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杏林 左艷如


藍色教學樓洋溢著希望與活力,舞臺上呈現著孩子們的精彩表演,國旗下展現著孩子們對未來的向往,一幅幅畫作彰顯著孩子們的無邊想象,一篇篇文字凝結著孩子們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樹小學(以下簡稱“泡小”)的校園里處處都是孩子歡欣的笑臉,隨處可見孩子們與老師愉快交流的身影,這是泡小恒久的生命姿態。
從語文教師到德育主任、副校長,黃藝竹見證著泡小的每一步發展。擔任校長以后,她秉承泡小特有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繼續踐行“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的教育追求和“桐悅”文化理念,堅持兒童視角,協同家長、社會各方,同心、同力、同向而行,讓孩子們浸潤在“桐悅”陽光之下,悅心、悅性,讓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都被看見。
打造多彩課程,看見生命的成長
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泡小的發展歷程,讓黃藝竹堅定了“按規律辦學”的教育信念,她堅守的“規律”之一就是始終將教學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為此,泡小探索信息化教育手段,創新課程實踐,打造多元的教育評價方式,給每個孩子“成人成才”的信心,看見孩子生命的成長。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趣味性探究,是泡小課程創新的主要途徑。數學課堂上,孩子們手持一個個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幾何模型在黑板上隨意拼湊,一個個鮮艷奇異的圖案躍入眼簾;班隊課上,孩子們學習了“春分到,蛋兒俏”的民諺,用立起雞蛋的方式迎接春分;編程課上,制作“大魚吃小魚”游戲的過程將計算機知識學習的枯燥轉化成編碼學習的樂趣……小小一堂課,學生們化身數學家、藝術家、表演家,感受知識的廣博和生命的多彩,打開了面向未來的一扇窗。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由成長的生命也必然會展現各自別樣的精彩。泡小堅持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平臺、廣闊的發展空間,拒絕讓學生做相同的“泡桐樹”。學校建構了“六苑三階大走班”課程體系,以國家基礎課程、學科拓展課程、領域整合課程為核心,打造了文學苑、藝術學苑、外國語學苑、體育學苑、自然和社會科學學苑、未來學苑六大課程體系,涵蓋了漢字國學、中醫、農耕、剪紙、戲曲、足球、武術、3D打印等項目,全方位、多層面為學生提供發展可能,讓每一棵“小樹”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泡小在信息化與教育教學融合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黃藝竹介紹,“新的時期,學校提出‘課堂、課程、評價’三位一體,全面構建智慧校園的信息化發展目標,并健全了相應的發展機制。”泡小力圖以最先進的載體還原最本真的教育,利用“ACTS”“IES”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通過“優學派電子書包學習”等項目的實施,達到“看見學習真正發生”“看見個性真正舒展”“看見你的全部成長”的教育目標。
“在泡小,你生命成長的全部,都能被看見。”黃藝竹說。
搭建多彩舞臺,讓孩子看見更多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這天,校園里、教室內、操場上,“武松”與“老虎”握手言和,“諸葛亮”與“周瑜”唇槍舌劍,“林黛玉”與“賈寶玉”談詩論曲,還有紅臉的關公、戴著皇冠的公主……學生們自制服裝道具,讓書中、動漫中的人物來到泡小;孩子們還主動查閱所扮演人物的資料,在讀書日這天為同學、老師講述自己喜愛的人物,既與人物拉近距離,又拓展了文學視野。
“我理想中的泡小應該是一塊為教師、學生生命成長提供養分的沃土”,黃藝竹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給予生命成長以時間。”泡小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契機,為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多彩舞臺,讓這片生命的沃土更加豐盈。在學校的新生入隊儀式上,孩子們或歌、或舞、或誦,盡顯青春的朝氣;為迎接泡小60歲生日,學校組織了寬窄巷子畫展,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增強學生對黨、對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黃藝竹認為,新時代的學生應當是具有獨立人格和精神的人,應當具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寬的視野。泡小堅持為學生提供交流探討的平臺,鼓勵學生暢談思考與發現,以引領學生關注全球文化,了解最新科技,提高思辨能力。“我不知道你來自哪里,也不知道你去向了何方,你就像一場流星雨,匆匆地掠過我的夢鄉……”在“國旗下·桐年禮”活動中,孩子們歌唱《向往三星堆》,致敬古老的蜀文化。學校還利用升國旗時間,開展了“迎接聯合國日,共建地球共同體”“逐夢星辰大海,共建科技強國”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全球經濟與環境的發展狀況,體會載人航天的重大意義,給他們打開一扇觀察現實、對話世界的窗,帶領他們增長見識、展望未來。
