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珊
【摘要】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過程中凝結的革命精神血脈,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引領著新時代中小學生成長和前進。中小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傳承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光榮使命。本文通過分析中小學紅色基因傳承的現狀,探析加強中小學生紅色基因教育傳承的路徑和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紅色基因;教育傳承
紅色基因包含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信仰,凝結著革命先輩的愛國主義情懷、艱苦奮斗的意志、開拓創新的智慧及犧牲奉獻的無私與擔當。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遺傳密碼,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彰顯共產黨人的本色。近年來,中小學校在傳承紅色基因教育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紅色基因傳承在教育實踐中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紅色基因在中小學教育傳承中的現狀
(一)學校的紅色基因資源挖掘不夠充分
目前,中小學校對紅色基因資源的開發通常僅停留在參觀紅色革命基地和學習書本黨史知識的基礎上,對紅色基因資源的開發不夠充分、挖掘不夠徹底,從而影響了紅色文化在中小學生教育中的有效性。紅色資源是革命、建設、改革實踐形成的物質和人文載體,既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如,革命紀念館、重要革命文學作品、相關歷史資料及革命舊址遺跡等,又包括非物質文化資源,如,革命精神、紅色革命文化思想形態、政策綱領等。中小學生是紅色文化傳承的主體,學校紅色基因資源的開發和挖掘不充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紅色基因教育傳承形式單一
據調查了解,中小學生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的形式主要體現在:專題教育講座和思政課學習等,這類紅色理論學習教育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忽略了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紅色理論“灌輸式”教育形式過于保守、單一,在新時代教育中已不適用,如果一味地采用理論灌輸的方式,還容易引發學生的抵抗情緒,影響紅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紅色基因傳承教育中教師引導力不足
教師是中小學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的主力軍和推動者,要加速推進中小學紅色教育的傳承,教師隊伍的力量是關鍵。目前,部分學校主要以思政課教師為紅色文化教學的主體,沒有充分發動和發揮其他教師的職能,沒有形成系統的學校紅色教育組織隊伍。其次,大多數教師對紅色基因的內涵認識不深刻,理念滯后,紅色傳承教育引導能力不足,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還影響紅色文化傳承的教育效果。
二、加強中小學紅色基因教育傳承的策略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當自覺傳承紅色文化,做紅色傳人,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傳承教育,在實踐中將紅色基因發揚光大。
(一)充分挖掘紅色基因資源,使紅色基因能“親眼所見”
國家一直大力支持紅色基因資源的開發,充分挖掘和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獨特的價值功能,對加強中小學生紅色基因的傳承教育起到促進作用。中小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正處于思想萌芽和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抓好中小學生的教育,對傳承紅色基因尤為重要。針對學校挖掘紅色基因資源不充分的現狀,學校可以積極調整教育方案,充分開發和利用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其一,建立學校與紅色革命基地雙向聯系機制。通過與紅色基地進行溝通,形成雙向協作機制,定期組織學生到紅色基地參觀學習。
其二,充分利用本地紅色基地和革命人物的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熏陶。結合本地的革命文化,充分發揮廣州烈士陵園、花都區花東鎮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引導學生了解本地革命歷史,加深學生的愛國情懷;充分發揮本地革命老兵戰士的榜樣作用,開展紅色故事進校園活動。例如,我校在開展校園紅色基因傳承活動時,邀請了廣州市花都區紅棉老兵趙燕清與學生講述革命故事。學生認真聆聽了趙爺爺從從軍參戰到國慶閱兵的種種革命經歷,深深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戰士的英勇無私及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過去,學生只是從書本上和影視中看到戰斗故事,如今聽到當事者的親口講述,學生都感到格外的激動和震撼。
其三,學校閱覽室可以采購革命文學書籍和紅色文化繪畫作品。例如,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文學書籍,中小學生紅色革命繪畫作品集等,這些文學作品通過學生的主動閱讀和瀏覽,逐漸熏陶了學生的革命精神、愛國情懷等,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受到紅色文化的感染。
其四,學校建立網絡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平臺,創新傳播紅色文化方式。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中小學生越來越喜歡從互聯網獲取信息,互聯網上呈現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以短視頻、圖片、聲音等多種形式加以呈現,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吸收。學校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創新使用互聯網平臺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
(二)優化校園紅色基因教育傳承的文化氛圍,使紅色基因能“親身感受”
