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意識形態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指出了新時代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學術期刊作為傳播最新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和平臺,在新媒體時代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對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作用,指出當前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建設的現狀及可能引發的安全隱患,從加強導向意識、樹立編輯終身學習意識、搭建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問責和考評機制等四個方面提出學術期刊意識形態的建設模式,以期為我國學術期刊的良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進而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建設;期刊出版;建設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新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研究”(課題編號:ZJF1421012)研究成果。
學術期刊不僅是學術研究者優秀科研成果的展示平臺,更是引領和指引中國學術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載體,同時具備政治引導性和學術研究性,具有維護國家意識形態陣地平穩和安定的重要政治使命。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更迭,促使出版行業的國內國際合作和發展與日俱增。在此復雜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內容存在政治意識被弱化的風險,有的期刊甚至刊發了有嚴重政治傾向問題的論文。偏離了意識形態正確引導的學術期刊是缺乏政治靈魂且不能長遠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輿論觀的最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學術期刊應順勢而為,轉換傳統媒體出版思維,始終站在新媒體變革發展的前沿,以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意識形態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新聞輿論觀為重要指導,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提升編輯職業素養,不斷提升出版質量,拓展傳播途徑,強化期刊出版公信力,構筑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陣地,以期為國家優秀學術成果的傳播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意識形態建設對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加強媒體融合,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步入數字時代,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手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傳統媒體為了更好地緊追時代步伐、迎合大眾需求,逐漸轉型,著重建立打造網絡平臺。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學術的傳播模式和評估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開放、包容、共享、即時等特點給予了學術期刊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得學術交流和傳播更加便捷。學術期刊編輯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對作者的反饋信息以及即將刊載的論文進行深度解讀和分析,尤其是一些思政和法律方向的相關論文,要著重從意識形態角度進行剖析和解讀,摒棄在意識形態方面有嚴重政治傾向的論文;積極呼吁和鼓勵廣大作者踴躍投遞與當下時政熱門思想相關的論文,可以通過設立專欄并給予作者適當獎勵的方式吸引作者。基于以上方式逐漸建立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并從媒體融合的機制和手段等方面提升意識形態的引導能力,著力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進而成為黨的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
(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國內涌現大量能夠代表我國學科優勢和品牌的優秀期刊。中國期刊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發聲,大放光彩。在此背景下,我國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期刊,更要做好意識形態的建設工作,保證意識形態陣地的安全穩定。只有在保證國家意識形態陣地安全的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傳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牢牢把握中國話語權,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傾聽中國聲音。筆者所在學報,2019 年設置“專家視角”與“‘一帶一路’倡議下工業漢語建設研究”兩大特色欄目,在嚴格確保意識形態正確的基礎上,以職教專家的視角以及本校近幾年著重發展的對外交流和工業漢語建設為選題方向和內容,文章做到了與學校發展同步,實效性很強。[3]學報把學校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加強政治引導,緊跟國家前進的步伐,全面落實國家意識形態建設工作,體現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建設現狀及安全隱患
