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在“三農”思想和新農科背景下,農業院校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導向和根本任務,利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協助、配合作用,打造具有特色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二課堂。
關鍵詞: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72
1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概況
1.1農業院校的傳統思政教育載體
教育載體是教育主體與被教育主體之間存在媒介,是教育的方式與途徑。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載體負責思政教育內容的傳送與接收。傳統載體指借助語言、文字及平面媒體進行教育內容信息傳送,如面談、課堂討論、組織學習等,廣泛被師生所接受。但當下我國教育主體、被教育主體跟隨時代發生了變化,教育任務也隨之發生變化,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特點、課程要求,創新溝通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橋梁角色的載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成效性,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環節。
1.2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農業院校在新農科發展、“三農”背景下,要時刻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要時刻清楚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為農業院校在新農科背景下辦好做好思政課教學工作提供了遵循與指導。農業高校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的回信精神,在守正創新中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強起來。
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我們要緊抓機遇,圍繞新農科建設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強農興農目標作為思政工作的邏輯起點,把鑄魂育人作為思政工作的根本落點,把優化供給側改革作為思政工作的突破重點,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思政工作的關鍵節點,抓好新農科建設各項改革行動的落地落實,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
2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載體的依據與模式
2.1第二課堂為載體的思政教學理論依據
第二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之外,組織開展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第二課堂形式生動、內容多樣,廣泛受到大學生喜愛,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有很大幫助。共青團中央改革倡導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使第二課堂成為農業院校學習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發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載體、社團活動載體、學術科技活動載體、學術研究講座載體等,形成“四位一體”的第二課堂育人體系,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以大學生知識獲取、能力培養、素養提升、精神歷練為目標;以能力提升、價值塑造、成長引領為功能定位,形成第一第二課堂協同育人創新模式。
2.2第二課堂為載體的思政教學展開方式
(1)實施內容。第二課堂分為“寒暑假社會實踐類”“文體、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競賽類”“校園文化活動參與類”“社會工作與技能培訓類”四大類。其中校園文化參與類細分為:文化藝術、思想引領、創新創業、體育競技、志愿服務、組織提升、專業素養等七類。
(2)實施計劃。各類實踐學時可轉化為學分。學生在校期間,一年級至三年級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共計需獲得1個學分。校園文化活動參與類、志愿服務類實踐學時由平臺自動認定,參加完活動即可獲得相應實踐學時。其他類別實踐學時,由學生通過平臺提交申報材料,經學院、學校審核后認定。校內參加校園文化參與類所獲實踐學時七個學期累計不得少于160個實踐學時,二年級不少于50個實踐學時,三年級不少于30個實踐學時,四年級不少于20個實踐學時。
3農業院校第二課堂思政教育育人實效
3.1多元實踐平臺,促進思政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關鍵是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社會大課堂”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補充意義重大,必須利用好社會實踐環節,搭建好社會實踐平臺。
1997年,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全國正式開展。時至今日,農業院校學生形成暑期社會實踐和寒假社會實踐,內容以社會調查、見習實習、義務支教、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科普宣傳、科技興農、公益環保、定向扶貧等為主,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組隊進行實踐,也可以以個體為單位進行實踐。實踐中,學生緊密結合農業專業技術知識,在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和生活觀念的宣講活動。組織大學生以“筑夢鄉村扶智行脫貧攻堅”“科技助力學子行科普扶貧”“鄉村稼穡情·振興中國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使學生深刻了解黨的政策,了解國情、省情并領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英勇奮斗史和艱苦探索史,培育并深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好伙伴·共成長關愛留守兒童”、西部服務計劃、“民生關切點入戶調查”等活動,使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學子在實踐活動中深入農村,積極參與“三農”工作,不斷創新實踐形式,主動將實踐內容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問題相結合、與自身專業學習相結合、與志愿服務相結合、與科技服務活動相結合,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從脫貧攻堅到關愛留守兒童,從聚焦民生、生態熱點調查到返家鄉調研,使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始終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并“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貢獻青春力量,在服務農民群眾的實踐中接觸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3.2社團活動課程化,思想引領有新招
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是將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學生社團活動視為“課程”,通過科學篩選、有效設計基本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以相應課程記錄換算,將學生社團活動體現為學分的一種運作模式。學生社團建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也是展示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在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時代,將原來彼此獨立的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和大學生課外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引導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發揮潛能、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真正將第二課堂活動融入第一課堂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逐步提升課程育人的質量和水平。
