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鋒
【摘要】語文的基礎性決定語文以語言能力的培養和運用為主要任務,語文的社會性又決定了語文教學還要完成“育人”的要求。因此,本文從教材文本、教學過程、課外延伸、言傳身教等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將品德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以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品德教育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他認為,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更是學生品格教育的指路人。這與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語文教學對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著意于與德育的融合,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語文教學是德育的主陣地。這從客觀上就要求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即要完成教授任務,使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還應適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達到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效果。而要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一、在教材文本中挖掘德育因素
教材選取的課文,雖然內容、結構、風格上各有不同,但無不是思想與語言高度統一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教材編寫者著意將德育滲透到所選課文之中。作為“傳道者”的教師更應積極引導學生挖掘文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到美的同時受到思想熏陶。
如,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云:“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那么,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生動地啟示我們: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再如,荀子《勸學》中寫道:“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文本本身便傳達了希望學生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頑強拼搏、后來居上的思想。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確實應當深入鉆研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的內容,用心體會教材各種顯性或隱性的德育意圖,努力挖掘德育因素,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從而讓學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與洗禮,為“以文化人”創設條件。
二、在上課過程中把握德育契機
科學教育學創始人約翰·赫爾巴特說:“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他認為,“沒有道德教育的教學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考慮到課文的德育目的往往只在字里行間閃現,需通過學生的品讀和體會。所以,我們在教學時需抓住德育契機,可以嘗試把德育意圖滲透到學生“學習任務群”里,同一德育主題的課文可通過專題的形式讓學生研討。
比如,將愛國主題歸為一個群,形成專題。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受命于危難,放下個人恩怨,不畏艱險,解除國難。而屈原的《離騷》塑造的憂國憂民的主人公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文人義士以思想上的激勵。我們可讓學生通過“學習任務群”集體學習和整合梳理,得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精神。并嘗試通過這樣的學習任務群讓學生以愛國德育任務為導向,以任務群作為抓手,在主題框架中創設特定情境、比較閱讀、整合資源、探討分享,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目標,樹立崇高的理想。
三、在課外延伸中拓寬德育途徑
當然,品德教育不能只禁錮于40分鐘的課堂,還應該主動向課外拓展延伸,以增加品德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操作。
(一)積極推廣課外閱讀
高中階段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教師會選擇取消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筆者認為,這是得不償失的舉措。閱讀不但能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以提升,更有助于培養他們為人處事的態度和真善美的品格。因此,課外閱讀也是品德教育不可忽視的陣地。所以應積極推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讓學生課后用碎片時間閱讀名著及其它讀物。比如,為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由衷的自豪感,筆者對閱讀的嘗試主要是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分享自己近段時間看的書籍和讀書感悟,并在課后系統指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主要形式是讓學生分組確立與文章內容有關的選題,圍繞選題找材料、寫文章,做課件并在每個星期固定的一節閱讀分享課中呈現出來,再把他們部分的優秀成果打印出來供大家欣賞品鑒。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愿望和興趣,還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進行自我教化,形成正確的三觀。
(二)開展專題文化藝術節活動
在文本以外,一方面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更是為了陶冶情操,筆者針對語文的品德教育組織開展一系列文化藝術節活動,包括專題演講、專題朗誦、專題文藝晚會等。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旨的演講比賽讓整個校園都沐浴在了品德教育的春風中;以“弘揚經典文化,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大型文藝晚會讓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凸顯語文教化作用的同時培育校園道德新風尚。一系列語文課外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的文化修養。
四、在言傳身教中鞏固德育成果
想要“以文化人”,先要“以德潤身”。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課堂也在課后,語文要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教師就不應只有廣博的知識和扎實的教學功底,還應在言談舉止中多做學生的榜樣:課堂上,我們需多留一個心思,除了篩選德育元素外,還應有意識地聯系教材同類事例鞏固德育成果;生活中,我們也要規范自我的行為,用美好品德浸潤自己的思想。想要讓自己講授的內容真正讓學生吸收,自己也應該不斷追求進步,在言傳身教中鞏固學生在課文里吸收到的德育成果。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品德教育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對學生心靈凈化和讓學生自我完善的過程,它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以上只是筆者粗略體會。語文教學因其豐富的人文性,在與德育的融合時會顯得比其它學科更柔和,一線語文教師要努力做到以文化人、潤物無聲。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