意識形態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穩定的前提和保證,對于學術期刊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有些學術期刊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存在安全隱患,主要體現在只追求論文的學術價值,致使一些在學術價值包裝下暗含謬誤觀點的論文被刊發出來,對公眾造成嚴重誤導。二是將一些學術問題進行過度的政治化。一些學術研究打著“政治”的旗號,對一些敏感的社會問題過度干預,導致辦刊的政治導向出現嚴重偏差。
(一)混淆學術爭鳴引發的意識形態安全隱患
當前,很多學術期刊越來越重視期刊的創新發展、學術質量的提升以及在業界的學術影響力,積極約稿組稿,認為優秀的學術期刊需要有不同的聲音,要做到學術自由,百家爭鳴。然而,卻沒有把握好學術自由的“度”,在選題策劃和欄目設置中,為了得到學界的注意,過于關注一些熱點問題,而忽略了意識形態安全,一些受熱議的學術觀點在還沒有論證清楚、缺乏支撐的理論和數據,甚至違背科學常識時,就盲目刊發出來,造成惡劣的輿論導向和影響。如《寫真地理》曾刊發《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一文,文中提到“雞蛋經過高溫100℃開水煮20分鐘,變成熟雞蛋后,學生們運用自己的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等,將這些熟雞蛋變成生雞蛋。”編輯在收到作者的投稿之后,顯然沒有甄別文中提到的內容是否有科學依據,僅因為論文題目會吸引眼球而盲目刊發出來,造成了惡劣的學術影響。
(二)地圖編校失誤引發的意識形態安全隱患
學術論文在論述與中國或是世界其他國家相關地域問題時,經常會使用各種地圖來形象而又直觀地進行闡述。這類地圖經常會包含我國國界線、重要島嶼,很多編輯由于意識形態素養不強,沒有仔細核對國界線標注是否正確、重要島嶼是否繪制清楚、一些不宜公開的地域是否注意隱去,一旦將沒有仔細審核的錯誤地圖公然展現在論文中,小細節會引起“大問題”。如筆者所在省份2021年第三季度審讀報告中曾指出某刊刊載的銷售網絡圖中,使用了中國地圖示意圖,該圖涉及國境線,對我國疆域標識不完整,未標出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島礁。《地圖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實行地圖審核制度”,涉及國界的地圖須送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經與編輯部核實,其因不了解有關規定該圖未送審。此類安全隱患應引起學術期刊的高度重視,以免因編輯安全意識薄弱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過于追求時效性引發的意識形態安全隱患
在新媒體時代,很多學術期刊采用“網絡首發”“優先數字出版”等新型數字化出版模式,大大加強期刊刊發論文的實效性。為追求時效性,期刊編輯會在論文政治審核、內容修改、編輯校對等方面大大壓縮時間,這種“高效率”可能會忽視論文中的某些價值取向和觀點。問題論文一旦“優先數字出版”出來,極有可能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科技期刊,技術信息密集,一旦把控不嚴,出現信息技術的泄露,會使國家蒙受重大損失。與此同時,在開放包容的新媒體環境下,作者和讀者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共享全球最新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有可能通過此種方式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作者下載的外文資料中可能存在有嚴重意識形態問題的內容,在無法鑒別的情況下,將這些“學術資料”運用到自己的學術論文中,再通過新媒體把這些不良信息迅速散布出去,對我國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三、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建設模式
(一)強化導向意識,彰顯核心思想內涵
學術期刊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權威平臺和重要陣地,要始終牢固樹立導向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4]學術期刊要堅持以讀者需求為中心,圍繞讀者關注的社會熱點、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難點等進行重大選題策劃,設立專題和專欄研究,如筆者所在省份的多家期刊社于2021年紛紛推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刊,精心組織理論文章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其他重要節點也曾開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欄”。通過此種方式,既聚焦了廣大讀者的關注點,也在潛移默化中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正確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二)樹立編輯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政治站位
為了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從容應對和審核不同專業論文的政治導向,各學術期刊編輯應不斷加強政治學習和業務知識的拓展,提高意識形態安全的把關能力。學術期刊的政治導向和學術質量,與編輯的職業素養息息相關。主編和編輯不僅要把握期刊欄目的學術專業內容、出版發行的法律法規,還要深入學習政治、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新媒體時代各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編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攝入最新的理論知識;編輯部也要經常性地開展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確保編輯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保持高度統一,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同時,編輯還要積極參加全國和所屬省份組織的線上和線下的繼續教育學習。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出版行業安全越來越重視,在組織的線上和線下的繼續教育中也加入了意識形態建設方面的案例教學,這些案例緊密聯系實際,緊跟社會發展形勢,從正反兩方面對編輯進行意識形態的教育和警示,使編輯能更深刻地意識到確保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編輯在實際編校過程中處理復雜和隱蔽性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編輯既要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最新方針政策,還要不斷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在遇到不同專業的論文時要融會貫通,深度思考論文中是否有隱藏性信息引發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只有不斷提高站位,才不會在編校過程中迷失政治方向。
