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基武
(中共上海市寶山區委 黨校,上海 201901)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內生化,視其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要素,而創新則是技術進步的源泉。對于我國來說,1988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2006年出臺“增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戰略要求,2017年黨的十九大決定“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宏偉目標,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點任務,無一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根據《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研究顯示,上海整體排名位居全國第四,落后于廣東、北京和江蘇,創新環境是其中關鍵的影響因素。而創新經濟學鼻祖熊彼特(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中投入要素的整合配置是自變量,創新能力的高低是因變量。所以,作為孕育創新意識、推進創新行為和實現創新成果的土壤,創新環境尤其是軟環境是極為重要且自我可控的自變量。
關于創新環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他在書中提出的“創新氣氛”①可以狹義地理解為創新軟環境,在這種氣氛下新工藝、新思想能快速被接受和傳播。作為創新環境學派的典型代表,歐洲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小組(GREMI)將創新環境和區域創新網絡等同,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創新主體之間的非正式的復雜社會關系,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其他學者,如梅拉特(Denis Maillat)將創新環境界定為“孕育創新過程的區域組織”,強調創新環境供給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②。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王緝慈等認為,創新環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文化環境,能夠實現區域行為主體的合作與交流,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③。李勇剛強調,創新環境區別于創新網絡,主要由基礎設施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市場環境、制度法規環境等構成④。而在創新環境的評價方面,評價方法分門別類,偏定量的評價方法主要集中在模糊層次分析法⑤、問卷調查法⑥、主成分分析⑦、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等方面⑧。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創新環境的研究已經比較完善,但目前學術界對創新軟環境的定義還未形成共識,對創新軟環境的評價方法多以定性或半定量為主,相關評價指標的選擇存在主觀隨意性,指標體系的構建無法做到“精而全”。
因此,綜合現有文獻,本文認為創新軟環境是能夠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產生直接或間接作用的,并影響創新活動運行和創新結果形成的,包含政策、金融、法律、人才等一系列非物質形態的環境要素的集成。同時,作為一種多要素的有機融合系統,技術創新軟環境時刻處于不停的動態演進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減少主觀臆斷,遵循全面、科學、連續、易得的原則。本文引入GT-Factor Analysis,將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與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相結合,解決當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個人主觀隨意判斷和取舍的問題。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關鍵詞展開檢索,通過差異度和相似度比較,最終達到截至研究期限(截至2020年11月20日)暫無前人研究的理論飽和狀態,此時可以作為質性分析的資料合計有51篇期刊及學術論文。
開放性編碼的形成是構建技術創新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關鍵環節。圍繞技術創新軟環境評價主題,圍繞51篇期刊及學術論文研究主題,用產生概念代替原始資料分割塊。在形成二級概念化開放性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分類匯總,形成一級范疇化的開放性編碼。最終結果如表1所示,共形成93個原始二級概念化開放性編碼和32個一級范疇化開放性編碼。

表1 原始資料開放性編碼的概念化和范疇化
主軸式編碼,即常見的軸心編碼,通過對原始二級概念化開放性編碼和一級范疇化開放性編碼之間的關聯分析,提煉出一批聚焦研究主題的主軸范疇。在對主軸范疇單次單獨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主題凝練的范疇關系,共提煉出研發投入強度、技術轉移規模、科技轉化效率、金融服務機構供給力度、知識產出能力等16個主范疇。在提取的主軸式編碼的主范疇中,再做科學的整合提煉,形成選擇式編碼,并進一步歸納提取出代表性強、適用度廣、區分度高、關聯度高、連續性強的選擇式編碼的核心范疇(一級評價指標體系),最終形成的5個核心范疇,即一級評價指標體系的5個方面,如表2所示。經歷以上的質性分析過程,可以為后續展開評價研究奠定指標基礎。

