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學校體育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為全面落實“雙減”及“五項管理”政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勢在必行。
增強體育意識,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雙減”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反映了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輔導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反映出,在當前教育環境中,中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面臨挑戰。學校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還要提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品質,凈化學生成長環境。
學校體育集養德、益智、健美、助勞于一體,體育工作要多角度、多維度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學生筑牢心理健康堡壘,增強抗壓能力。南京體育學院范子敏的一項研究顯示,體育課中滲透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如:通過行為塑造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從而降低孤獨感;放松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緩解焦慮帶來的身體癥狀,等等。
各類體育項目對學生心理健康在不同方面產生著積極影響:耐力型運動項目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速度力量型運動項目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奮進、拼搏意識,培養學生全力以赴、奮勇爭先的體育精神;表現難美型運動項目可以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和展現自我,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良好品質;同場對抗型運動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提升其團隊合作能力;隔網對抗型運動項目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反應速度,攻防轉換的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
完善體育課程,培養身心俱健的時代新人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相關要求,上海市開展了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的體育課程改革工作,根據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各學段教學目標,進一步深化了學校體育改革,要求學校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以豐富的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開設學校體育社團,培養學生運動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學校開展體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前提。學校可根據現實狀況開設多樣體育社團,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確保學生帶著對體育項目的熱情參與體育社團的學習和鍛煉,并開設多種形式的課程,使學生保持熱情、激發潛能。
設計跟蹤體育作業,增強學生體質健康
“雙減”并不意味著懈怠和虛度,學校可以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為學生設計體育作業,緩解其他學科作業和校外輔導帶來的壓力,切實改善身心疲勞狀態,強健體魄的同時營造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更高效地開展學校教育。
教師要注意跟蹤體育作業的完成情況,一方面及時根據完成情況調整作業量和強度,另一方面要督促學生自覺完成體育作業,慢慢引導學生自覺鍛煉,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組織各類體育賽事,提升學生心理品質
以賽促學,學的是過硬的本領和堅強的心理品質。各級各類體育競賽不僅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更是教會學生公平競爭、寬以待人、勇于突破的教育場。中小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完善,但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還不夠成熟,而體育競賽總是和輸贏捆綁在一起,學生如果難以接受失敗,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因此,在體育工作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尤為重要,要將相互理解、團結友愛和公平競爭的競賽精神貫穿教育全過程,培養學生接納自我、直面失敗、尊重對手的良好品質,使學生養成強健的體魄和過硬的心理素質。
總之,學校應結合自身體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多措并舉,提升學生體育素質,助力“雙減”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