(三)搭建質量保障體系,規避意識形態安全問題
1.創建意識形態問題清單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來自全球的各種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各種價值觀和輿論相互交融和碰撞,這就對學術期刊在稿件審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媒體時代,作者獲取學術信息的途徑有限,學術論文中政治方向和意識形態比較容易把握;而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雖然作者獲取學術信息的方式更多元了,但隱藏在學術資料中的論述也更隱晦,很可能有重大意識形態問題,這就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創建意識形態問題清單的形式,對在審稿過程中遇到的意識形態問題、表述錯誤、言論不當等情況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形成期刊專屬“數據庫”,進而不斷提高期刊論文篩查的精確度,避免引發意識形態安全問題。
2.嚴格監管傳播平臺
新媒體時代給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和途徑,大大加快了傳播速度和廣度。然而,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和分散性也給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的管控和審查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數據庫在上傳每期各期刊論文時,要加強意識形態審核,對于有意識形態問題的論文要嚴格管理,及時通知期刊社進行論文修改,如修改后仍存在問題,需進行撤稿處理。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微博、微信公眾號、各大學術網站的監管,上傳學術論文前,嚴格審核論文的政治導向;在新媒體平臺和網站的日常維護上也要注意語言形式和風格,避免過激的言論和行為,規避因不良信息傳播而產生的惡劣影響。
(四)建立問責和考評機制,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安全制度
學術期刊編輯部應明確總編、主編、外審專家、責任編輯、美術編輯、校對等崗位職責,并落到實處,遇到問題時不相互推諉。問責制度的建立,出發點并不是為了在遇到問題時追究責任,而是為了在日常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抓手去應對出現的問題,避免出現問題。筆者所在省份的新聞出版局每個季度都會聘請資深編輯,對全省的期刊和報紙進行抽檢,對其具體內容進行審讀和考核,然后編寫審讀報告,對某些期刊和報紙中亮點部分進行肯定和鼓勵;對于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批評和警示,以提醒其他期刊和報紙嚴格排查審核,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進而提高期刊和報紙的整體質量。學術期刊編輯部可以效仿此種方式,每月都要開展監督和審查工作。主編可以審核所有本月即將刊發的論文,也可以通過編輯間相互審查編校論文的方式,對于知識的盲區或是忽視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及時糾察,將“誰編輯誰負責”落到實處,避免細微的問題演化為實質性的重大事故。
與此同時,編輯部可以施行考核、評估和獎懲機制。編輯部負責人可以制定考核和評估表格,表中包括每期的整體編校情況、編校中出現的措辭和標點問題、編校的論文是否出現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是否有重大選題問題等,每期對各編輯的編校情況進行評估和考核。可以以年為單位,對于全年編校情況良好、注重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的編輯給予一定的獎勵以及相應的晉升空間;[5]對于一年中出現三次或三次以上編校問題的編輯,需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必要時可以采取一些懲戒措施。通過此種方式鞭策編輯們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和積極的工作態度,緊繃意識形態安全之弦。
結語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日新月異與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學術期刊更要注重和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工作。學術期刊只有加強媒體融合,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強化導向意識,彰顯核心思想內涵;創建意識形態問題清單,嚴格監管傳播平臺;建立問責和考評機制,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安全制度;樹立編輯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為我國的學術研究和發展添磚加瓦。
注釋:
[1]杜生權.新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提升研究——基于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視角[J].福建商學院學報,2021(02):8-15.
[2]葉俊.提高新時代新聞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和影響力[J].前線,2018(01):47-48.
[3]路可如.高職學報選題策劃與特色欄目建設路徑研究——新媒體環境下[J].學理論,2019(10):129-131.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5]路可如.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創新路徑研究初探[J].今傳媒,2021(10):15-18.
(作者: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