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中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譜系。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作為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深刻詮釋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精神內涵。為了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下去,黑龍江省大慶市依據《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要求,整合和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探索基于地域文化基因推動黨史教育進課堂的路徑,讓學生在課程建設中切實感受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波瀾壯闊的奮斗征程。
一、頂層設計,匯聚合力,構建“大格局”
教育部要求高度重視,加快部署,推動黨史教育走向深入。構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訓部門、基層學校逐層推進,各司其職地加快黨史教育進課堂的工作“大格局”,是實現地域特色鮮明、行政主導有力、教科研指導有法、學校教育教學有效的前提和保障。
管建結合,行政導行。2012年,從大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進工程”(即“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進校園、進課堂),以地方課程的形式不斷完善,教科研成果日益豐富,為基于大慶地域文化基因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融入和推動黨史教育進課堂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2021年,大慶市出臺了《大慶市關于黨史教育進課堂的實施方案》和《大慶市中小學黨史教育進課堂課程綱要》,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立項通過省規劃課題“依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地域基因,探索立德樹人背景下黨史進課堂的實踐路徑”的研究,推動了黨建工作與學術研究的新融合,為推動地域文化基因“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黨史教育進課堂實踐經驗向成果轉化提供了精準的研究范式。
上下結合,機制導行。地方政府是推動黨史教育進課堂的“核心力量”,教育行政部門是落實黨史教育進課堂的“關鍵落實”,教育研訓部門是實現黨史教育進課堂的“智慧支撐”,基層學校是開展黨史教育進課堂的“主要陣地”。黑龍江省大慶市深挖地域文化核心內涵,把握百年建黨教育契機,拓展地方課程內涵與外延,加強黨建工作對新時期德育工作、課程建設的深度引領,形成“四位一體”的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大格局”,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文化視域下,線上線下結合、研訓和教學結合、點面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機制。
研訓結合,業務導行。地方課程科室共成立16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名師工作室,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了幼、小、初、高四個學段,以油田開發建設歷史為脈絡,講述黨在大慶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全面落實“有教育目標、有課程標準、有教學內容、有課時安排、有任課教師”的“五有”為重要標志,建立完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課程體系,發揚“三牛”精神,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盤活資源,多措并舉,形成“大體系”
為進一步推動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的貫徹落實,教育部在相關工作方案中要求,重點抓好思政課堂,加強各學科滲透,創新多元活動載體。形成全面立體,有教育深入,有育人高度的育人機制,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育人目標的最核心“技術”,更是一項科學生動的教育“藝術”。因此,以地域文化基因推動黨史教育進課堂,應充分發揮各教育渠道的育人作用,厚植紅色文化基因,著力讓課堂“活”起來,讓活動“動”起來,讓資源“聚”起來,讓形式“新”起來,打通課內與課外的壁壘,建立課堂與活動的橋梁,融合教材資源與教育資源,凸顯學科的德育滲透功能,進而形成邏輯清晰,內容完備,方法多元的育人“大體系”。
一是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我們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地方課程進行經驗總結,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到思政課和地方課程中,打造思政主題課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黨史學習教育專項課程。從踏著鐵人的足跡設計思政課堂,以“9·26”大慶創業日為契機組織全市共上一節思政課,引導學生體會“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在不同歷史時期之于新中國發展的重要價值。把握育人規律,突出對思政課、地方課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學段銜接課程的研究,體現與時代的緊密相連,同時更有內在的育人邏輯脈絡。二是學科德育滲透一體化:我們研制了系統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融合黨史教育進課堂的學科滲透教學指南,梳理了各學段、各學科中存在的價值教育融合指導元素,優化“三維目標”,為學科教師提供規范指導。三是育人活動一體化:我們邀請大慶石油開發建設時期的“老會戰”進校園作報告,開展情景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在研學中學習,將鐵人紀念館、松基三井、1205鉆井隊、油田歷史陳列館、星火一次變電所等十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基地作為“打卡”點,引導學生在行走中接受浸潤式教育。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作為辦學內涵,創建特色學校,厚植學校文化,精心打造全市中小學德育系列化、主題實踐活動,讓校史、地方發展史、黨史、場館、模范等教育資源演繹成為活動的“教師”和“教室”。
