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花


摘要:在“課程思政”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對大學強化思政育人的目標、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大學各專業教育工作開展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可單單局限于思政課堂,而是需要在其他多項課程中融合,體育課程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廣西高校為對象,調查了廣西高校《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現狀,論述了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闡明了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案,并對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恰當政治觀念、道德規范、思想觀念,有計劃、有目標的對高校學習群體施加影響,促使其形成與現代社會運行要求相符合的高水平人才的活動。強化推進大學院校內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大學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大學生開展身體鍛煉,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比重較低。通過推進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扎實的理論基礎支撐體育課程教學效果優化。但是就當今時代而言,廣西體育課程學習者對思想政治知識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探究廣西高等院校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徑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大學體育課程》的開展現狀調查
1. 調查方法
以廣西部分高校大學生(大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為研究對象,查閱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體育教育、體育思政的書籍、學術論文,并將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別整理。根據材料初步匯總結果,以廣西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徑為導向,從大學生對體育思政融合態度、教師授課方式、體育思政實踐任務布置情況等方面,擬定調查問卷[1]。共發放調查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89.29%。在Microsoft Excel 2019軟件中對調查問卷所涉及的結果進行統計、整理。
2. 調查結果
由表1可知,多數廣西高校生對體育思政融合較為認可,但是仍然存在20.00%的高校生對體育思政融合感覺一般,認為其可要可不要。廣西高校生是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體,學生對兩者融合認可度不足,不僅與學生自身缺乏主動參與課程的意識有關,還源于具體課程中教師不注重實用性引導。
由表2可知,廣西高校體育思政課程授課方式多以PPT為主,占64.80%,講故事、看視頻授課方式應用占比分別為5.00%、6.00%,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極易致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產生枯燥感,制約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層次開展。
如表3所示,44.80%的廣西高校生認為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實踐任務布置量一般,50.00%的廣西高校生認為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實踐任務布置量較少。實踐任務是高校生在體育課堂中自主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載體,也是激發學生鉆研興趣的關鍵。實踐任務量偏少,直接影響了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進程。
二、高校《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1. 大學體育課程是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我國政策執行主體歷來就對體育的價值、功效大力關注,并在重要場合多次發表了關于“體育一道”、“德智皆寄于體”、“體育水平高低是衡量民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準”等重要意見。上述意見也闡明了體育課程對高校生的教育功效,是培養高校生“成為人”整個流程中無法或缺的主體之一[2]。對于大學體育課而言,其內部所蘊含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可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載體,不僅可以提高教育對象精神境界,而且可以錘煉其精神品格。同時大學體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自身實踐完成教學任務的特殊模式,可以有意識的汲取課程思政所需的育人要素,在“說服式”、“明理悟道”形式應用的基礎上,為“知行合一”踐行提供載體。
2.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學體育育人體系
從思想認知層面出發進行分析可知,多年來形成的教育觀決定了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體”的訓練處于主要地位,“育”的功能則處于弱化級別,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意識站位也偏低。上述模式不僅干擾了體育課程育人作用的充分發揮,而且給課程協同育人體系構建提出了較大的難題,甚至致使課程協同育人被邊緣化于高校教育體系內[3]。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給予體育教育工作者新的啟示,促使其脫離以往僅停留在口頭層面的“育”觀,而是深入思索體育課程在規范行為、育德、強化精神品質、育智方面的優良價值。進而重新探索體育學科的思政育人功能,有規劃地在體育教學中強化對教育對象德育層面的教育指導,完善大學體育育人體系。
