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同志所運用的語言風格中,其本質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這是從豐富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智慧結晶,具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強大力量。青年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平實語言中所蘊含的大智慧、大志向,有助于進一步弘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聚力量。
關鍵詞:習近平語言風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4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持續發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理念。”要加強文化自信,必須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增強我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不斷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意識形態引導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習近平同志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課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發表了深入人心的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同志創立的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不僅揭示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之路,對于青年思政教育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
1習近平總書記鮮明的語言風格特點
語言風格是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下產生的,是交際的雙方主體所運用的語言表達方式的總和,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的特點。一般而言,語言風格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了詞匯、語法。音律、章法等內容,是這些語言表達手段綜合表現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集中表達了新一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所倡導的治國理念,蘊含了有關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根本方向,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要去。
1.1用詞嚴謹,立意深遠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僅是黨的領導集體思想的體現,也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他的講話必須要具有嚴肅性和規范性的特點,這樣才能具有威懾力和感染力。特別是在涉及政策法令的頒布方面,就必須要準確地使用正確的語言詞匯,遵循嚴謹的邏輯關系,全面周密地闡述事實。同時,他的講話內容立意深遠,是站在黨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和時代發展的高度,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愿景進行規劃,從戰略高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全局的角度進行考量。用詞嚴謹、立意深遠是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的主旋律,也是其語言具有說服力和威懾力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談及反腐倡廉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于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边@里的“不敢、不能、不易”層層遞進,表達嚴密,邏輯關系緊湊,表明了反腐倡廉的信心和決心。
1.2引經據典,內容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的另一大語言特點就是引經據典、內容豐富。他將其卓越的知識底蘊應用于表達之中,恰到好處地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經典故事等來增加講話的語言魅力,既體現了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運用,也體現了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借鑒與吸收。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引用了“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焙汀伴L風破浪會有時”這三句詩詞來代表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所引用的這三句詩詞,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圖景,是對中國人民近百年來不斷追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生動詮釋,能夠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1.3簡潔生動,平易近人
我國人口數量龐大,群眾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能使政策法規和基本理念傳播范圍更加廣泛,使內容能夠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經常使用平易近人、簡潔生動的語言來將復雜的治國理政思想詮釋清楚,使廣大群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語言平實易懂、樸實無華,為構建現代化的治理模式帶來了新風氣,有效傳播了中國發展的新的聲音。例如,將腐化了的高級領導干部比作“老虎”,將腐化了的基層領導干部比作“蒼蠅”,“打老虎”“拍蒼蠅”一起,體現出了黨和國家反腐倡廉的決心和力度。再比如他提出“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表達了對青少年的期望與勉勵,也展現出了對于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希望。
1.4真情實感,心系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廣為流傳,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始終心系人民群眾,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他提出,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精神,要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要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研討班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報告中也多吃強調“要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在講話中體現的濃厚的群眾感情,也是他講話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也是他語言風格的鮮明體現。
2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個人的語言風格并不能在一朝一夕中形成,而是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歷程,在和外界事物不斷地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特點來看,他語言風格的形成離不開豐富的人生經歷、深厚的知識底蘊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等。
2.1豐富的人生經歷
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經歷可謂傳奇。他做過大隊的支部書記,經歷了從普通軍官到軍委主席的演練歷程,四十余年來,他走遍了整個中國,具有豐富的基層管理經驗。這些寶貴的基層管理經驗,對于他治理整個國家都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這樣豐富的人生履歷,也造就了他的全局眼光和發展思維,使他能夠從全局的高度來辯證地看待問題,凸顯了他的戰略思維和眼光。在基層工作的經驗也決定了他始終時刻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使他的語言風格更加樸實質樸,平易近人,能夠運用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來闡釋問題、解決問題。
2.2深厚的知識底蘊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是熱愛讀書學習的典范。在下鄉插隊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會利用空閑時間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給梁家河村的父老鄉親都留下了愛讀書的深刻印象。習近平總書記的知識面十分廣泛,無論是歷史哲學還是軍事社會經濟都有所涉獵,強調要在學習中深化認識。例如他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前后一共列舉了136位古今中外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由此可見他的知識面之廣。他對于黨內的領導干部也強調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根據工作需要來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化知識水平,做到“以學修身”。深厚的知識文化底蘊使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豐富,可以從整個人類文明的精華之中汲取所需要的素材,造就了他內容詳實、引經據典的語言風格。
2.3堅定的理想信念
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習近平總書記自青年時代起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確立了群眾史觀,始終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貫穿了他整個職業生涯。無論他處于什么職位、什么環境,為民請命的根本理念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自稱為“人民的勤務員”,在當縣級領導時就喜歡和群眾打成一片,每年都要到基層去看望人民群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為全體人民謀幸?!?。濃厚的人民情懷不僅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上,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根本方向。
3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對青年思政教育的影響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于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是加強青年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支撐,他的語言風格對于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品德課堂實現,主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也是專業的教師。要加強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借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認真分析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的形成原因,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
3.1要具備戰略眼光,從宏觀把握青年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之所以擲地有聲,具有極強的震懾力和說服力,就在于他始終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待問題,具備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語言風格對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具備大局意識,從宏觀來把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對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這一事關學生心靈成長的教育無法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要顧及青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層次、有規律地開展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全局著眼,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促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層層推進,最終幫助青年學生構建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要不斷加強學習,豐富青年思政教育的內容
知識永無止境。教師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領者,要加強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在講話中引經據典,就源自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學習的榜樣,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主動學習,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不斷開闊視野,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是書本知識的講解,也可以借助于教師自身的文化涵養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敢于創新,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發展,也能保持對于新事物的熱情,這也與青年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相適應。
3.3要貼近學生生活,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的最鮮明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語言風格,極大地拉近了和群眾之間的距離,使群眾能聽懂、愿意聽、主動聽,這種充滿生活化氣息的語言詞匯,增強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吸引力,也促使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得以在群眾中廣泛傳播和發展。對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書本上的知識在表達方面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往往顯得沉悶無趣。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運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道理,就要求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來組織語言,學會用青年學生的語言來表達所要講授的內容,這樣才能不斷增強青年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例如,青年學生受互聯網信息發展的影響作為深遠,在授課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使用一些網絡語言,能夠為課堂增添活力,能夠有效增強思政課堂的吸引力。
3.4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激發青年學生的情感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就在于他始終心系人民群眾,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高地位。這種真情實感是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感知的,這種深厚的情感聯系是堅不可摧的。在傳統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系是割裂開來的,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機械化、呆板化的特征。教師和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不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長此以往,就能不斷激發青年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青年學生的積極響應,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真正實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錫喜.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14.
[2]張愛艾,鄭淑華.習近平話語風格的深刻意蘊及實踐引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9).
[3]許祝,鐘彩英,林小慧,等.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鑄魂育人[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州工商學院院級科研項目“習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研究”(KA202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孟琳(1989-),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廣州工商學院思政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