學生社團是延伸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甘肅農業大學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學生發展需求,統籌策劃組織,打造精品活動,積極推進《甘肅農業大學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實施方案》并建立社團活動課程化改革體系,實現社團活動信息化管理,動態跟蹤活動參與人員、活動、效果、學生成長軌跡,及時提供專業化指導,打造個性化、人性化、專業化的學生成長支持體系。大力開展健康向上、正能量充沛的多彩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接受正面典型激勵,積極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所有社團活動的開展都以是否有利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青年學子綜合素質為評判標準,全力打通第一、二課堂雙向融通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各類社團的組織凝聚力、活動吸引力和學生受益面和滿意度顯著增強。
社團活動課程化過程中明確規定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學時可以折合計算學分,學生根據興趣愛好、活動的主題自行挑選社團課程,使其成為第一課堂的課外延伸。學生社團活動的類型、學生參加活動的情況不同,計算學時不同。社團活動課程化需要涉及學校各部門之間聯動配合,如校團委、教務處、學生社團聯合會及學生所在院系等。甘肅農業大學將社團活動發起及管理的權限下放到二級學院 (系) ,二級學院依據活動具體訴求提出申請,明確社團活動類型及實踐學時,校團委進行審批、備案,活動具體事宜由學生社團活動的主要成員完成。一般情況下,社團活動參考校園文化參與類,細分為:文化藝術、思想引領、創新創業、體育競技、志愿服務、組織提升、專業素養等七類。
學校依托第二課堂線上大數據,對于各類型的活動以年度為單位實行動態化調整,加大思想引領類活動比重,不斷促進思政教育類主題活動的開展。2020年,學校思想引領活動已達所有第二課堂活動數量的24.25%,占比高于體育競技類(23.07%)和文化藝術類(20.95%),活動類型結構得以科學、合理分布,娛樂化活動數量大幅度降低,思想引領活動質量顯著提升。
3.3營造雙創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學農事農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即結合專業特色,把創新思維融入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中,貫穿于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育。以第二課堂為平臺的涉農學生雙創教育,培養目標應當具有層次性,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科背景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以第二課堂為平臺的創業教育要以培養創業興趣、創新意識為重點;對于高年級學生,以第二課堂為平臺的創業教育應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重點,不斷探索“教學—實踐—競賽”三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創新,深度融合“第一課堂”專業知識和“第二課堂”課程思政隱形教育,引導學生在就業、創業能力實踐中錘煉意志品質,在自我職業生涯成長中體現國家意識與社會需求。
甘肅農業大學大力營造雙創校園文化,健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強化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SRTP)管理。通過修訂《甘肅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加強過程性管理。強化學科競賽,建立《甘肅農業大學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組織實施各類知識競賽。強化創新創業大賽,號召學生知農愛農學農事農,依托“三農”打造多個農業精品創業項目。結合國情省情,圍繞我省“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舉辦了“甘味”農產品創新創意大賽,以農產品品牌設計和家鄉農產品短視頻代言為主題,涉及文化創意、創新服務、質量安全追溯和品牌管理等多領域,活化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引導青年大學生知農愛農,使學生和農業更親近,并在心靈深處埋下一顆學農事農的種子。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院校承擔著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一懂兩愛”的高素質“三農”人才的時代任務,通過第二課堂,抓好“拔節孕穗期”的關鍵發力點,準確把握學生特點的基礎,精準開展工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推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縱深發展。
4結語
第二課堂作為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新路徑,是提高涉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第二課堂準確把握了新時代的要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四個自信”教育,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全覆蓋、貫穿全過程。更加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體現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引導學生身體力行,主動思考,為學子職業生涯發展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
[2]楊育智,李衛祥,馬晶,等.基于“新農科”建設的高等農林院校實踐育人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駕馭,2020,(1).
[3]央視新聞.教育部: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EB/OL].2019-02-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513734309189719.
[4]殷文,柴強,李玲玲,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教學刊,2020,(14):28-31.
[5]鄒文通,薛琳,何偉,等.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團管理“課程化”模式構建[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9,(Z1).
[6]陳妮娜.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第二課堂創業教育平臺構建——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S1).
基金項目:2020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新農科背景下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載體研究”(2020B-129)。
作者簡介:陳琳(1985-),女,漢族,甘肅天水人,法學碩士,甘肅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意識形態工作科科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