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我國在社會發展中面臨著諸多生態問題。從整體上來看,大量基礎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污染都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并快速地對環境造成破壞。針對生態問題,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尋找適應我國的發展道路,必須提倡全新的發展理念即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思想,從可持續發展到綠色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的需要,具有現實必然性,對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指導作用。新時代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生態觀,形成現代化全方位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生態文明 綠色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018-02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理論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嶄新的時代詮釋。新時代,我們要將綠色發展理念立足于生態文明的建設的實踐當中,使其在實踐的基礎之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新時代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穩定和諧。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豐富內涵
一直以來,面對全球大范圍下的生態狀況,使得我們對生態問題也日益關注,不斷思考什么是生態主義、什么才是真正可以解決人與自然問題的生態觀。回顧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涌現出來的各種思想流派引發的的理論思潮,只有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觀做出了科學的回答。在時代更替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論與現實價值都無法替代。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區別于其他思想流派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在承認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并且以實踐作為立足點來出發,敏銳地捕捉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首次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存在的關系,并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闡述。
馬克思將社會界定為“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1],提出了人與自然所具有的內在統一性,人與自然之間是緊密聯系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人類依附于自然界具有一致性的看法。這種關系體現在自然界被作為人類可以生存的活動場所,而人是自然界的重要構成。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肯定了自然界的獨立性以及人對自然具有對等的依賴性同時,并沒有忽略掉人類在大自然中所具有的主體地位。讓我們清楚知道自然界是從獨立的一個自然存在物,在社會更替的漫長演進過程中,隨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慢慢轉變為所說的“人化”自然,這種“人化”自然體現出來了它所具有的社會屬性。不再單獨探討自然,自然界處于自在狀態被“打破”時,它所被迫帶有這種獨特的社會屬性特征,導致它的存在方式發生改變,我們認識方式也發生著顯著變化。因此,人類在具備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時,需要尊重自然界固有的客觀規律,提高對自然環境保護的重視、進一步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為徹底地解決生態問題,從人自身因素與社會因素的角度進行思考。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將導致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重要影響因素歸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對生態的破壞追溯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資本家的“貪婪”,即對剩余價值不斷追求。資本家在盲目地擴大生產過程追求利益中,忽視了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環境的惡化,忽略了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有限的承載能力、對各種資源的生存能力和對人類社會活動所產生出來的污染的吸收消化的能力,忽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提出是具有預見性的,它的提出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做出了合理闡釋。在未來的社會中所爆發的生態危機問題,其主要因素的產生離不開全球范圍內生產過程中對于剩余價值的不斷追求。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提出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保證社會的平穩運行,使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達到共生的理想狀態。
二、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主要是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所做出的科學系統的闡述,為后來綠色發展理念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而我們要時刻牢記不同時期提出的科學理念,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思想指導下,根據我國具體實際國情,面對生態問題,先后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綠色發展理念,理念提出的轉變過程,是對生態問題的進一步解決,也是對綠色發展道路的不斷探索。
要清楚劃分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也不能影響后代人的發展需要。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悄無聲息地消耗和損害地球的“供應系統”。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具有預設性綠色社會的發展框架、全方位的協調關系。可持續發展從生產增長角度來看,更多提倡的是放緩經濟增長速度。可持續發展具有前瞻性的提示如長此以往的增長,毫無節制地使用自然僅有的各類資源,都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系統在未來突然崩潰,要深刻意識到處于“有限星球”的現實。
可持續發展使人們對生態問題進行再一次的思考,僅僅只是循環可更新地利用自然界的能源資源,不能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有限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發揮了它的時代作用,將生態問題與每代人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通過每個時代的交接來暫緩社會發展增長,但是還無法真正解決掉基本問題。前期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都有了明顯效果。
面對生態問題,我國選擇了一條科學的發展道路即堅持對環境的保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新時代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的建設問題以及新時代如何推動綠色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意識到如何正確認識、處理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
