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林,林 雨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5)
傳統教材理論性偏強,較難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目的。目前,“證券投資分析”教材主要包括基礎知識證券投資工具、證券市場、有價證券的價格與價格指數、股票投資的基本分析、股票投資的技術分析、債券投資分析、基金投資分析、組合管理理論、資本市場均衡理論、單一指數模型以及市場監管等內容,這些教材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并且偏理論介紹,很多教材沒有聯系國內證券市場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有的內容生澀難懂。學生面對這些復雜的知識和繁雜的宏觀信息、行業信息和公司信息,經常感到無從下手,很迷茫,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難提高。
學校和企業合作建成的校外實訓基地,教學過程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能夠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學生能夠學習工作方法、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培養學生自身的職業素養,對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很多高校和證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但由于班級人數過多,很難安排所有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去實踐。甚至有的校外實訓基地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根本就沒有派學生去實踐,這就脫離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
“證券投資學”課程是金融學、投資學等專業的專業核心課,該課程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16學時,總學時為48。教師通過PPT多媒體講授理論知識,基本上還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為主。雖然教師偶爾會增加視頻教學,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但整體還是教師處于表演狀態,很難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特別是民辦教師流動性較大,講授“證券投資學”課程可能是剛從高校畢業的教師,雖然這些教師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知識運用很難把握,證券投資案例也要長時間的積累,那些教師在講授知識時往往以課本知識為主,很難讓學生做到“學得會、帶得走”,所以很難說服學生。學生剛開始接觸該課程時,興趣比較大,但一個多月后,學習興趣大大降低。
“證券投資學”課程的實驗課在機房完成,為了方便機房教學,教師和學生都配有聯網電腦。教師大多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來講授實驗內容,教師先講授一節課或半節課,剩余課時留給學生操作。每個教學班級都有50人左右,每個學生都有一臺電腦,雖然可以通過控制學生電腦進行授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關注到學生是否在聽課狀態。學生面對電腦,容易產生視覺疲勞,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就會出現用電腦或手機玩游戲等不認真聽課現象[1]。在學生自我練習階段,實驗室網絡不穩定,直接導致教學效果體驗差。
由于證券投資風險較大,教師在教授“證券投資學”課程時,不能叫學生去證券公司開真實賬戶,只能叫學生開模擬炒股賬戶進行模擬投資。剛開始出于好奇,感覺股票挺有意思,學生積極性比較高。但大多數學生剛接觸證券投資,沒有完全掌握基本面和技術面知識,學生很難運用所學知識去指導買賣。和大多數投資者一樣,處于打聽內幕消息階段,對短線交易非常感興趣。而沒有經過時間錘煉,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形成自己的投資操作系統,且是虛擬貨幣交易,大多憑感覺買賣股票,即便是虧損狀態,學生心理也很難受到沖擊。遇到波動大的行情,收益率下降,學生慢慢失去了耐心和自信心[2]。由于班級人數多,教師也很難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操作指導,最終贏虧都歸于運氣,逐漸失去了該課程的學習熱情。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將專業質量標準與課程建設有機結合,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了具有系統性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教學模式,“證券投資分析”課程形成了“教·學·證·賽·訓·創”六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開發運用性強的“證券投資分析”教材,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把握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體現“證券投資分析”課程的實踐性和運用性。編寫的《證券投資分析》教材共有8個學習模塊,為了方便沒有證券投資基礎知識的同學學習,也方便同學考證券從業資格證,模塊一證券市場概述、模塊二證券市場基礎工具和模塊三證券市場運行是證券投資基礎知識;模塊四證券投資基本分析,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等內容;模塊五證券估值理論與方法,重點講解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凈率估值法、市現率以及DCF估值法的運用;模塊六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包括投資技術分析概述、K線分析、形態分析、移動平均線分析、成交量、趨勢分析以及其他技術指標分析等內容,結合大量案例來分析說明,使投資者慢慢形成自己的投資理念;模塊七投資組合和投資策略分析;模塊八實戰指導,包括收集與分析證券信息、證券即時行情解讀以及證券常用術語、股市諺語和投資心得等內容。受課時限制,教師要對“證券投資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可以根據需要刪減,主要需要包括證券基礎知識、實戰指導、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證券估值理論與方法、投資組合和投資策略分析等內容。
