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國,呂治國,魏玉賢,曾穎穎
(洛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在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課程中不僅包含著學科專業知識,同樣包含思想政治課這類思想理論課程。思政課是為了樹立當代大學生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教學時效性,增強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生活學習積極性,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生活、人文素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課程實際開展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習慣等的因素,導致思政課經常流于表面,各個學校的課程實踐教學達成的成果不盡如人意。我們需要在黨中央及教育部的指導下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模式,以便更好地達到思政課建立的初衷。
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實踐教學目前還在探索實踐過程中,雖然我們在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成果總結中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但是由于大部分的研究仍停留在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的教學實踐中,這就導致了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模式仍被困在傳統教學模式的怪圈之中。實踐教學的改革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目前為止,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課程已經較為完善,實踐教學卻仍然是思政類課程中薄弱的一環。
加強實踐性教學在課程改革中顯得尤為的重要,強化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是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本質特征的,更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思想政治課程在實踐教學中的體現,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統一的原則。
在我國推行思想政治課程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政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斷提高思政課程執政教師的綜合水平,但是從思政教學觀念的角度來說,思政課目前仍處在老師負責教學,學生負責在考試中得分,以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科好壞的階段。思政老師雖然擁有扎實的思政基礎理論知識與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課本上每個重點考核知識點,并且能讓學生在考試中得到高分。但是這只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并完成考試之后并不能將課堂上學習到的思政知識融會貫通,此種教育模式的學生大部分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其實他們并沒有達到思想政治課程設立的初衷。與其說他們在思政科目上拿到了高分,不如說學生只是在這張考試試卷得到了高分,他們并沒有真正領悟到思想政治課程真正想要表達的內里含義。
而且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老師的教學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只是用書本上的知識機械性對學生進行教導,并沒有將書本上的理念與現實發生的時事相結合,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就只能死記硬背。
一個好的思想政治老師,是有能力將書本上死板的知識點結合現實生活來組成有趣的學習內容,將原本較為枯燥的思政學習課程變得充滿趣味性。這才是思政課程應有的教學方式,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群體中最追求個性,追求思想獨立的群體。如何利用好這一特性,將思政課程變為學生更愿意接受,更喜歡的有趣課程,是每個老師教學觀念轉變的重要一步。
我國高校的思政課程包含四個方面:史學、哲學、素養、概論。多方面的教學內容十分繁重,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而且其中涉獵的范圍包括人文、史學等多種文化功底,要想學好這些復雜且亂如麻的知識點,需要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來梳理。這也使得學生想要真正掌握思想政治課程的知識內容需要花費較其他學科更多的時間精力。而由于此種情況,多數老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多為填鴨式教學模式,將龐大的知識內容一股腦地傳輸給學生,甚至于直接照抄照搬書本上的內容,不做任何的修改與引申,這也致使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程的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領略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真正的含義。
最后就導致現實的思政教學嚴重脫離實際,只有空洞的知識點,所有的引申全都形同虛設,致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
據實際情況顯示,現在多數高校的思政課程排課是極少的,思政課程的學習內容繁重且復雜,就需要更多的學習時間來進行老師教導,學生學習。而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所布置的課程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甚至于很多思政課還要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進行讓步。
而且多數的思政課程都是大教室大班級進行教學,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同時進行授課。學生的數量也決定了老師的授課質量,這么多學生同時授課也導致了老師在教導學生時的力不從心。同時課程排課時間的不足,致使老師每堂課都像是在趕集,有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往往知識點還沒有完全講清講透,學生就已經失去聽講的興趣。最后就讓原本應活躍的課程氛圍變得壓抑,只剩下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思政課要想進行更多的實踐課程學習,就需要學校進行更多方面的考慮,經費、場地、課程時間等因素也導致了實踐課程的普及難上加難。同時實踐課程對學校經費的考驗是十分緊迫的,舉辦一場大型的實踐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動用很多的部門協作。這也就讓原本打算進行實踐活動的老師打了退堂鼓。
思政課程實踐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素養。這一目的也就決定思想政治課程的實踐課程需要將課程理論知識與現實主義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不光要有課本上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通過與現實實踐一起并行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會并了解到思政課程的主要內容。發揮學生自主動手動腦的特點,合理利用學生群體追求個性化的群體特征,強調學生在實踐課程中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但是現在大部分的思政實踐課程都是嚴重脫離現實的,在實際的課程開展中,缺乏新意、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比比皆是。很多實踐課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實踐,并沒有真正地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
以“光纖通信教學為例”,最常見的就是老師領頭,學生分組進行。且實踐課程的內容往往都是以節省經費、節省時間為前提。光纖通信的發展十分迅速,設備的更新較快,且設備價值都十分昂貴,實驗室的設備往往都只能滿足基本實驗的要求。不能完好地體現光纖通信的優勢,也就無法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最新的光纖通信技術,只能通過有限的實驗設備,完成一些最基礎的實驗。
而光纖的基礎實驗所體現的知識有限,只能包含光發送和光接收的電路設計和光纖鏈路的調試。還是不能充分地體現光纖通信傳輸距離遠、高寬帶等明顯的優勢,以及相關參數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在高校大學生的教育中要緊跟時代的潮流,科學技術將結合到現代教育的模式中來。讓老師與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及新的思想活力,達到思政課程的實踐改革目的。
