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萍
摘要:幼兒間的矛盾沖突是幼兒社會性發展、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的一項內容。矛盾與沖突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有著積極作用。幼兒在探索這個世界,他們在相互認識和了解,叫、喊、抓、搶、推、打都是探索和了解的一部分。幼兒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與他人發生沖突、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與人溝通、協商、分享、合作和謙讓。為此,我們通過實際案例和理論結合闡述如何理性面對孩子間的“糾紛”。
關鍵詞:幼兒;矛盾沖突;人際關系;理性面對
當下,家長對幼兒產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如何處理等問題了解得較為片面甚至部分家長會嚴重化甚至歪曲,認為孩子打人就是處于惡意。為此教師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產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如何處理。
一、孩子產生“糾紛”的原因
1.年齡因素:幼兒時期的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其認知水平很低,而且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由于生活經驗缺乏,他們的道德認知和行為認知常常脫節,缺乏合作意識,常常與人發生糾紛。表現在活動中一旦與人發生糾紛就會動手打人,甚至不承認錯誤。如:小班孩子合作意識較差,以平行游戲為主。為此在玩具投放時數量是教師考慮到重要因素之一。
2.環境因素:在當代社會,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大人對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報,而孩子將大人的愛視為理所當然。此時,孩子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如,辰辰是家里的獨生子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寵愛于一身,他們對辰辰幾乎是有求必應。為此,辰辰在入園初期經常會與同伴發生爭搶,每當教師上前了解情況,他都會委屈巴巴地說:“老師,我想玩!”
3.幼兒個體差異因素:幼兒由于遺傳素質,環境以及后天的教育因素不同,神經類型、氣質和性格也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溫順文靜,有的孩子急躁好斗,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放熱情大方過頭等。
二、家長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幼兒的“糾紛”
1.不隨意充當“裁判”
當孩子發生糾紛后,大人不要隨意充當“裁判”,而應協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如“好朋友要一起玩”,同時要幫助孩子尋找解決糾紛的方法。
2.為幼兒創設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幼兒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給孩子避免和解決糾紛的技巧,如:如何向別人道謝和道歉,如何傾聽別人說話;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如何表達自己的愿望等等。這些技巧運用可以減少糾紛,特使他們嘗試解決問題。根據幼兒的性格特質給予不同的解決技巧,例如:對于經常求助別人的幼兒,我們應鼓勵其嘗試自己獨立解決;對于經常性攻擊行為的幼兒,我們應給予適當的懲罰方法,讓其嘗到后果,而對于不善表達默默承受的孩子,我們鼓勵其擺脫無助狀態,有時甚至鼓勵他們“自衛”。
(2)增強孩子自行解決糾紛的能力
孩子間產生糾紛是常有的事,如果教師和家長經常介入解決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在此同時也削弱和剝奪了孩子的獨立性。為此我們要大膽放手鼓勵孩子自行解決。如遇到問題時,首先自己跟同伴協商如果無效再請求大人的介入。如果別人是“不小心”的一些行為,那我們也要善于理解他人原諒他們等。
(3)在合適的情境中,讓孩子自然面對糾紛。
雖然我們可以用言語告訴幼兒遇到糾紛時要如何做,但是在實際問題中,容易受當下情緒的影響而失去理智,為此我們告訴幼兒產生糾紛時可能產生不良的情緒以及不良情緒給我們帶來某些不良的行為。了解其產生的后果,通過實際操作(情景表演)告訴幼兒如何控制情緒,調節自己行為。
(4)大人以身作則,敢于承認錯誤
孩子在場的情況下,大人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心平氣和,謙讓和有禮貌。在自己孩子吃虧時,作為家長首先要分清事實,同時避免出現恐嚇對方孩子的一些行為,一方面會歪曲孩子的意識和行為,另一方面雙方也會失去和氣甚至失去“形象”。如果自家孩子不小心弄傷了別人,作為家長,我們要引導孩子敢于承認錯誤同時必要時與孩子一起跟同伴道歉,給孩子一個無形的教育。
三、教師如何引導孩子解決“糾紛”
案例:小班第一次進行新生家訪的時候深深的媽媽就非常委婉的告訴老師:“我家寶寶比較好動,希望老師可以多引導以下。”........
開學兩周了,小朋友們逐漸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有一天,小朋友們正在進行桌面玩具的游戲,突然樂樂哭了起來。我連忙走過去蹲下來問:樂樂,怎么哭了?
樂樂:“老師,他打我”,深深手里拿著玩具無助的看著我。經過了解原來是因為深深沒有經過樂樂的同意就搶樂樂手里的玩具,樂樂不肯,深深就打了一下樂樂,因此樂樂就哭了起來。最終的處理結果就是:老師幫助孩子們協商,樂樂原諒了深深,深深也和樂樂道歉了。
案例分析: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小班幼兒發展水平有限,其社會交往能力較弱。同時在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樂樂和深深的性格截然不同,其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千差萬別。為此教師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個體差異,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一)幫助幼兒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培養幼兒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讓幼兒初步懂得不傷害同伴的道理。同時,當受到傷害時,要懂得盡快躲避,或者用言語阻止。如果失效就要大聲向大人求救。
(二)大膽表達,學會使用禮貌用語等
引導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能運用適當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習使用禮貌用語如:“謝謝!”、“對不起”等。
(三)自我認識和提升
(1)引導幼兒能接納他人好的意見,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懂得分享和謙讓。
(2)引導幼兒初步學會評價自己與同伴,勇于承認錯誤、改正缺點。
(3)引導幼兒遵守各種行為規則,初步學會以規則的要求對照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結語:
孩子的糾紛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種必然,孩子們在爭吵中學習、成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從中教會孩子如何與同伴相處,如何與社會相處。作為家長我們要妥善處理孩子間的糾紛,正確引導孩子,同時相信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倩倩.應對幼兒間矛盾沖突的有效策略[J].家教世界,2019(15):4.
[2]儲呈露.幼兒同伴矛盾沖突問題的解決策略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