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紅
[摘? ? 要]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拓視野,提高能力;增強興趣,引導創新。而滲透傳統文化應以激發學習興趣,開辟生活化學習,優化個性化發展為路徑,以“聯系”“實踐”為策略,以此培養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操,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音樂欣賞;傳統文化;價值;路徑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滲透價值
在我國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厚積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匯集著古人的智慧和深邃廣博的思想。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負載著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比比皆是?,F行小學音樂教材就選編了大量的古今優秀音樂作品,以此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滲透,對于挖掘作品的文化價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優化課堂結構、引領學生步入高雅的藝術殿堂,具有極大的價值。
(一)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滲透,能夠以藝術化的形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滲透傳統文化,就是通過音響的藝術引導學生仔細去“聽”傳統文化,在“聽”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欣賞中對傳統文化產生感觸、感受,進而領悟音樂藝術作品的內涵,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
(二)開拓視野,提高能力
從學科角度看,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不但能讓音樂欣賞課的內容更加豐富、富有內涵,而且能夠有效擴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而傳統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教師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這一作用,只在課堂上讓學生一味地聽,或者用“灌鴨式”單一的教學方法從音樂的角度進行示范性欣賞,不能有效發揮文化的作用。應結合作曲家的經歷、音樂創作背景、表達情感等,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感受音樂的文化深度、人文高度、情緒感染力,以此提高學生的感受力、記憶力、鑒賞力和審美力,發展想象力,提高各項能力。
(三)增強興趣,引導創新
從培養人的目的出發,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僅限于作品欣賞,難免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單一、課堂設計單調,尤其是小學音樂欣賞課堂,就需要以巧妙的設計和豐富的內容增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學習。而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就能以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和課堂巧妙設計吸引學生學習。而且,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的創新思維對學生也有顯明的影響。當然,小學音樂負載的素質教育重任,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十分有利。所以,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容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既然傳統文化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不少,那么,如何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讓音樂欣賞課因傳統文化的融入而煥發出應有的魅力?
(一)以古代詩歌歌唱為徑,開辟激發學習興趣之路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把傳統文化以聽覺藝術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欣賞,對于滲透傳統文化,不失為一條很好的路徑。例如學習“吟唱古詩詞”這一單元,以歌曲的藝術形式把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融入課堂教學,結合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和詩中描繪的烈日當空、農民在田里勞作的景象,通過分析、欣賞歌曲的旋律,讓學生感受、體會歌曲所表現的情感,在“曲”“文”合一中深刻理解《憫農》詩與《憫農》曲所表現的對農民終年辛勤勞作的同情,在和諧明快的節奏中產生聯想、想象,并隨著音樂旋律的發展變化進行理性地思考,激發學生對勞動成果的珍惜之情。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把音樂和傳統文化相結合,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和思想情感的表達,以藝術化的形式感受詩歌中所表現的喜怒哀樂、所描繪的場景,以此學習音樂主題教學內容,在古代詩詞歌唱中提高音樂欣賞、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中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二)以傳統習俗歌曲欣賞為徑,開辟生活化學習之路
音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音樂作品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且是開發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不可或缺的文化財富。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知識、唱歌、樂器和進行音樂欣賞中積極追求美感、感受美感。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以傳統習俗歌曲的欣賞為徑,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開辟生活化學習之路,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學習《新年好》這首歌曲,結合我國新年貼對聯、吃水餃、放鞭炮等習俗,在美妙喜慶、歡愉的節奏中欣賞歌曲所表現的節日氣氛和歡喜之情,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年的來歷、表現年的歌曲,以此豐富學生的生活知識和習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結合習俗文化感受音樂的魅力,開辟生活化學習之路。
(三)以民族器樂演奏欣賞為徑,開辟個性化發展之路
小學階段是學生心智發展和人格成長的重要時期,以民族樂器演奏欣賞為路徑,開辟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路徑,對于在音樂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很大。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通過樂器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樂器的興趣,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十分有利。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30多種樂器。傳承至今,笛子、二胡、胡琴、琵琶、古箏等等,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開發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鼓勵學生了解這些樂器,并學習使用這些樂器,就能有效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在課堂上讓學習古箏的學生演奏《十面埋伏》,并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欣賞。這種通過古典音樂的欣賞使學生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的路子,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需要常用常新。
三、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以“聯系”為策略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音樂課程中有許多歌曲需要通過欣賞來了解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例如《爺爺為我打月餅》這首歌,內中包含的就是我國的節日——中秋節。聯系中秋節人們的飲食特點、嫦娥奔月等一些神話故事、以中秋節為題材的古代詩文,結合歌曲所反映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在革命傳統歌曲的欣賞中受到教育或學唱革命歌曲,激發學生懷念紅軍爺爺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再如歌曲《賽船》,聯系端午節中的賽龍舟、戰國時期屈原的故事,把歌曲中所飽含的傳統文化揭示出來,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如《我愛雪蓮花》《金扁擔》等等,這些歌曲都飽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聯系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描述的生活面貌,結合民族音樂特點和舞蹈特色,感受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能夠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
(二)以“實踐”為策略滲透傳統文化
音樂的學習離不開“實踐”,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歌曲,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都離不開“實踐”。實踐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欣賞音樂作品,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體會和認識。當然,在學習歌曲、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實踐”為融合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開展音樂活動,感受音樂氛圍,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唱《國歌》,采用朗誦、獨唱、合唱、重唱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學習實踐,同時開展“國歌”演唱比賽、“國歌”故事會等活動,借助自身的實踐活動和名人的成長歷程,培養學生的參與、實踐能力,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再如學習《草原英雄小姐妹》時,讓學生在歌曲學習中開展勇當草原小姐妹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唱英雄小姐妹的歌曲,還表演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再配以深情的旋律,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甘愿犧牲自我的可貴形象表現出來,幫助學生樹立大愛精神和情懷。還如《賽船》的學習,通過節奏練習、歌曲練習,讓學生單個表演、分組演唱,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體會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以此培養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操,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教育價值不菲,教育途徑和策略多樣,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楊佩容.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J].北方音樂,2017(4).
[2]趙立晶.多元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與研究[J].中華少年,2017(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