在這個每日都會有新技術革新的時代,思政實踐教學要與時俱進,在遵守基礎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將學生擺在教學實踐中的首要位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更多地采用現代學生感興趣,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同時要與書本理論知識進行良好結合,以達到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及個人綜合素養提升的目的。
教師在課程的學生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的作用,扮演著領路人的角色,所以老師首先自己要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利用新的教學實踐模式,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愿意融入課程教學中來。
傳統的書本教學模式中,書本的知識內容十分繁重且復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容易被繁重的課業學習所拖累。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那么改善傳統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就是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邁出的第一步。
老師在實踐課程中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增強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為前提,讓學生學會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化為己用。這也就要求老師有更高的教學水平,學校要多舉辦對老師素質培育的培訓,老師作為學生的學習領路人,教師的執教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們接受知識的程度。
思政課程的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在學生過程中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那么就需要學校在課程安排上下更多的工夫,為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留下更多的學習時間。
由于實踐課程的缺少,讓學生難以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完好地消化利用。學校與老師要增加更多的學生實踐,綜合考慮成本費用與場地等因素,最大可能地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實踐機會。
實踐課程不光是簡單的課外實踐,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情況下的模式來進行實踐,如在課堂老師與學生的簡單互動實踐交流,老師要本著理論知識為基礎的原則,開辟出更多學生能接受并愿意接受的實踐模式。
要以社會實踐作為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理想平臺,利用課堂與室外等多方領域的學習跨越。以專業的思政基礎知識,結合社會時事,議論熱點讓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領略思政課堂的魅力。
光纖通信是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課,本文根據《綱要》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在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充分分析的基礎上,挖掘光纖通信“課程思政”元素,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本文依據國家的戰略需求,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成長認知,緊密結合確定了光纖通信的“課程思政”元素。目前的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能不能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出貢獻,教師的責任重大。本文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從學生認知的實際出發,從2019年秋開始,以創新創業為驅動作為光纖通信“課程思政”元素,并以該元素為主線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融會貫通能力。
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將創新創業融入課程內容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滿足通信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中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最終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融會貫通能力,以適應當今和未來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下以光纖通信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進行詳細闡述。
1.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創新思維是在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循環過程中誕生的。光纖在被發明之初,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損耗,導致光的傳輸距離沒有當今這樣長,由于當光在纖芯中傳輸時,光在纖芯與包層處產生數量巨大的反射和折射,尤其是折射,導致光還未到達終端接收點就已經消失了。這個問題如何有效解決,作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只有讓光“乖乖地”在光纖內傳輸,不要“跑”到外面就可以降低損耗,由此得出結論,需要滿足全內反射才能使光一直在光纖的纖芯內傳輸。以上是光在纖芯內部的傳輸情況,第二個問題是光如何從空氣中進入光纖的纖芯,才能讓光在滿足全內反射要求下傳輸。為了研究光纖聚集光的能力同時按照全內反射將光保持在光纖中的能力,作者開始以很小的入射角為例,一步步加大入射角,此時出現恰好發生全反射,再到發射和折射都發生的情況,依次沿纖芯向外分別討論了臨界入射角,以及數值孔徑概念的提出,一個個新問題、新概念的提出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創新思維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由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敢于面對問題并勇于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為何現今在長距離通信中廣泛使用的介質是單模光纖。帶著該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技術方案,進一步理解技術創新。光在介質中的傳播速率與介質的折射率的關系,作者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輸入脈沖由各個模式所承載的部分或多或少地同時到達接收器,漸變折射率光纖并沒有完全克服模式色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得到單模光纖對模式色散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就能夠提出技術解決方案并實現技術創新,這個過程也使學生意識到了知識儲備的重要性。
3.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創新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預言性地提出光纖在通信傳輸中的基本原理。如果當年高錕發明的光纖僅僅是停留在實驗室,沒有應用于軍事和民用,也許就是另外一種情形,或者通信技術也會有所推遲。1965年,高錕提出的光纖理論后并沒有獲得社會的認同,但他仍在一直進行相關技術研究和改進,直到1981年第一代光纖通信系統問世。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了解,作者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在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勇于戰勝困難,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同時也使學生對科學家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改革的過程總是艱辛的,“沒有流血的革命不叫革命”,所以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會遇到種種問題,突破原有模式的桎梏,實現思政實踐教學的完美變革。要合理利用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中的各項問題,本著對問題的形成原因及改善措施進行有目的性的變化。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實踐更是變革中不可缺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