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澤,周昕,趙培棉,關沛雯
(北京化工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北京 100029)
近十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909萬,同比增加35萬,總量再創新高。現階段“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雨后春筍般應運擴大,逐漸成為現階段高校畢業生求職的重要途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必然是高校新形勢下開展就業工作的不二選擇,高校應充分做好就業工作預判,不斷拓寬“特色化”就業市場,進一步完善就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在順利開展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同時,以此為契機采取多種形式的專項舉措,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思想上、行動上引導鼓勵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39次提及“就業”一詞,“保就業、穩就業”成為近年政府工作主線。為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高校要從新發展階段準確把握新形勢,從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新方向,從新發展格局準確把握新要求。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這也給高校就業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近些年為了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各級地方政府政策舉措應出盡出,增設乃至特設了一批政策性崗位,部分大型國企也增加了招聘名額,高校應該提前感知各項舉措的出臺對于今后畢業生求職就業外環境的波及。與此同時,部分企業海外項目受到國外經濟形勢影響,個別板塊呈現效益低迷態勢。因此,更需要高校發動各方力量,千方百計拓展崗位,力促多元供給;優化調整供需對接方式,力促提質增效;精心細心做好教育指導,促進服務升級,全面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考研失利學生選擇二次或者多次考研,追溯學生重復考研原因,第一,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現階段社會對于高學歷、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數量與質量不斷增長,企事業單位為應屆生設置的招聘崗位學歷要求有所提升,地方及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反映在未來的發展上,因此部分崗位招聘學歷的提升驅動著學生考研。[1]第二,學生對就業市場的認知偏差。部分學生不了解當下的本科生就業市場情況,存在認知偏差及誤區,認為大部分人選擇考研是因為不考研找不到好工作,認為本科學歷不足以支撐自己找到心儀工作,招聘本科生的崗位往往都是交通不便利與市中心相距較遠的單位,崗位設置也均是“基層艱難”崗位,而恰恰相反的是,在校園招聘開展過程當中,部分用人單位反映很少見到甚至沒有本科生投遞簡歷,因此導致部分專門為本科生設置的優質崗位招不到合適的本科生,造成“職等人”的尷尬局面。第三,家庭期望值的增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家庭對教育投入比例的增大,學生以及家長對學生本身寄予期望值在不斷攀升,部分學生家長也存在“從眾”甚至是“攀比”心理,不斷為學生灌輸考研思想,同時家長為了讓學生在找工作時更加凸顯自己的學歷優勢以及就業優勢,因此選擇繼續攻讀,導致部分學生“為了讀研而讀研”。第四,學生存在逃避求職心理。在多代長輩庇護下成長的學生,個人抗擊風險直面風浪的能力相對較差,當面臨求職選擇時會出現逃避心理,會為了不工作而選擇考研,逃避面對現實。多重效應疊加下,第二次考研人數會有小幅度增長,因此在新形勢下高校更應加大力度、開足馬力做好就業引導工作,為考研學子“敲警鐘”,讓學生知曉“考研并不是唯一出路”,鼓勵畢業生抓住招聘黃金時機尋找合適崗位。
通過調研發現,較多學生反饋當自己面臨考研還是就業選擇時,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追根溯源是學生缺乏“私人訂制”的學業職業規劃,這必將會導致出現更多“隨大流”考研的學生群體,為此高校應著力打造一支“3+1+1”就業指導專家團,為在校學生提供多角度、多梯度、多模塊的就業指導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專家團應包括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院輔導員教師、學校就業指導教師、企業HR教師以及校外機構專業咨詢教師五大類教師群體,三類校內教師分別從學生專業知識學習運用轉化、學業職業生涯規劃方向確立、正確良性就業觀的樹立三個角度出發,為學生求職打好堅實基礎;企業HR教師主要負責讓學生了解職場,教授學生如何更快更好地適應崗位,利用“CD(職業發展)模型”等工具教會學生盡快完成職業適應,更好地做到“人職匹配”;校外機構專業咨詢教師負責通過專業課程訓練提升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以及入職前期的面試技巧及辦公技巧講授,多方面提升學生求職軟實力與硬實力,五力齊發教會學生職業定位及職業適應,全面提升學生求職就職能力。
高校應堅持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齊抓共管,建立健全學校領導、學院領導、研究生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協同共進的就業工作模式,層層壓實各方職責,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工作責任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爭取為畢業生提供“一站式”“全周期”“不斷線”的就業服務,優化工作流程,實現畢業生“少跑路、不跑步”辦理就業手續,為畢業生提供細心、周到的服務。與此同時,打造學校專屬極具產業學科特色的“就業助力應援團”,不斷豐富校企合作菜單表,促進精準、高質量就業。
