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茹 秦 萌 趙云楓 孫小康
(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3)
2019 年2 月,國務院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重點強調推動實施“三教”改革。 3 月教育部、財政部頒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 意在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發展問題。 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促使職業院校必須提高辦學質量,“三教”改革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影響教學質量最直接的因素[2]。
目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三教”中存在問題,特別是在專業教學中,存在諸多改革的成果與實際的應用“兩張皮”現象。尤其是在教材、教法方面并沒有按照學生職業崗位要素進行有機融合。 例如,職業學校的教材多數在使用國規教材,不能及時與市場對接;多數專業課教師畢業于高校,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少,即一出學校又到學校,企業的人員加入教學的更少,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單一,不能與企業崗位匹配。 這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重技能輕理論。 如何讓學生養成凡是上課,都能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是一場亟待解決的職業教育課題。 針對高職的專業課堂教學,筆者就教材、教法兩大方面針對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改革初探。
2019 年,教育部提出“1+X”證書制度,這意味著,學生除了可以用傳統的學歷,還能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明自己的職業水平等綜合能力。 就此,也提出了要培養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3]。 為此,筆者針對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組態控制技術進行重組,深入挖掘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職業素養有機融入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項目中,踐行課程思政。 同時吸收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將在校的實踐教學拓寬為在校和在工作現場兩者相結合的實踐崗位教學,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服務當地經濟建設和生產實踐的宗旨。
“教什么”是改革的載體,教師教授的知識,關乎學生個人職業素養的養成,個人職業技能的習得。 筆者充分調研地區產業升級,緊跟產業發展,依據學校畢業生從事小型工控人數逐年升高的現狀,將企業真實問題、號碼管的工藝規范、三維虛擬仿真平臺、組態畫面設計等融入課堂。 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教學內容貼合企業生產實際,將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內容進行了改造,分為四大模塊:模塊一電動機典型控制組態監控系統,模塊二電梯控制組態監控系統,模塊三機械手組態監控系統,模塊四自動化生產線分揀站監控系統。 將理論知識的講解穿插在每個模塊中,努力實踐“做中學、學中做”。
以模塊一的項目一 “電動機正反轉監控設計”為例, 依據企業調研和產業發展現狀, 重點探究任務分析、 基于elecworks 的原理圖設計、 硬件電路安裝和PLC程序設計與調試四個子任務, 每個子任務要貼近企業工作過程,將任務委派單識讀、電氣原理圖設計、現場施工及設備聯機調試能力的培養融入其中,結合企業應用實際和產業發展,積極推進新技術、新工藝進課堂。 針對任務二 “基于 MCGS 電動機正反轉設計”,學生的工作過程即組態畫面設計、動畫的連接、組態腳本的編寫和軟硬件聯調,教學過程依次對應為借助MCGS 設計監控畫面、借助微課理解動畫連接配置、借助思維導圖助推腳本框架搭建,借助信息采集軟件示范軟硬件聯調,多維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整個課程的教學均按照此模式開展,由此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式課堂。
根據任務具體內容的不同,注重從不同維度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素養。 在elecworks 繪制和PLC 調試任務中,培養學生互幫互助、勇于探究的團隊意識和科學精神;在I/O 分配表和接線圖繪制任務中,培養學生嚴謹細心、美觀協調的美育能力和工匠精神;在組態畫面設計和監控系統調試任務中培養學生辨別信息、舉一反三的信息素養和學習能力;在硬件電路安裝和軟硬件聯調任務中培養學生知行合一、愛崗敬業的職業能力和勞動態度。 不同任務的培養目標相互融合,旨在培養學生作為一名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使學生學會用積極的眼光觀察世界、用發展的思維分析世界、用藝術的語言表達世界。
2019 年底,教育部頒布了《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重點提出“倡導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形態教材”。 但目前大部分學校使用的仍是國家規劃教材,不能與市場實現無縫對接[4]。 為此,筆者打破傳統的組態控制技術教材中以知識為序列的組織形式,探索活頁式手冊。 手冊基于校企合作真實案例開發,及時將企業的新工藝、新規范補充進入教材內容。 手冊以生為本為出發點,根據專業崗位需要,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實踐教學內容。 手冊配套信息化資源、案例和思政內容,學生可以掃碼自主學習,建立了多維教學資源體系,使專業教材緊跟企業發展,給學生帶來了深刻的學習體驗。
另外,為了對接“1+X”的需要,教師在編制時適時融入電氣專業技師相關內容, 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促進職業院校微觀層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改革實踐。
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結合時事熱點,系統梳理電氣行業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不同項目中融入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智能制造、節能環保、勞動教育、美育等思政教育理念。 將專業所必備的職業倫理融入具體的項目中。 助力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培育正確的勞動觀念、增強學生職業榮譽感,課程思政培養目標重點突出且相互交融,最終架構起本課程的思政教育體系(見圖1)。

圖1 思政教育體系設計
“如何教”是改革的根本。 筆者以真實的企業任務為載體,運用意義建構理念,借助信息化軟件,將任務驅動法貫穿始終, 適時融入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方法。 以任務一:基于MCGS 電動機Y-Δ 降壓啟動的任務分析為例,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預學、課中導學、課后拓展三部分。
課前預學環節中,教師發布測試,根據答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線上個別輔導, 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觀看《創新創業好青年》,滲透奮斗奉獻意識。 課中導學環節,模擬企業開展班組會,學生自主建構,明確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匯報實施計劃,從而攻克教學重點。 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分屏展示I/O 分配表和接線圖, 在點評中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職業素養,學生再次結合易錯知識典籍完善接線圖,突破難點。 通過趣味性的“腦力大挑戰”測試,檢測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利用多元評價系統將課中實時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踐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評價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均能有所收獲。 課后拓展環節中,通過讓學生完善企業工作任務委派單,再次鞏固課堂知識,同時將所學與企業實際結合。 教師發布調查問卷進行教學摸底,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形成教學的閉環反饋,教學相長。
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施,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學生能力發展方面,課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探討、貼合企業角色扮演、教師操作示范展開深入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深度學習;通過學生的數據對比,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態度、知識掌握、 能力形成和素養發展方面均有了顯著提高;在教師能力提升方面,教師能將新技術、新工藝融入課堂,如基于elecworks 的原理圖設計、組態畫面設計的多樣化,在動態生成課堂、變革教學模式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在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用核心資源,如多元評價系統,三維虛擬仿真軟件,對接產業發展促進產教融合;在社會服務方面, 課程教學的改革帶來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和職業發展有了很大提升,從而進一步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三教”改革,其根本在于教師、其根源在于教材、其重點在于教法。 通過不斷完善的“三教”改革實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進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筆者在探索中發現還有一些領域亟待完善:一是提高專業課教師與企業的雙向深度融合, 雖然每年教師都有進企業鍛煉,但很多都流于表面,如何提高企業接納專業教師的熱情, 讓教師真正地進入企業,這需要相關部門出臺鼓勵政策;二是提高活頁式教材的開發力度, 目前部分專業教師開始研發活頁式手冊,但限于技術、資金等方面,未能很好地將想法一一實現。
在評價制度方面, 筆者一直在探索多元評價系統,堅持能力形成與素養培育并重,努力讓每位學生都有所收獲,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理念。 但在評價過程中發現,該環節耗時很大,一個項目做下來,評價就要占據很大的時間,如何更加高效的踐行多元評價,需要人們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