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青云實驗中學,江蘇蘇州 215235)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數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很多初中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比較困難,并且對于數學的自信嚴重下降,還有極少數的學生已經出現厭學的心理,在數學課上自暴自棄。如果不及時解決學困生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數學課堂的有效開展,并且導致學困生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差。對于初中數學這門課程來說,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的學習水平,來制定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案,在培養優等生的同時,引導學困生走出“學困”這一窘境。通過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來提升課堂的教學氛圍,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新課改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在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能力發展上存在個體差異化。有一部分學生數學基礎好,對于初中數學的理解能力較強,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但是有一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對于簡單的概念理解都存在難度,無法將文字性質的知識轉變到實際應用當中。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是無法自己獨立完成練習題,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在教師布置習題之后會選擇抄襲的方式來完成。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就會導致學生對數學課堂缺乏興趣,無法培養優良的學習習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化導致學生逐漸淪落為“學困生”。
數學是一門具有超強邏輯性質的學科,尤其是在掌握了理論知識之后,做習題就像是做游戲一樣有趣,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渴望解出答案之后這種勝利的感覺,漸漸地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習慣,對于學生的進步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授課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更多的是進行板書式的教學模式,對于理論知識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練習,并且還有一部分對講課缺少耐性的教師,都會很大程度地阻礙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態度[1]。
大多數的學校對于數學課還是十分重視的,畢竟涉及學生的升學問題,但是除了理論性的課程講解之外,學校很少開展有關于數學興趣的相關活動。學生除了能夠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之外,其他時間很少交流數學問題,這也是造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之一,在課堂上,教師只是流程性地講解知識,無法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上的一些問題,導致這一部分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長此以往就會落下很多課程。當然,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外界因素,那就是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程度過高。現在的家長將升學率作為學校好壞的標準之一,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也是家長唯一想要關心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長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無法與學生探討知識層面的內容;另一方面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缺乏耐心,無法進行心平氣和地溝通,甚至對于自己的孩子進行盲目地指責,導致孩子失去上學的欲望。同時,現階段社會上各種輔導班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輔導班的教學內容與課堂上的知識類似,而這種額外的學習量更加使學生增加學習壓力,在這種高強度的學習下,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出現乏味的狀態,甚至徹底失去興趣與自信心。
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扮演著多個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需要以學生的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出現。想要對數學學困生進行有效轉化,就需要教師深入地研究數學教材,并且對數學知識體系進行有效整合,結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進行深入探索。
1.設計教學方案時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主要是運算類型的知識,比較直觀。在升入初中之后,就引入了一些抽象的幾何知識和難以理解的有理數的相關概念。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幾何知識當中要學會采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思考,學習有理數的相關內容時要進行多角度討論等等[2]。其實很多的數學概念不是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的,而是要在理解掌握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遠比背過數學知識要實用得多,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從理解層次入手,在理解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中位線”這一知識點時,如果只是讓學生對“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這個結論進行死記硬背的話,學生很難將這一知識點運用到習題解答當中。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在知識學習當中。我在教學當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方案:A、B兩地被池塘隔開,無法直接到達,測量人員想要測量A、B兩點的距離,只能夠先尋找出一個可以直接到達A、B兩點的C點,然后分別取AC、BC的中點M、N,測量出MN之間的長度,就能夠算出A、B兩點之間的距離,同學們知道其中的原理嗎?在創設完問題情境之后,就可以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了。通過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掌握理論知識點,能夠迅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2.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針對學困生,只有課堂的氛圍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夠使學困生積極進入到課程的學習當中。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理念上進行創新,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知識儲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教師要學會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課堂充滿畫面感。例如:在“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這種幾何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制作視頻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相關性質,并且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出來,便于學困生運用數學知識點來解答實際應用問題。再比如:在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時,我們可以借助動畫的形式讓函數圖像動起來,不僅給予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還能夠在函數圖像的動態過程中總結一次函數的性質。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使知識更具趣味性,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有效地轉化學困生。