第一,聯動校友會積極聯系校友企業相關負責人,搭建校企對接“快車道”。加大日常工作中的校友企業資源雞肋,第一時間傳遞校友企業招聘需求,使畢業生獲取到更多專業對口度高的“家常菜”。第二,以往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觀測員為有力抓手,挖掘消息互通“新干線”。借助人才質量觀測員邀請重點企業以及更多未到我校招聘的用人單位通過學校平臺招聘畢業生,借助更多的校友力量不斷拓寬就業市場,擴充企業資源庫,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學長學姐親自推薦的“口碑菜”。第三,充分調動學院專業課教師力量,打造內部推薦“專用道”。借助專業課教師的資源渠道,依托產學研合作,引薦本專業或者本學院的畢業生赴企業就職,為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具專業特色的“特色菜”。三方鼎力,為畢業生精準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在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中,孩子上學讀書是家庭的頭等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是中國家庭慣有的思想,但是在這種觀念氛圍下成長的一部分大學生會缺乏服務意識和“螺絲釘精神”,因此對就業擇業也是充滿了高期待,然而在實際求職過程中他們會發現用人單位所能提供的待遇與自己的預期相差甚遠,因此我們應在學生求職前做好良好的就業觀引導,利用“觀念驅動型”就業指導模式,讓學生樹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就業觀,要根據社會需求以及實際個人情況調整個人就業期望,不要好高騖遠,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塑造良好的求職心態,積極就業。[2]同時,鼓勵學生選擇能實現個人價值、有益社會進步工作崗位,引導畢業生“赴基層入主流”去基層建功立業,參與“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等中央基層就業項目,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鼓勵畢業生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工作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一環,就業市場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招聘活動雙向選擇的有力載體,也是市場化條件下高校與用人單位“供需對接”的服務平臺。隨著就業主體由政府主體演變為畢業生主體,就業行為由政府指令,計劃分配演變為供求雙方的雙向選擇,現如今畢業生可以 “自由擇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這便更加凸顯出高校就業市場工作的重要地位。[3]現階段高校既要“請進來”,組織好各類校園雙選會、宣講會;也要“走出去”,把合作單位、校友企業、招聘機構的“朋友圈”發動起來,對接地方政府、開發區及地方重點企業,根據本校專業設置及辦學特色優勢,借助地方重點企業及行業重點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片區及校企關系網。
一方面“單點輻射”,重點伙伴帶動區域響應。借助政府或地方重點企業,搭建互通關系紐帶,以點輻射帶動周邊企業,形成校企合作片區,后期也可以此為發力點邀請片區企業組團赴學校現場招聘,舉辦極具地方產業特色的地方專場校園招聘活動,以滿足畢業生對求職地域選擇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多點聚網”,行業龍頭編織地域網絡。通過與各地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形成重點行業校企合作關系網,將畢業生輸送到祖國各地貢獻力量,同時后期也可聯絡匯聚行業重點企業,邀請赴校參加行業專場校園招聘活動,舉辦更具專業特色、行業特色的校園招聘活動,以滿足畢業生對專業崗位的差異化需求。此外,高校也要下大力氣破解“人等崗位,崗位等人”的結構性矛盾,把就業工作從踢好“臨門一腳”向前后兩端大大延伸,前端要加快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后端要常態化地建立雇主調查反饋機制,實現人才培養“供銷對路”,不斷優化供給關系,共同譜寫校企資源共享、產學研融合的新篇章,共享機會、共同發展。[4]
近年來,就業信息化平臺建設迅猛發展,線上招聘形式的不斷發展強化,為畢業生、用人單位以及高校帶來了很大便利。對畢業生而言,線上招聘可以大大節省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簡歷投遞門檻也變得相對較低,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網絡招聘會擁有快捷、方便等特點,可以很好地解決畢業生異地求職痛點;對用人單位而言,依托信息化平臺用人單位聯系學生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也可隨時隨地進行面試環節,大大降低了面試成本,與此同時,依托就業信息化平臺用人單位可實現“一次注冊,多次報名”的“1 to N”招聘報名模式;對高校而言,通過網絡招聘的形式可以實現高校間的資源高度整合,可低成本舉辦校際聯合招聘活動,這一點在平時線下是非常難推動的,而現在高校聯合專場招聘活動以及行業聯合專場招聘活動舉辦起來十分方便,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整合,與此同時高校應積極推進校內信息化建設,在保證正常流程的前提下,依托信息化平臺精簡校企對接手續,盡可能實現平臺高效率溝通操作,為校企雙方減少時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新形勢給我們的就業工作開展帶來了許多未知的挑戰,但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高校就業部門作為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中轉站和紐帶,應始終堅持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手段創新,并借此機會切實了解學生就業需求,從“雨露均沾”的觀念向“精準滴灌”轉變,進一步滿足畢業生的差異化需求,打造“最難也是最暖就業季”,并應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及學生培養目標培養一支“精干”的就業工作隊伍,“精心”進行就業引導工作,“精細”手續辦理流程,“精造”獨具特色的就業市場,系統地開展“行得通、有效果、真管用”的辦法舉措,嚴防“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的發生,[5]做好就業育人工作,扣好人才培養的最后一環,助力畢業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