營造濃厚的校園紅色基因教育傳承的文化氛圍,能夠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就在自己身邊,在濃厚的紅色文化熏陶下,促進學生對紅色基因傳承的吸收和內化。? ? ? ?(下轉第27版)(上接第26版)
1.布置校園紅色文化環境,推進紅色文化校園建設
通過環境育人的作用,充分營造校園環境的紅色教育氛圍。在學校教學樓和運動場等醒目的地方布置條幅標語,在升旗臺下放置革命英雄人物的雕像和文字介紹碑,在教學樓的走廊上張貼革命先烈主要事跡、紅色革命書畫和紅色格言警句等。除了在校園操場和教學樓等大環境下宣傳紅色基因,還可以在各班教室小環境下布置,如,在班級墻上出一幅紅色基因傳承主題教育黑板報或創建“班級紅色圖書角”,使紅色基因的育人價值始終貫穿于校園的各個角落,讓學生在閑暇之余一起觀看、學習和討論,從隱性教育中陶冶情操,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優秀的思想品質。
2.加強校園紅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紅色文化傳承
除了校園紅色環境建設,校園的紅色精神文化建設也同等重要。校園紅色精神文化包括校園的優良傳統、文明的校園風氣、創新開放的辦學理念等。精神文化建設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潛移默化地對師生道德修養產生影響。例如,可以在學校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廣播站”,通過課余時間播放民族英雄故事、播放紅歌、講講校園紅色基因傳承中發生的趣事等,營造校園內濃厚的紅色氛圍。還可以借助“五一”勞動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進行紅色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對紅色精神文明的宣傳,奏響校園文化主旋律。
(三)增強課程中紅色基因的滲透,使紅色基因入“心”
充分發揮學科課堂的紅色文化傳承主陣地作用,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滲透紅色基因,更好地推動中小學紅色基因的傳承。在學科課程中進行紅色教育,屬于間接德育,學生在有意無意中獲得愛國情感和不畏困難的精神。學科課程滲透紅色基因符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教育要求。在學科課程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不僅豐富了學生對紅色基因的認識,還加深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不同學科的課程發揮著不同的紅色教育功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紅色文化熏染。例如,在語文課中,通過課文的閱讀了解革命英雄人物及其歷史事跡、在革命榜樣作用下不斷升華自己的情感,促進對紅色精神的吸收;在音樂課中,通過唱紅歌獲得紅色文化的熏陶,在無形中加深對紅色基因文化的傳承;在思想品德課中,通過道德實踐,將紅色精神發揮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中,起到初步傳承紅色基因的作用。合理利用各科課程所蘊含的紅色文化,有助于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使紅色基因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內心。
(四)開展形式豐富的紅色實踐活動,使紅色基因入“行”
學??梢酝ㄟ^組織形式豐富的紅色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傳承和踐行紅色基因精神。例如,在國慶節時舉辦“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朗誦比賽或“我愛祖國”征文活動,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學校可以在建黨節或建軍節時,舉行“小小講解員講紅色革命故事”“小小歌唱家唱響革命紅歌”等比賽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甘于奉獻、不畏困難的紅色基因精神。
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紅色書籍、誦紅色主題詩歌、練紅色主題書法、演紅色主題故事小品、繪紅色主題繪畫、開展紅色基因主題講座等多種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逐漸豐富學生的紅色文化知識,增強紅色精神信念,讓紅色基因在學生的一次次活動實踐中得以傳承。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家校合作,促進學生學習,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加強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強化教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加強教師的紅色傳承教育引導能力,從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實現學校師生紅色基因的傳承。加強家校合作,發動家長和學校一起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營造紅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氛圍,鼓勵家長做好榜樣引領作用,和學生一起讀紅色教育書籍,和學生一起布置家里的紅色文化環境等,通過“家-?!薄坝H-子”的紅色基因傳承,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吸收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綜上所述,中小學校應通過充分挖掘紅色基因資源、優化校園紅色基因教育傳承的文化氛圍、增強學科課程對紅色基因教育的滲透、開展形式豐富的紅色基因傳承實踐活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學生學習等路徑,加強中小學生紅色基因的傳承,讓中小學生在紅色基因中汲取積極奮進的力量,為民族的繁榮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吳娜.紅色基因的文化學考察[J].人民論壇,2015(12).
[2]溫金英,張愛萍.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路徑探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5).
[3]時玉柱.傳承紅色基因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5(5).
[4]時玉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路徑探究[J].克拉瑪依學刊,2015(5).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