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垣豐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高度關注和重視青年工作,我們已經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本文通過構建新時代青年培養的激勵機制、防蛻變機制、跟蹤培養和反饋機制三個視角,探索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青年進行長效培養,以更好地培養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黨的事業的可靠接班人,保證新時代青年培養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 青年培養 長效機制
一、構建青年培養激勵機制
何為激勵。激勵就是指通過某些適當、恰到好處的獎懲形式,對于某些表現優異,取得較為顯著或卓越成果的人加以獎勵;而對于某些沒有完成既定目標、計劃或任務,或觸及相關行為管理規范的人,施以一定程度的懲罰性措施。青年培養過程中是否需要采取激勵的手段和方式,毋庸置疑是需要的。
1.構建競爭激勵機制
青年培養的主體是當代青年大學生,而這些青年大學生又普遍是通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而最終被遴選出的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精英和佼佼者。青年一代通常想要表現自己,想要在眾多人群當中出類拔萃、脫穎而出的心理較為強烈。而構建一套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不僅能夠激發青年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的動力,調動和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點燃其熱情,更有利于發揮其巨大的潛能,成為其不斷成長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同時,在激勵機制作用下,也更加容易營造一種競爭的環境和氛圍,激發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朝著既定目標與方向前進,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出預期,精益求精,做到更好。
2.激勵機制的獎懲要符合實際情況
在激勵青年時,我們一定要把握好獎懲的尺度與分寸。即激勵的程度必須與激勵對象的功過相一致,在實際生活中,賞與功匹配,罰與過對應,既不能出現“小功重獎”,也不能出現“大過輕罰”的情形。[ 1 ]之所以強調獎懲應把握適當的尺度和分寸,究其根本,是因為青年培養通常是群體性的,而在群體當中,必然就存在著公平。黑格爾曾說:“尺度是完成了的存在,……存在本質上即在于規定其自己本身,他是在尺度中達到其完成的規定性。”[ 2 ]超過這一尺度或未達到這一尺度,都不能謂之公平。獎懲必然存在公平,而公平必須要以某種原則或標準作為衡量的價值或尺度。因此,我們在獎懲之時,一定要堅持適度原則,既不能過多獎勵,以免導致青年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的現象出現;也不能過度批評或懲罰,以防滋生青年消極的情緒或態度,打擊其上進心,阻礙其成長和進步。
3.構建自我激勵機制
單單依靠競爭激勵還不夠,我們最終構建激勵機制的目的,應當是激發青年逐漸實現理性自覺,實現自我激勵。自我激勵,顯而易見就是指個體已經不再需要通過外界的獎勵與懲罰作為一種激勵的手段,能夠通過自己設定目標、計劃,而自我努力的一種心理特征。外界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通常只是暫時的,而培養優秀的青年不能完全依靠物質或精神獎勵。如何通過激勵機制使青年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通過激勵機制使激勵目標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并能夠持之以恒、長此以往地保持積極熱情的態度和奮發向上的姿態,以十足的干勁去實現自我激勵,是構建和實施激勵機制的最終目的。我們應當要做的,是通過激勵不斷引導青年明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使其由被動接受和學習理論知識、理想信念教育等,轉化為我渴求成為一名胸懷理想、志存高遠,在政治上積極進取、思想上勇立潮頭,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接續奮斗的有志青年而努力。
二、構建青年培養防蛻變機制
蛻變,通常有兩方面的含義。一種是偏褒義的,即相對美好的轉變,和對新事物的期盼所帶來的興奮。另一種則是指某些人或某個組織因為一些思想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行為或形象,通常會產生形或質的改變。
而青年培養所要構建的防蛻變機制,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為了防止一些思想還不夠成熟、政治立場不甚堅定,在各種反動思想、錯誤思潮和極端主義的誘惑與侵蝕之下,經不起斗爭和考驗,最終背離自己當初成為一名新時代青年的初心和使命這樣行為的出現。而這種行為,也正是我們在培養青年過程當中需要及時注意和加以防范的。
1.青年發生蛻變的原因分析
培養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青年人才不難,但難的是如何始終使新時代青年堅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永不褪色。而如何引導青年把握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堅持正確的人生追求,明辨是非黑白;始終能夠克己自律,堅持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
當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威脅多元化、文化多樣性深入發展,整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局勢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特征與背景下,青年培養也必然遭受著沖擊與挑戰。
首當其沖,便是意識形態領域所帶來的挑戰。眾所周知,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以各種“普世價值”“人本主義”思想,企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加以滲透。盡管我們所培養的青年經歷了理論知識的熏陶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洗禮,但身處校園還未走向社會的他們必然會存在著一些政治立場不堅定、無法抵御西方意識形態領域滲透的情況。這些青年欠缺豐富的個人閱歷與敏銳的感知力、洞察力,就極其容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領域滲透所帶來的影響,從而轉變價值觀念,倒向錯誤的政治立場。這尤其值得我們所關注。
