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祖煥
關鍵詞: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6-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系統中最基本的單元和組織形式,它不僅為教師提供了開展教學活動的場所,而且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成長提供了一個基本場所,課堂教學的效率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整體質量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建立高效初中物理課堂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從注重提煉問題、利用信息技術、組建合作活動、發揮實驗作用四個維度,分析了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基本方法和有效策略。
一、注重提煉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要想有效地凝練基礎知識,問題的提出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學生主動學習。為此,初中物理教師應從教材的內容出發,把握其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全面改進、改革教學,設計啟發性、開放性的物理問題,并在適當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提問,以發揮提問的作用,創造出引人入勝、富有懸念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主動地展開學習與探究,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進行提供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聲音的特性”課程教學時,本課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知道不同的發聲體發出的的音色是不同的,其中涉及的許多知識還有待于學生探究,所以筆者在課堂上設置了提問環節,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如,“聲音的強度在物理學中叫做什么?響度和什么有關?音調為什么又高低呢?音調的高低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們紛紛發散思維展開思考,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從而實現對聲音特性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把握。
二、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生知識的理解
物理知識的抽象化程度較高,初中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學習、理解物理知識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克服物理知識的抽象性,促進知識的有效轉化,使之更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特征。針對這一點,初中物理教師要深刻地分析課本,又能找到課本中存在的比較復雜、抽象、難懂的內容,繼而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形式來呈現出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試著解讀文章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克服本人的阻礙,且能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和突破。
比如,在講授“光的折射”這一課的知識點比較復雜,要求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更要有較強的感知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決定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這門課程中的難點知識以信息技術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具體來說,筆者用多媒體設備來展示課本當中所示的折射現象,用圖片、動畫的形式演示有關實驗,使學生在直觀的情境下,感受光的折射的現象、規律。
三、組建合作活動,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
合作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大大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體系的完善、優化、調整。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標準和原則,科學地將學生分成4-6人的學習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具體職責分工;其次,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互動,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分享學生的學習想法,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舉例來說,在“摩擦力”課程中,這門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如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其中一部分知識需要學生體驗完整的實驗過程,因此筆者組織了合作小組,讓學生分組探究。首先,筆者把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5個人,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安排探究任務,讓學生圍繞任務來進行討論交流,讓課堂氛圍充分活躍起來,從中深化學生對摩擦力相關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與能力。
四、發揮實驗作用,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
在以往的實驗課程中存在著的問題是教師占據著過重的份額,無法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驗探析的機會和可能,由此造成了學生在實驗中的參與力度不夠,因而學生無法在實驗的過程中呈現出更好的狀態,同時無法在實驗中收獲更為豐富的知識和智慧。教師首先要改變的便是介入的姿態的問題和主導權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物理實驗的過程中能把握好自己,讓更多的學生在實驗中更好地探查實驗現象,得到一個更為綜合的實驗認知,由此讓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舉例來說,在教授“科學探究: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這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連接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這節課是對前面課程的延伸。所以,筆者把學生帶到實驗室,讓學生按照自己畫的電路圖練習連接,體會串聯電路、并聯電路電流的規律。伴隨著實驗探究活動的開展,同學們不斷鞏固對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和連接方式,初步形成科學態度、探究精神。
總之,高效課堂是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是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和任務,是新課改、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因此,廣大初中物理教師必須抓住課程改革的核心和要求,實現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運用,建立、實施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
參考文獻
[1]趙繼紅.深度學習下的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24):25.
[2]宋小龍.新課改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