融通交集,完善補集。我們化零散為整體,變機械為生動,中小學思政課、學科德育滲透和育人實踐活動。構建各成體系又相輔相融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推動黨史教育進課堂的“大體系”,使育人路徑更為科學多元,使學生在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中從“共情”走向“共鳴”,從“學習”走向“踐行”,在探索立德樹人工作“一體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是依托校園地域文化建設,打造紅色基因傳承校。紅色傳統、紅色基因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對新時代中小學生開展紅色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以辦有紅色信仰的學校為宗旨,打造“鐵人式”的教職工隊伍,通過在紅色校園文化中銘記革命歷史,在紅色課程中堅定報國之志,在紅色研學中厚植愛國情懷,切實用地域精神底蘊培育鐵人式的好后代,不斷建構和豐富特色德育體系,不斷創新和完善紅色基因辦學模式。例如,大慶第十中學在2021年9月黑龍江省教師發展學院舉辦的“傳承紅色基因,匯聚龍江智慧”的網上德育論壇上,以“賡續鐵人精神,立德鑄魂育人”為題進行了交流分享。二是依托精準教研力量,高位引領協同推進。“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大慶寶貴的紅色資源,是大慶全力打造的增強黨史、國史教育吸引力、生命力的品牌課程。學院以國家級科研課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人文元素時代內涵的研究與實踐”為牽引,提升課程整體品質。學院德育教研部、小初高等教研部采取點面結合分類指導的形式,進行實時指導。同時,各學校將“黨課”“微課”與黨史教育活動課相結合,通過講故事、詩歌朗誦、演講比賽、歌曲聯唱、手抄報比賽、征文等形式,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活動課落地生根,入心入腦。三是依托名校長、名班主任、名師工作室,打造“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黨史教育精品課。我們召開學科專兼職教研員、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員和部分“十百千”學科帶頭人線上線下會議,從創設良好環境、教材設計內容、重點活動呈現、課后延伸作業等方面進行積極研討,匯聚智慧,引導他們精準把握活動內涵,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提升能力,建設隊伍,培養“大先生”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教師要成為教書育人的“大先生”。相關文件也強調了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學科教師思政育人水平的重要性。基于此,從思想和專業兩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實現教師是課程實施和活動開展的關鍵“第一人”,提升基于地域文化基因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實效的核心“軟實力”這一目標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增強意識,筑牢根基。我們采用教研、科研、培訓三管齊下的培養驅動模式,引導教師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指導教師在教材把握、課程資源開發、教學方式改進、師生關系重構等方面加強研究,以成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名師工作室為牽頭,發揮市、縣(區)、校三級聯動作用,以“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融入和推動黨史教育進課堂的“共同體”,切實將思政教師和各學科教師從“我”變成“我們”。筑牢思想之基。我們號召廣大教師爭做新時期的“鐵人式”的好教師,組織廣大教師觀看《鐵人》《豐碑》《一生只為一事來》等電影,開展線上“鐵人式”好教師事跡報告16場次,選樹典型,用典型的力量影響全體教師,增強教師愛黨、愛國、愛大慶思想意識,切實筑牢思想之基。
知行合一,探索融合。我們基于地域核心文化基因,融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實踐。黨史課程以救國、興國、富國、強國四個模塊為引領,梯次上分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五個學段進行,授課教師共計4000余人。課程圍繞八個方面主題展開,即“日出東方”“中流砥柱”“向著光明”“正道滄桑”“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發展新境”“圓夢有時”,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時間脈絡為線索,以南昌起義、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等歷史典型事件為內容。
落實行動,提升能力。我們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以創新務實的研培服務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讓思政教師隊伍更有“思政味”,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切實推動教師擔負起引領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責任擔當。一是做好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創建黨史講解教師團隊。積極支持和鼓勵骨干教師參與上級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創造條件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部門組織的線上線下學習培訓活動,加強理論培訓。開展“五帶頭”系列研訓活動,即帶頭做好“結對子”活動;帶頭做好課題研究;帶頭上好一節校級以上示范課;帶頭做好優質課、教研課展示活動;帶頭撰寫教育科研總結論文。二是積極開展特色研訓活動,打造精品課堂。讓校本教研直面黨史課堂教學實踐,促使課堂教學研究深入進行,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關注教師的層次和差異發展,為教師的互動合作交流搭建平臺,讓教師在尊重中交流,在虛心中接納,在碰撞中領悟,在互補共生中成長,在互動合作中共同發展。三是開展區域聯合教研活動,在教研活動中展示黨史內容優質課、教研課、常態課,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
本文系黑龍江省專項重點課題“依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地域基因,探索立德樹人背景下黨史進課堂的實踐路徑”(課題編號:JJF1421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教師發展學院)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