,29(9):754-760.
[10] 朱旭娜,蘇丹柯,劉麗東,等.增強CT定量分析在肝細胞肝癌和局灶性結節增生鑒別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8,37(6):976-979.
[11] 蔡榆,李燁,黃輝,等.增強CT定量分析聯合腫瘤標志物檢測對肝細胞肝癌與局灶性結節增生的鑒別診斷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0,24(3):390-393.
[12] 卓濤,陳海燕,李堅,等.早期肝癌患者在臨床診斷期間使用肝臟超聲造影診斷其病灶位置和轉移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20,36(6):528-531.
[13] 楊新煥,張斯佳.增強CT紋理參數對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與肝細胞肝癌的鑒別診斷價值[J].腫瘤學雜志,2020,26(6):551-555.
[14] 羅超,閔德慶,胡達海,等.肝細胞癌介入治療后經增強CT和MRI影像診斷的對比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20):2222-2224.
[15] 謝柳平,覃慧,鄒異萍.肝細胞癌介入治療后經增強CT和MRI影像診斷的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3):223-224.
(收稿日期: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