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珍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培養學生興趣;解讀社會生活;活躍課堂氣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6-
首先,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初中生與社會接觸不多,但與生活接觸較為多。其次,要想真正步入社會不被社會毒打,不被生活所壓迫,在初中就要好好學道德與法治也就是思想品德,在同一生活領域,同一社會環境,不同的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思想。最后,作為教師,要指引著學生步入社會,在初中引導學生好好學習道德與法治,提高道德素質,增強法律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有學習興趣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要想做好某一件事,就要用自己的熱情和自己的真心全身心的投入,一個人如果丟失了自己的興趣,那就不可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生的興趣作為寫教案的重點部分,在課堂上隨著學生的興趣去演講,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又完成了授課計劃,豈不是一舉兩得。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學習道德與法治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修養。道德與法治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倍感快樂。
例如,在教授“悄悄變化的我”時,我從小到大會發生極其大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形狀和容貌外觀都會發生超級大的變化。老人曾說過“女大十八變”真的是這樣,不光是身體形狀和容貌外觀會發生變化,心理也會漸漸成熟,不同的思想會表現出來不同的效果,心里所想的與自己所做的完全符合,但是應該遵循社會的本質,不能違背自己的初心。這時候就應用到了初中學的道德與法治,一個人是否有道德是否有品質通過一件件的小事都可以看出來,教師講授這節課的時候應該給學生樹立正確的良好的形象,讓學生對未來有所期待,有所渴望未來的生活。
二、為學生解讀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現在流行一句話“社會很單純,復雜的是人”,人的確是復雜的,還有句話“人心隔肚皮”,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人不可能真正的讀懂另一個人,你覺得你已經了解他了,但其實呢?你真的了解他嗎?不要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你的好朋友,因為你的好朋友也有好朋友。這就是現實社會中的真實事情。反過來說,社會到底單純嗎?那么復雜的人全部都融入到社會中社會可能單純嗎?光憑那么多人就會把社會弄得一團霧水。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授自己的社會經歷,為學生解讀社會生活,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個看似單純而又不單純的社會。
例如,在教授“青春飛揚”時,青春時期是學生最叛逆的時期,他們想要自己步入社會享受社會生活,都說社會里很復雜,人心難測,在社會中一定要留有一個心眼。但其實,社會并沒有口中說的那個險惡,社會中也有很多很多的暖心的事情,同時也有很多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也有熱心的人,這種人也是超級多的。青春飛揚,教師可以教授自己的青春時期,給予學生作為參考,讓學生對青春幻有一種美好的想象,讓學生到自己的青春時期的時候可以平穩的度過自己的青春時期,愿他們沒有經歷社會的毒打,這只是希望,但終將會被現實打敗,他們最終還會經歷社會的毒打,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才才能成人,成為一個社會需要的人。而作為教師,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即可,但是經過教師的傳授,可以讓他們減少社會中的毒打。
三、活躍上課中的課堂氛圍
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也可以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讓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有所提升。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利用活躍的氛圍和學生和諧相處,教師面帶微笑與學生交流,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像朋友一樣相處。在相處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課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的環節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但前提要是這種提問是不分正確與錯誤答案的提問,有些學生會因為回答錯誤而感覺不好意思,感覺自卑,教師應該做到讓學生消除這種可怕的心里,回答問題是為了自己的學業,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并不是自卑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男生女生”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班的學生來分析男生和女生,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頭腦風暴, 女生講述自己班的男生,男生講述自己班的女生,說一說自己班男生女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等,這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所學的只是內容和生活緊密相聯系,就比如這個道德與法治的這門學科,在實際考察中,有很多人的道德品質完全不行,今后在社會中只會做出對社會有害無利的事情。但也有的人的道德品質超級良好,這也許就是初中剛開始接觸學得好的原因。這也就要學生好好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教師的作用也就是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邢斌.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08):61-62.
[2]王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