三、高校《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案
1. 目標
目標是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首要環節,也是發掘體育課程本身所蘊含大量思政元素的主要渠道。教師可以根據大學體育課程大綱介紹,抽汲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便更加有效地發揮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功效。以游泳課為例,該課程教學的初始目標是認識并掌握游泳活動的發展史、學習游泳的國內外發展史、學習游泳的基本實用技術(水中救生、著裝游泳、戶外自救等),提高學生參與戶外運動時規避水難事故出現的能力。而基于游泳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目標設定則需要教師從該課程對社會貢獻度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課程與個人思想品質相關的內容。具體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求高校生認識并掌握自由泳、蛙泳、轉身等基礎技術、理論知識,特別是著裝游泳、著裝漂浮、著裝救生的技術技能;在過程與方法維度,教師需要采用示范法、講授法、游戲法、分組法、情境模擬法等多種方法,同步提升高校生在力量、速度、洞察力、耐力等方面的素質。比如,利用游戲法法,促使高校生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主動協作,提升學生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教師需要以理論知識學習為切入點,增加英雄事跡、榜樣的設置,真正培養高校生樂于助人的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落實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同時以競技技能學習為載體,有意識滲透并培養規矩禮儀、頑強奮斗、吃苦耐勞等精神,培養思想道德品質更加優秀的人才。
2. 內容
高校體育課程大多圍繞競技運動、社會實用技術指導兩個方面開展。通過剖析匯總高校體育課程的特征并對其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可以明確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核心。一方面,競技技術教學主要包括不同項目的技術動作教學,結合各項目特點,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當融合。貫徹“術道結合”方針,深層次拓展體育教育內容,以“課程思政”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的提升。一般體育教研部的公共體育課程可以細分為乒羽網、體育健美操、籃排足、體能、瑜伽、武術、器械健身、保健等多個項目課程。在日常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項目特點,合理規劃,寓思想于內容中,寓德育教育于言傳身教中,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引導高校生健康成才。比如,對于籃排足大球類項目,在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設計籃排足技術理論、基本技術等知識,階段練習為每節課無強度、無記時顛球、運球,強調學習主動性。并適當穿插我國運動健兒在運動會中的卓越表現,激發學生愛國主義;在掌握階段,教師可以在增加籃排足大球類項目訓練強度及頻次的同時,增設分組游戲法,完成輔助練習,強調團體配合,引導學生主動維護集體利益,同時培養高校生不怕吃苦、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在熟練階段,除了完善不同種類籃排足大球技術動作外,教師可以增加鍛煉次數、強度,并要求學生對照考核標準計時完成,激發學生競爭觀念及進取意識。
3. 過程
在大學體育思政教學前期,教師可以要求高校生在規定上課時間到來前進行課程內容的預習,以便更加輕松地掌握教學內容。隨后根據階段教學內容,持續強化高校生課前預習頻次、時長,潛移默化地培養高校生自主學習性[4]。同時在每節課之前,鼓勵高校生搜集近階段與國內運動員競賽、群眾性競技運動、青年面臨災難事故俠肝義膽的事例。通過相關事例中蘊含的運動健兒奮勇拼搏、群眾主動參與、俠肝義膽的內容收集、匯總、分析,加深高校生對課程培養目標的認識,同步強化高校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俠肝義膽精神。
在大學體育思政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十分鐘點名,宣布課程正式開始,并要求學生展示提前借取的教學用具。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整齊擺放用具,對個人乃至他人保持尊敬,時刻強化高校生無私奉獻、樂于助人、規矩禮儀的意識。進而在熱身活動開展階段,為了避免學生在準確活動中敷衍了事招致正式訓練受傷,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依照學號順序逐次開展熱身活動帶領工作,增強高校生對熱身活動的重視,并錘煉每一位高校生的組織、執行能力。在熱身活動進入尾聲時,教師可以組織高校生就課前所搜集的體育競技新聞、英雄事跡進行信息交互。并鼓勵其在信息交互期間繼續開始專項拉伸活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基本部分的學習。基本部分是整節課中高校生的“必修”內容,處于核心主導地位。在課中,教師可以進行二次點名,并利用休息時間闡明基礎部分對學習者的要求,持續強化高校生規矩禮儀。同時以課程理論知識講授為切入點,以多媒體為載體,播放與我國相關體育項目歷史發展、運動員奪冠相關的視頻,強化高校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高校生執著向上的精神[5]。在課中尾聲,教師可以進行第三次點名,并在放松訓練階段,鼓勵高校生以毛遂自薦的方式申請優秀標兵,同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精神觀念、語言表達能力、不甘落后精神。
