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紅
【摘要】《不易居》中寫道:“現今還有誰會照顧誰一輩子,那是多沉重的一個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由此可見,自立教育的重要性所在,特別是在新課改背景下,不論是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還是從綜合能力提升上來說,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是一個尤為關鍵的核心內容。因為學生已經擺脫了幼兒時期的稚嫩,思維、意識、認知等各方面的初步覺醒,預示著其開始走向獨立成長道路。而如何采取有效的德育措施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立性特征已然成為熱議話題。本文以天恩小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促進我校特色自立教育成長評價體系構建的具體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自立;評價;成長
一、小學生自立的重要性研究
人作為獨立個體存活于世,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都充斥著“自立”,今天的成長就是在為明天的自立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其實就是對他們的終身幸福負責,因為教師不能陪學生一輩子、家長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小樹苗總有一天要成長為參天大樹、要自己撐起一片天。如果學生在生活中不能自理,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整理居室環境,每天邋里邋遢、渾渾噩噩;如果學生行為不能自律,那他就無法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有效把控,不守規矩、不懂感恩、自私自利將成為他的代言詞,給別人帶來麻煩不說,還有可能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果學生的學習不能自主,那么他就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所在、不清楚學習對自己有哪些益處,成績不好斷送了自己的學業不說,在日后成長過程中更是無法跟進知識變化的步伐,逐步被社會遺棄、淘汰。如果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那么在干任何事情前都會倍感無力,在日后職業發展道路上畏手畏腳,無法直面挑戰,容易半途而廢,到最后一事無成。我們所說的“自立”不是簡簡單單的獨立,而是要以一種以“人人為我”的自信去面對挫折與挑戰,以“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去服務他人與回饋社會。對生長在安逸時代中的小學生而言,衣來張口、飯來伸手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他們最缺乏的是自立,也最需要自立。在此背景下開展自立教育并制訂相應的評價體系,以引導學校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自立教育成長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一)過程性原則
傳統的教育評價多遵照成果性原則,而學生能力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他們會做出很多選擇、付出諸多努力,單以“成果論英雄”并不適合。
為此,在自立教育成長評價體系構建中,我們積極提倡全部教師采用過程性評價原則,從“結果為導向”轉為“過程為導向”。教師注重觀察學生成長發展過程,將學生的日常表現、階段性成果等融入其中,通過觀察過程中的評價分數變化來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引導策略,針對“不同基數底數”學生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避免“一刀切”式的學生行為評價方式,為后續教學開展奠定重要基礎。
(二)多方評價原則
傳統的教育評價模式多以教師評價為主,這種評價方式過度依賴評價體系、過度傾向教師主觀意志。同時,教師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完成各項評價工作,評價效果差、評價范圍有限。為此,教師要思考更客觀、更有效的評價模式。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自立能力并非專業化、理論化很強的內容,所以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放權”,讓更多的學生乃至學生家長都參與進來,讓學生在相互評價、彼此協作中意識到自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著力提高自立能力。基于此,教師可采用小組互評、師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綜合性評價方式。在采用小組互評時候,教師需要細心計劃、耐心組織,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互評路線,避免因小學生頑皮、散漫的特性影響到評價活動展開,逐步啟發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及他人評價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生成自我評價行為意識,養成自我評價行為習慣,常常審視自己的行為并進行深刻反思;在采用家長評價時,教師可借助網絡技術優勢創造高效便捷的溝通渠道,尊重并重視家長對學生課外生活的評價,彼此互通有無,為學生成長打造一片天。
三、自立教育成長評價體系構建內容
(一)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主要對學生的生活習慣、生活技能把控進行合理評價。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多多尋求家長的幫助,畢竟學生在校期間多為學習,而居家時間中才有更多生活性內容。所以,教師要和家長一同討論該評價體系內的相關內容,如,早上幾點起床、會不會賴床;能否自己洗衣服、洗得干不干凈;會不會自己疊衣服、疊被子這樣的基礎性內容,其重點對學生生活技能水平進行評價。此外,還要展開生活態度評價,如,能否主動洗衣服、能否主動做家務等,去觀察學生在勞動意識領域中的變化,在技能、態度兩方結合下對學生自立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為后續教學工作開展提供助力。除此之外,在校內也要設置相應的評價內容,如,自己座位周圍的衛生是否干凈,體育課后能不能主動洗手,課桌上的文具、書本是否擺放整齊等都可成為切入點,采取校內、校外齊頭并進、雙線管控的方式,著力提高學生的自理意識與自理水平。
(二)行為自律
行為自律是需要的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首先最基礎的內容是以校規校紀、班規班紀為標尺,看學生是否會做出犯紀律、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在記下該行為并扣除相應的分數后,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做出該行為后的心理意識反饋,并思考如何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有效引導。其次,要以加分的形式去激勵學生用高標準、高要求嚴格約束自身,如,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為班級提供服務的要給予嘉獎;主動調節同學間的關系,努力使其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要給予鼓勵;為班級建設建言獻策、提出可行性策略的要給予肯定,諸如此類的內容都可以成為額外加分項。在減分、加分的雙向驅動下,學生的求勝欲被激起,在做事情前就會認真考慮該行為落地后對自己所帶來的影響,并在服務集體、崇尚奉獻的大環境中潛移默化地調整個體與集體間的關系,對良好班級氛圍建設有良多裨益。
(三)學習自主
自主學習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在評價中,我們要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兩方面入手,學習態度可以從課前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如下:這節課的書是否提前擺上課桌、課上的聽課狀態等。學習方法可以經驗交流會的形式呈現。以組內互評的方式選擇出掌握方法最好、學習效率最高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分數加成。通過這種的方式,一是為了起到經驗溝通、交流效果,讓學生能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二是為了發揮榜樣作用,凝聚以學習為主題、“好”學生為主體的向心力,掌握好方法的“好”學生能在得到組內同學與教師的認同后堅定不移地闊步向前;而其他學生則能在榜樣的驅動與引導下緊跟步伐。
(四)能力自信
學生能力自信評價的內容可從多方面入手,如,課堂上能否積極發言、課堂活動參與度、自我展示能力等。在該評價項目中,教師不僅要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個機會進行細致觀察,還要為學生不斷創設新的機遇,讓每個學生都有勇氣站在人前,去盡情地表現自我。通過對學生的自我展示過程進行評價,發現其在能力自信上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策略予以解決,以適當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信感。
(五)心靈自強
心靈自強是對學生的自我認知進行評價,可通過問卷調查、談話等方式去了解學生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如,是否能戰勝自己、是否存在能力不足、自己的優勢在哪里、自己的成長期待是什么等,在評價中引導學生達到一種心理平衡狀態,為其個人修養與思想境界提升助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打造特色小學生自立教育成長體系構建的意義與價值,相關工作者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打破傳統觀念束縛、思考新對策是學校德育改革的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
[1]陸生寧,徐大群.德育評價與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以南京市芳草園小學陽光兒童卡為例[J].江蘇教育,2018(4).
[2]李雄輝.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小學德育工作實踐探索 ——以增城區新塘鎮白石小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2).
[3]周曉玲,周福生,譚鴻鵒.構建學校自立文化? 美化學生精神家園——成都雙流區實驗小學(東區)自立文化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1(11):70-73.
[4]吳魁榮.成長需要歷練——培養學生自立能力和自主能力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0(15):14-15.
[5]李玲玲.小學高年級學生自立人格與父母依戀、同伴依戀的關系研究[J].北方文學,2018(29):105-106.
責任編輯? 黃? 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