3.在課堂活動中多進行學習心得交流
課堂的學習氛圍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除了教師要采用創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授課之外,學生之間還可以在課堂上多進行學習心得交流,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組織相應的課堂活動主題。比如:在每節課的最后5分鐘,教師可以開設一個學生互動小講堂,主要目的就是鼓勵學生之間學會互動,在溝通中進行學習心得的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無代溝通,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學習能力會有高效的提升[3]。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成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下收集一些比較趣味性的數學知識,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討論解答,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
4.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最好的催化劑。尤其是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時期,身心上都極其容易出現不平衡的狀態,因此,教師要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借助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新時代背景的初中生來說,最能夠引起他們注意的就是“明星效應”了,尤其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能夠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外活動時,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數學方面的電影,如《天才少女》《模仿游戲》等,讓學困生學習劇中主人公對待事情的耐心和毅力,并將這一優良的習慣帶到學習當中,可以有效培養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巧用錯題本鞏固知識
其實造成學困生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技巧以及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教師要針對學困生培養學習技巧和習慣。說到錯題本,在學困生眼中是抄寫錯題的本子,無法真正地在復習過程中運用錯題本。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困生將筆記進行這樣的整理:首先讓學生將一些重點例題進行雙色筆標注,再將課程中難以理解的和經常容易出錯的習題進行整理。筆記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錯題和答案,另一部分就是常用的公式原理。通過有效地整理錯題本,能夠讓學困生更好地運用錯題本來鞏固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閱讀題目的耐心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解不出題主要是因為無法理解題目所表達的意思。其實對于初中生來說,審題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極其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呢?首先就需要訓練學生重復分析題干的意思,然后學會提取題目當中的重點信息。其實很多學困生也不是不能夠理解題目的意思,而是沒有閱讀題目的耐心,這才是教師需要培養學困生的一項能力[4]。
3.培養字跡工整書寫習慣
如今的考試系統大多都是電子閱卷,因此對于學生的字跡書寫要求越來越嚴格。尤其是在數學主觀題的解答過程中,字跡是否工整成為了學生成績好壞的指標之一。對于初中生來說,在各個方面都容易進行模仿,因此,教師要在寫板書時注意自己的字跡規范工整,為學生樹立榜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4.有效掌握數學學習方法
初中數學學習一定要講究方法策略,并且能夠做到對習題進行舉一反三,課后及時鞏固課堂的知識點。初中數學教材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因此,只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再多進行一些練習,就能夠成功地轉化學困生。教師可以對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全面整理,為學困生構建起一個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比如:在學習幾何知識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構建一個思維導圖,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以及自身的知識缺陷,有針對性地掌握知識,找出自己的弱項進行反復練習,并且對知識有更加深入地探索,在思維導圖中不斷地進步。
所謂的分層教學法,是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背景下所提出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也是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策略的高效方法。在初中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來衡量班級的全體學生,這對于學習成績和能力較差的學困生來說不太公平,還會使學困生產生抵觸心理。具體來說,采用統一的教學目標來進行授課,學困生在學習起來會感覺到吃力,久而久之,學困生就會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失去自信心,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運用分層的策略來強化學困生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把作業進行分層。學困生在學習能力上處于劣勢,掌握的基礎知識不夠牢固,教師就可以針對學困生這一特性為學生設置比較基礎的作業,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抄襲作業的問題,還能夠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其次,教師可以對課堂的學習過程進行分層,在課堂的提問環節,對于比較基礎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困生主動參與,讓學困生有表現的機會,這也是增強成功體驗的方法之一。總的來說,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分層,可以使學困生表現得更為積極,這樣的背景下更有利于其建立和增強學習自信心,從而有效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困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初中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作為初中數學教師的我們需要對學困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并且讓學困生感受到溫暖和愛心,對于學困生的每一次進步都要給予獎勵。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個性思想以及行為習慣來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打破學習上的障礙。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學困生一定能夠從學習困境中走出來,并且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和策略,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重新樹立起信心,在能力上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