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必須遵循自然界的生存發展規律。綠色發展理念的生成具有必然性,它的出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現實指導。馬克思強調:“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2]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人類與自然之間要尋求一條規定兩者之間關系正確法則,需要綠色發展理念的存在。從社會角度出發,資本主義因為對剩余價值的不斷追求而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下生態問題只會日益突顯,只有社會主義制度下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才能成為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人們要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拋棄了傳統的“先發展,后治理”的落后觀念,深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休戚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的道路探索與社會實踐中都迸發出強大的理論力量。
三、以綠色發展理念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生態環境作為影響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要意識到無節制的破壞下,如果不遵循人與自然穩定的秩序,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更是要擺在發展的首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改善生態,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必然性,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使經濟不斷轉型達到一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對生活需求的標準不僅限于物質精神方面,對存活環境的要求有所提升。生態問題是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問題。這種形勢下綜合考慮,生態問題對國家經濟產生相應的反作用,使社會的發展速度受到制約,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生態文明的建設與人們的生存密切相關。
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清楚回歸到現實問題中,雖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的消耗問題仍伴隨著發展而存在。繼續放任最終導致的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日益走向崩潰,無法實現人全面發展的訴求。我們要找到一條可以在發展中遵循自然規律的道路,創造出一個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加新鮮、土壤更加肥沃的環境,使人可以在穩定的生態環境中更好地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處于和諧穩定狀態的基礎,科學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當前仍然存在大多數人群缺少生態保護意識,對人與自然關系存在錯誤的認知。集中體現在錯誤認為人對自然具有主導權的思想。錯誤的思想存在必然遭受大自然威力的反噬,最終會使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
發展問題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是有效改善生態問題的關鍵。必須清楚了解增長的限度,在生產發展與綠色形式的消費下,往往忽略的是在我們這個“有限星球”中對限制工業增長的堅持。從工業化的增長、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耗和不斷退化的環境幾方面進行思考,這些問題都是遏制發展的關鍵點,看似孤立的問題卻相互聯系的,要有序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
生態文明的建設從個體層面出發,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前提就是在社會范圍內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心中,社會的構成不是單一的,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參與到建設中來。減少物質消費是生態文明整體建設不可忽視的有效舉措,社會成員在物質消費過程中需分清楚需要與想要的區別。“需要是指那些對于我們的生存和文明化人類存在來說根本性的東西,而想要則是指那些滿足我們愿望的額外的東西。”[3]通過綠色的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社會生產的增長問題。通過理性的物質消費解決現存的能源問題,從而上升到對生態問題的解決。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聯系密切,在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個人行為,卻在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下,小小的行動也會呈現出顯著的變化。在行動中踐行綠色理念,樹立綠色意識,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保護環境,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綠色發展理念走入生活影響行為舉止,讓綠色發展理念更加的深入人心產生思想共鳴。
生態文明的建設從整體層面出發,我們已經看到人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是有限的,我們必須了解自然生態,以及它潛在發生的可能性,依據自然的節奏和運行方式去生存,不要試圖去打破人與自然之間的規則。“所有能源來源中最重要的是保護”[4]社會發展建設離不開制度的建立與頒布,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制度的有效支撐。制度保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有效果的舉措,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其次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和監管作用,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序運行離不開法律法規。制度保障與法律保障為綠色發展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運行提供助力。在經濟方面,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主要體現在加快產業升級,對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淘汰市場中的落后產能,政府鼓勵興辦綠色產業。推動社會發展的全方位綠色轉型,使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綠”。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資源具有高效的利用率,擺脫資源短缺的困境,推動可循環、低碳環保的綠色經濟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使人與自然兩者能夠和諧共生,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優先舉措、使生態系統得到恢復。綠色發展理念是解決生態問題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環節,具有現實必然性,在生態文明中要深入落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5]我們要珍惜現在,堅守這一片綠色。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科學闡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人類對自然界的錯誤認知有所糾正,為社會主義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理念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嶄新塑造了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降低了處于增長狀態中的社會對生態問題解決的困難程度。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客觀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它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以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高舉生態文明的旗幟,堅持走科學的綠色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喬納森·波里特.綠色觀察:生態政治學闡釋[M].倫敦:布萊克出版社,1984:196.
[4] 喬納森·波里特.綠色觀察:生態政治學闡釋[M].倫敦:布萊克出版社,1984:175.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作者簡介:趙雨晴(1997—),女,漢族,黑龍江省寶清縣人,黑龍江大學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方向。]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