其次,網絡時代下,隨著新型媒體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媒介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手段,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主流媒體快速發展的同時,其“雙刃劍”效應也愈發凸顯。一方面,我們需要承認,新興媒體的興起,創新了信息的傳播、交互方式,打破了傳統的信息互通渠道;另一方面,多元化、大眾化的網絡環境,信息多元龐雜、良莠不齊,極易誤導青年發生價值選擇和判斷錯誤。由此,新時代青年容易受到網絡媒體上各種錯綜復雜信息和各種輿論思想的沖擊,從而對自己所追求和向往的政治信仰、目標和理想信念產生質疑的態度,出現思想偏激的行為,最終發生蛻變。
最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步伐和規模不斷加快,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當前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成為當代快節奏社會生活的主題。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社會的轉型,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凸顯,從根本上引起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重大變化。[ 3 ]這樣的社會轉型很容易導致青年在步入社會之時陷入迷茫和困境,從而失去對最初社會主義美好愿景的理想和希望,導致個人信仰出現危機,前進方向遇到重重阻礙、困難和挫折。而如何在這種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下,引導青年堅定個人政治理想,正確找回人生前進的方向,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其樹立堅定正確的信仰和政治信念、立場,防止其因思想發生蛻變至關重要。
2.防止青年發生蛻變的舉措
想要防止青年發生蛻變,一方面,我們要矢志不渝地強化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斷用正確的理論知識去教育、引導青年。從根本上使青年堅信我們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是正確的,并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正確將理論知識用于指導日常的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其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堅定理想信念的崇高性。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就需要用意識形態領域的武器所對抗,只有堅持正確的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不斷提高青年運用正確理論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夠防止其思想發生蛻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意識形態領域不被腐蝕和干擾,做一名堅定的新時代青年。
另一方面,要形成連動的監督和監管體系。即從培養青年的組織機構,到培養青年的教育者,教師、導師、輔導員,再到青年自身,形成連動的監督和監管體系,時刻關注每一名所培養的青年的思想動態變化趨勢。
要想防止青年發生蛻變,就需要我們時刻關注其思想動態。負責青年培養的各部門和導師、教師、輔導員是第一責任人,他們有責任和義務時刻關注和了解青年的心理變化和思想動態傾向。在日常的培養當中,我們需要從青年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當中發掘其內在心理狀態,一旦發現其思想可能產生蛻變的傾向時,要采取積極態度加以引導、溝通和交流,關注其內心世界。我們不僅僅應當培養青年的理論思維,更應該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其產生消極和抵觸的心理情緒,從而發生蛻變。而單單依靠青年培養過程中的教育者還遠遠不夠。青年群體處于同一年齡段,他們每天所處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是一致的。教育者由于時間、空間和個人精力等條件限制,不能無時無刻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傾向,這就需要青年們彼此之間形成互相監督、彼此觀察的體系,在任何個體出現思想動態變化,可能發生蛻變的時候,及時與培養青年的老師們溝通,形成一個連動的閉環監督、監管體系,隨時隨地關注和掌握每一個個體的思想動態。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青年的理想信念發生動搖,使其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身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防止發生蛻變,始終保持政治信仰堅定,理想信念兼備的大局意識和政治洞察力、敏銳性。
三、構建青年跟蹤培養和反饋機制
新時代青年培養自始至終就是一項系統化、復雜化的工程,新時代青年培養的過程并非集中培訓一到兩年的時間便能夠稱之為一個成熟、完備的培養過程。因此,構建一套完備的跟蹤培養與反饋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跟蹤培養即是將階段性培養工作與連續、長期性的培養工作相協調、統一,做到接續培養。當前的青年培養,通常是集中培養一個周期,以培養周期結束、考核合格、頒發結業證書為時間節點,標志著培養對象完成一個集中培養的周期環節。但青年的培養絕不應當以集中培養的結束作為培養工作順利完成的指標。青年培養應當是一個長期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將集中培養與長期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接續和跟蹤培養的模式,并得到有效地效果反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方面,我們可以針對每一名培養的青年建立個人培養檔案。檔案內不僅要包括這些青年集中培養時期的相關信息和成果,還要進行相應的跟蹤培養與反饋信息情況的統計與調查。即我們要隨時掌握這些青年在集中培養后,他們的思想動態轉變和個人未來發展是如何的,也要形成一種接續和接力培養的模式,在集中培養后,由青年所在的培養單位與主管部門繼續跟蹤培養,對不同時期青年的思想行為變化、培養質量進行了解,并通過及時反饋結果,明確未來青年培養目標和模式如何調整,如何更好地適應青年的發展和成長成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跟蹤培養和反饋機制形成一種動態的評價和分析機制。通過了解不同時期、階段青年的培養進展、成果,在追蹤青年培養過程中形成動態的評估機制和跟蹤培養模式、反饋機制,推動青年培養健康、正向和可持續化發展,為未來培養更多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青年人才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李延憲.青年培養工程機制建設研究[M].安徽: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倪邦文.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論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0.193.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