(2)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教學以教師授課為主,通過案例法教學和情景教學方式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思考。對行業或公司分析部分,要求學生撰寫行業分析報告,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和匯報分析報告,教師進行點評,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團隊合作精神[3]。
加強線下和學生的溝通,豐富網絡教學資源,把教學大綱、教案、案例庫和試題庫等教學材料上傳到世界大學城等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向學生推薦投資經典書籍、主要財經網站和有名的財經評論專家,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引申到課外自主學習,增強學習效果。
積極引導學生考證券從業資格證和基金從業資格等證書。學生更系統地掌握證券理論知識,拿到行業入門門檻證書,同時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
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校級、省級和國家級證券投資大賽。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賽熱情,凡是報名參加校級、省級和國家級金融競賽并有交易記錄者,獲得相應的4+X學時。
課程的校內實訓,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邀請行業專家到學校,甚至深入課堂進行講座,讓學生逐漸讀懂金融理論背后的邏輯,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的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要探索實踐基地的長效運行模式。
如果有意志堅定、將來想從事證券投資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組織其參觀較有名或校友創建的投資公司,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派送這些學生到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質量較高公司實習,畢業就業時到更好的工作崗位。如果條件允許,學生畢業后自主創辦投資公司。
教師組織和指導了學生參加金融競賽,在2019年,學生參加了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主辦的第五屆“東方財富杯”全國大學生金融精英挑戰賽,廣州商學院有2支隊伍獲得一等獎、12支隊伍獲得二等獎、50支隊伍獲得三等獎,共計192人。2020年,第六屆該項賽事中,廣州商學院有2支隊伍獲得一等獎、13支隊伍獲得二等獎、12支隊伍獲得三等獎,共計81人。由于成績優異,2019年和2020年,廣州商學院被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授予“省賽最佳組織獎”稱號。2020年,組織學生參加了全國金融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金融與證券投資模擬實訓大賽,廣州商學院有60名同學獲得二等獎,201名同學榮獲三等獎。通過參加金融投資競賽,不僅能夠加強大學生金融實踐教育,還能讓大學生牢固掌握金融基礎知識,增強金融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投資決策能力,完善就業創業素質。
“證券投資分析”的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試卷題型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看圖說話題、簡答題以及材料分析題5種題型。考試內容以“證券投資學”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為主,結合考證券從業資格證的內容,試卷難易度適中。
期末考評成績構成為:課程成績=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其中,平時成績=出勤情況(20%)+課堂表現(10%)+實驗操作(30%)。實驗操作有以下部分:公司概況、宏觀經濟分析、行業現狀分析對比、財務指標分析、技術指標分析、公司展望和投資建議等部分。學生要認真完成。任課教師按評分要求給分。
在2020—2021學年第1學期,有金融1801-1808、互金1801-1802、投資1801-1802共12個班548個同學選修了“證券投資分析”課程,從實驗操作部分分析,絕大多數同學都按照老師布置的要求和格式,認真完成了“證券投資分析”的實驗操作,增強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有極少數學生沒及時上傳實驗操作材料,并且所做的材料沒有按照老師所要求進行完成,質量比較差。“證券投資分析”課程的期末考試試卷成績分布情況為:優秀人數為103人,優秀率為18.80%;良好人數為224人,良好率為40.88%;中等人數為144人,中等率為26.28%;及格人數為53人,及格率為9.67%;不及格人數為24人,不及格率為4.38%。平均值達到84.39分。從試卷成績分析可以看出,“證券投資分析”課程的考試效果較好,大部分較好地掌握了該課程的基礎知識。
數次邀請校企合作單位(招商證券、廣發證券和萬聯證券等)行業專家講座或授課,深入課堂給學生授課,打造“一課多師”課堂特色;還請這些行業專家做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要學生學習前沿專業技能,要學會Statat和Python等軟件技能,使自己更專業。專家分析金融行業的特色和金融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指出金融類崗位的需求,指導學生思考就業方向,使學生對畢業后的去向有更清晰的認識,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就業能力[4]。
還通過學院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貿易協會舉辦投資講座,邀請教授、校企合作單位和校友舉辦的理財講座,分享理財經驗和財富管理的心得。學生學習到了投資理財的相關知識,對理財和金融市場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樹立了正確的理財觀。也讓學生們了解到投資需要數學知識,還需要重視投資環境、資產估值和風險控制。
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學生學習證券投資的熱情,經濟類專業學生畢業時,92%以上的同學通過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畢業后約15%的同學選擇證券行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