走在泡小的校園里,入目便是一片文化的海洋。各類標識以中英文標注,班級外墻以英文內容裝點,還有國際長廊展示學生創作的以世界各地標志性建筑為主題的作品,幫助學生了解各國風情……學校教育要為成長提供自由舒適的環境、自由的空間和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自由地發展心智,提高能力。黃藝竹著力讓文化的馨香充溢泡小這片成長的沃土,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開闊視野、深入思考。學校還創建雙語網站,并與英國謝菲爾德貝克小學共建英文資源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與國際朋友交流的環境,讓這片沃土延伸得更遠,滋養更多的學子。
“斜杠”教師,看見別樣風華
“教師一定要把自己的眼睛、耳朵練好,用對孩子的熱愛、滿心的付出、謙虛的態度和不怕犯錯的勇氣,贏得孩子,贏得家長。”黃藝竹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師們提出要求,但她從來不會為教師設限,泡小的每一位教師都可以“野蠻生長”,順心而為,綻放出自己獨特的光芒。
作為美術教師的賈老師熱愛歷史,在教孩子畫畫之余,還繪聲繪色地講述名畫、畫家的傳奇故事,讓孩子們在學習繪畫的同時,了解歷史,感受歷史。這位老師還不走尋常路,考取了國家二級游泳運動員、國際AOW潛水員證書,是泡小名副其實的“寶藏教師”。譚老師是一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數學教師,教學之外,他也是一名“斜杠青年”,作為學生籃球賽的軍師,他和孩子一起拼搏,奪取勝利。
他們不辜負個體生命的成長,踐行著教師的責任。校園里,孩子們拿著實驗器具測試“反彈高度”;課堂上,孩子們紛紛展示自己用紙板做成的“鐘表”……“斜杠”教師們打破固有思維,把課堂從室內搬到室外,從課上延展到課下,“推倒”學科的墻,叩開“社會”的門,帶學生走進大街小巷,“調研”四川美食文化,讓孩子在陽光下自由成長。黃藝竹對此深感驕傲:“這些個性十足的‘斜杠’教師為泡小帶來了生命活力,是學校的寶貴財富。”
“只有教師的生活充實了,精神豐盈了,才能惠及每個孩子。”黃藝竹不放松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經常安排教師參加各類培訓、研討活動,接觸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教育思維的碰撞,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體驗。正是在泡小的“寬容”和幫助下,教師們研發了魔方課程、博物館課程、紅色課程等創新課程形式,打通教學空間,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地,推動學生多元發展。
泡小從不“唯分數論”,一直堅持以多元和開放的體系評價教師,為其提供多元、充足的晉升通道,黃藝竹鼓勵教師的個性化表達,認同每個人的價值,并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被看見,被欣賞,被認可。每個教師節,黃藝竹都會為每一位教師拍照,留下教師們美麗的樣子,記錄下泡小的美麗瞬間。
大手拉小手,讓“看見”隨處發生
“你看過動畫片嗎?”“你有喜歡的人物和風景的照片嗎?”“你知道這些畫面是怎么得來的嗎?”“老師”用四個問題拉開攝影課程的序幕,隨后,她面對面、手把手地帶領孩子們了解攝影、學習攝影,讓孩子們學會感受瞬間的美好。這位“老師”其實是一位學生的媽媽。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但不是唯一的場所。”黃藝竹認為,“必須把校門打開,吸納更多的資源充實課堂,拓展教師和學生認知的邊界。”只有用好廣泛的教育資源,才能讓孩子們的“看見”隨處發生。
家長,就是泡小極力吸納的教育資源。在“家長講壇”上,家長們也許教學技巧不嫻熟,卻飽含分享的熱情,他們或結合自身職業特點、特長愛好,或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給孩子帶來多樣的體驗,為更多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打開一扇窗,激發孩子投入未來建設的信念和決心。泡小還邀請家長們參與學校的新生入隊、畢業典禮等活動,觀摩授課過程,見證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大手拉小手,為孩子的自由成長、多元發展營造舒適環境。
為使家校合作更為牢固,泡小成立“家校共育中心”,構建校、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制度,通過填寫家校活動調查表、家長意見反饋表、家訪等方式強化家長與學校的有效溝通,及時獲取家長反饋;邀請專家、優秀教師、家長組建家庭教育指導兼職隊伍,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咨詢服務,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水平。在社會實踐方面,學校組織親子活動,由家長帶領孩子親近自然、進行體育鍛煉、參與社會實踐、參加公益活動,通過代際合作增強相互了解,提高實踐技能。
社區資源與社會資源都是泡小充實課堂的“能量棒”。社區的場館、場地對學生免費開放,“泡泡娃”們課后和周末的項目學習有了施展的空間;看展覽、逛公園、走進民俗文化的行走課程、自然課程,潤物無聲地陶冶著學生的性情,涵養著孩子的性格。走向社區,走向實踐,走向生活,在泡小的努力下,孩子們的成長空間愈發舒適、寬廣,成長步伐愈發堅定、有力。
2021年,泡小迎來了她的六十歲生日,學生、教師、家長合作設計了六個吉祥物:泡泡、籽籽、芽芽、桐桐、朵朵、果果,它們樂觀開朗、堅毅自信、志向遠大、善于思索、滿懷希望,正如一個個獨特的“泡泡娃”,每一個都有被喜歡的理由,他們一路收獲,一路成長。
放眼整個泡小校園,仿佛一片藍色海洋,校園里活潑可愛的“泡泡娃”猶如一條條在水中自由遨游的小魚。“未來的泡小會更年輕、更有活力,并保持著她原本的文化氣韻和教育溫度。”黃藝竹期待著看見更多的自由律動,更多的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