在體育思政課程結束后,為了繼續培養高校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高校生對原有知識的掌握及新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完成課后布置的實踐任務,并鼓舞其主動開展基本技能訓練、創新,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同時考慮到在廣西高校眾多教育課程中,體育課程是為數不多學生在業余時間仍可自覺參與、廣泛參與、快樂參與的課程,恰當利用體育課程這一特殊性質,可以有效提升德育覆蓋面積。基于此,教師可以體育為主題,以學生社團為單位,普及體育思政文化知識,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體育德育的價值和魅力[6]。同時教師可以“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為引導詞,定期組織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比如“校園跑”等,將更加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活動作為高校生素質拓展的關鍵手段,強健青年學生體魄,堅定青年學生理想信念。
4. 方法
適用于體育思政教學的方法具有分組教學法、游戲法、情境模擬法、講授法等多種類型,其在應用時機、應用功效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以分組教學法、游戲法應用效果最為突出。前者主要是在理論知識教學完畢后,全程采用分組的形式開展[7]。各組成員恰當配置基礎薄弱、基礎扎實學生,杜絕小組運動基礎、能力高低不一情況出現。最終在每一小組運動能力、運動成績評價時,均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有意識的培養各組成員團隊協作精神、共同進退意識,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實現[8]。比如,在乒羽網小球類項目教學時,可以采取分組比賽的形式開展。各小組需要事先交流“對戰”策略,隨后恰當分配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取得勝利;后者主要是有機融合“游戲”、“教學”,以游戲的形式調動高校生主動發展個人運動技能積極性,并有意識培養高校生進取意識、競爭觀念。
5. 評價
評價主要是對照教學目標采取一定手段的教師“教”、學生“學”過程以及結果的評價,需要貫穿于體育思政教學整個過程。教師應在注重專項技能評價的基礎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比重,對高校生在課程中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表現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時需要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的方式[9]。教師評價主要是教師通過課堂觀察,綜合評定學生課前借取教學用具積極性、課上探究主動性、思考科學性、集體活動中團隊協作精神、不甘落后意識進行評價;學生評價包括自評、互評兩個維度,前者需要學生從自身出發,發現課程中自身在個人課上表現、技能掌握程度、價值觀念變化情況進行評價,后者則需要學生從思政教育效果入手,對同伴打分。
四、高校《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以體育課程教學大綱中學生考核評分標準(優秀91-100分,良好81-90分,中等71-80分,及格61-70分,不及格小于或等于60分)為依據,結合愛國主義、助人為樂意識等評價,對階段體育思政教育融合效果進行評價,得出結果如下:
通過對體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進行分析,體育思政融合教育后的學生不單單在技能測試方面表現良好,而且在思想意識、價值理念方面也具有較大的提升。因此,在體育領域知識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認真分析體育教學內容,選擇以高校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進行體育思政的深入解讀,促使學生可以準確了解專項體育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主動參與到“體質鍛煉”、“品德實質”的融合提升中。
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多數廣西高校生對體育與思想政治融合較為認可,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學生對兩者融合感覺一般。因此,基于體育課程教育特殊性,教師應在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同時,從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兩個維度出發,利用自身力量,推動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引導高校生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激發高校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高校生的思想認識。
參考文獻:
[1]韋明耀, 李華娟. 廣西體育局系統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研究[J]. 運動精品, 2018(06):49-51.
[2]夏肖林. 新時代高校潛在課程生力軍:體育課程思政[J]. 當代體育科技, 2020(006):132-133.
[3]王岐富, 楊非, 李健.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研究[J]. 福建茶葉, 2020(03):436-436.
[4]胥春華. “課程思政”融入大學體育課程的思考[J]. 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02):80-83.
[5]朱超, 李靜, 柴力達,等.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應用性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 2019(19):250-252.
[6]張建新. 基于思政理念下加強大學體育課程管理探討[J]. 文體用品與科技, 2020(08):132-133.
[7]巴圖. 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體育中的滲透[J]. 現代職業教育, 2018(28):223-223.
[8]何忠, 許志琳, 楊文東,等. 高校體育課程與課外體育活動思政研究[J].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8(11):86-89.
[9]梁榮相.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 2020(18):140-141.
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B類,項目編號:2021JGB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