表2 主軸式編碼的主范疇和選擇式編碼的核心范疇
根據前述評價指標體系,并檢索2010—2019年上海市及B區地方統計公報、官網數據、科技統計年鑒等權威數據,對應整理后,做標準無綱量化處理,形成歷年原始數據樣本。
1.對指標體系適合度進行判別。采用相關系數法,輸入初始65個二級指標,通過驗證指標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相關方向,輸出某一級指標內兩兩顯著相關的二級指標,此時形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會更加客觀實際。經過對比分析,最終保留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大于0.5,且KMO統計量位于0.7—0.8之間(五個一級指標KMO統計量最低值為0.720);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值均非常大(五個一級指標Bartlett球形檢驗最低值為324.658),且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p值小于1%,為0.000,至此共形成5個一級指標和45個二級指標。
2.進一步驗證因子分析效果。在5個相關區域中圍繞各自的因子變量解釋貢獻率,發現特征根占總方差的比重分別為93.274%、90.653%、99.169%、96.288%和89.484%,因此大量的信息可以得到保留,對應指標體系可以用于后期的因子分析。運用統計軟件輸出因子得分系數,并構建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各子環境線性回歸評價方程式,如下所示:


以五大子環境綜合得分作為自變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近十年來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軟環境進行總體評價。在提取主成分個數的過程中,相應的特征值必須在1以上,同時對應的累積貢獻率必須不小于85%。經過統計工具分析得出,第一個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為5.421,累積貢獻率為99.464%。根據提取原則,提取1個主成分,并根據對應的特征平方根和初始因子載荷矩陣數據,進行數量關系分析,形成以每個子環境作為自變量指標所對應的函數系數。以此為基礎,構建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軟環境總體評價函數,如下所示:

基于前述六項回歸方程式,計算2010—2019年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五大子環境和區域整體軟環境綜合評價值,如表3所示;并根據系列評價值,繪制趨勢圖,如圖1所示。

表3 2010—2019年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五大子環境和區域整體軟環境綜合評價值

圖1 2010—2019年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整體軟環境及五大子環境發展趨勢
本文采用GT-Factor Analysis對上海市B區技術創新軟環境的建設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在2010—2019年十年間,樣本地區技術創新各大子環境水平以及綜合軟環境水平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未出現任何異常波動情況。該特征符合區域實際。事實上,將扎根理論與因子分析法相結合,實現了客觀的質性研究和合理的定量評價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借力前人智慧成果和科學評價方法,從而降低了指標體系構建的難度和評價方法的人為干預。并且兩者結合,既可以作縱向的自我比較,也可以作橫向的跨區域對比。通過縱向自我比較,分析樣本地區技術創新軟環境的發展趨勢,尤其可對出現波動的指標和年份進一步深入剖析。通過橫向跨區域對比,分析樣本地區與其他地區技術創新軟環境建設的優劣,可以對差異較大的指標進一步深入分析,做到固優勢、補短板。
國際經濟競爭甚至是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被列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重點任務,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落腳于地方,早在2015年,上海市就在原有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大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當前,圍繞上海市“南北轉型”的發展要求,B區提出了“科創中心主陣地”的發展戰略。未來,上海市B區將聚力創新,做到內外并舉。對內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持續加強智力引入、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努力營造“包容他人”和“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積極構建多元資本市場,充分利用國有資本的杠桿作用,滿足創新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等。對外要構建開放的協同創新平臺,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區域的戰略與政策協同,充分利用區域間創新資源稟賦,避免在人才、企業引進等方面的惡性競爭,不斷推動地方技術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提升。
注釋:
①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26.
②Denis Maillat.Innovative melieux and new generations of regional policie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1998,10(1):1-16.
③王緝慈.知識創新和區域創新環境經濟地理[J].經濟地理,1999,23(1):11-15.
④李勇剛.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機理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
⑤趙丹.無錫市外資企業技術創新軟環境評價及優化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6.
⑥林迎星.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當前區域軟環境評價:框架與實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7(9):65-70.
⑦王利,韓曉麗,吳潔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鎮江科技創新軟環境評價[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3):49-53.
⑧王霏,紀延光,聶銳.江蘇省城市科技創新環境水平評價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