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全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三明市域城市發展及新型城鎮化的狀況進行梳理,在總結取得的成績同時找出在新形勢新挑戰下推行“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所面臨的新問題。對這些新問題通過總結分析,結合三明的市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好三明市新型城鎮化工作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三明 以人為核心 新型城鎮化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136-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要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首次把“以人為核心”上升到國家城鎮化戰略層面,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城鎮化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來明考察期間,對三明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要求,對三明的醫改、林改、鄉村振興、沙縣小吃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重要囑托。中共三明市委在全市開展“牢記新囑托、增創新優勢、再上新臺階”活動,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三明的重要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找準方向,擔當作為,為建設美麗幸福的新三明而奮斗,而奮斗的落腳點就是為了人民的福祉,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城鎮化論述指引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從量上而且在質上也有突飛猛進的改變,并始終圍繞解決民生作為城鎮化建設工作的第一要務。
(一)城市體量增大,居民生活便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城市的發展始終圍繞著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穩步進行,城市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同步推進。為了增大城市體量,拓展居民生產生活空間,針對三明市區狹長的地理局限,從“城中村”原住民利益出發,徹底解決了困擾20多年的東新六路徐碧拆遷改造。開發貴溪洋片區始終踐行“以人為核心”的建設理念,在城市建設中有效保護山體。同時加快沙縣和三元一體化進程,通過大項目落地沙縣生態新城聚集人氣,并降低同城公交費用,解決兩地居民通勤的負擔。為解決三明市區小馬拉大車,增強市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力,2016年至2021年間新增普通公路725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785公里,“城市有機場、縣域有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干線、村村通客車”的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二)民生短板補齊,居民幸福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始終以保民生補短板為工作重點,針對人民群眾特別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在相應支出上持續增長。教育方面,加大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園建設,2016年至2021年間全市新增中小學和幼兒園學位28515個,并在中高考考場實現空調安裝全覆蓋。醫療方面,三明醫改注重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從藥品采購入手,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針對縣域醫療資源不平衡問題,實現縣域遠程醫療服務全覆蓋。養老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革命“五老”人員遺偶生活補助自然增長機制,率先將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最低工資標準的45%。
(三)脫貧攻堅勝利,居民就業廣闊
截至2019年底,全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所有扶貧開發重點鄉、縣全部摘帽。2016年至2021年間城鎮累計新增就業9.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發揮本地特色優勢,擴大居民就業途徑,例如,三明沙縣小吃帶動30多萬人就業,永安竹三產推動5萬多人就業,大田涉茶產業人數達到10萬余人。在這些就業數字的背后,是三明黨委政府踐行“以人為核心”的理念,出臺了一系列的關于扶持中小型和微型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尤其是對“雙創”企業更是加大扶持力度和稅收補貼政策。
(四)經濟運行穩定,居民收入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增加居民收入為根本,大力優化產業布局,協調城鄉發展,增強三明市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三鋼的產業排頭兵效應,發展鋼產業上下游企業。利用三明深厚的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利用事業加產業的模式,使三明的紅色旅游收入走在全省的前列。同時,打響“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品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全省領先。培育了大批的生態產業,創造了更多的生態產品,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二、推進三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新問題
由于三明特殊的地理區域限制,在新形勢新挑戰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依然面臨著新問題。
(一)土地資源匱乏,發展后勁不足
三明作為山區城市,城市的可建設用土資源匱乏,尤其是市中心三元區處在四周環山之中,可開發土地日漸減少。中共三明市委十屆一次全會提出要大力招商招好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土地問題。土地資源是企業的生命線,尤其是大企業,對土地的需求更大。同時三元區要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吸引周邊縣人口聚集落戶,需要解決的是住房問題,而房子的價格很大取決于土地資源。要解決三明市域教育短板,就是要加大對中小學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對校園的建設,校園的建設還是土地資源問題。土地資源的匱乏是制約三明城鎮化發展的一大瓶頸。
(二)就業崗位單調,人才不夠吸引
三明作為內陸城市,建市時間短,在上世紀70年代作為福建省重工業基地而興起的新型城市,工業主要依賴國企。由于特殊的地理劣勢,改革開放后福建省的民營企業主要分布在廈漳泉,三明的民營企業過少,相對應的就業崗位比較單調,對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作為市中心三元區,第三產業不夠發達,對周邊縣的人才吸引力不足;尤溪縣居民偏好福州,大田縣居民偏好泉州等。隨著向莆鐵路的開通,對三明的交通整體上了一個層次,但同時也給三明帶來挑戰, 向莆鐵路南北走向,在沙縣設站,要進入市區需要走快速通道拐向西,對于建寧、泰寧、將樂,甚至江西外省的務工人員會直達泉州、福州、廈門等,如何使其不僅路過三明而是落腳三明也是未來面臨的一個難題。
(三)老齡化已來臨,外流勞力嚴重
從三明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現,全市常住人口減少,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48.65萬人,比2010年減少1.69萬人,下降0.7%,60歲及以上人口為47.68萬人,占19.1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4.13萬人,占13.73%。從這兩組數據發現,由于三明作為內陸欠發達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不如沿海城市,人口流入不如人口流出數,尤其是作為城鄉以農業為主的山區,外出務工導致大量勞動力外流。三明市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社會線10%,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城市,并且老齡化進一步加速,處于全省領先。而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給三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
(四)國企依賴較強,招商迫在眉睫
由于歷史原因先有三鋼等國企再有三明市,一直以來三明市財政過多依賴三鋼等國企,財政收入比較單一,面對地方一般性財政預算的資金壓力,需要著力做好生財、聚財、用財各項工作,全力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生財除了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外,主要需要內生發力,利用三明的特色資源做好招商工作,為三明的財政收入提供活水源。打破單一的財政收入來源,就是要多點開花,一二三產同時發力,以國企為龍頭,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來三明落戶,利用三明的石墨烯、竹制品等優勢資源轉化成經濟財政來源。
三、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論述做好三明城鎮化工作
三明在城鎮化建設中始終踐行“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依托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稟賦,建設成為一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雖然三明的地理區位并不優越,但在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過程中有積極的主客觀條件,同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論述做好三明城鎮化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對我國建設新型城鎮化做出重要論述,指出要由對物的關注轉移到對人的關注,使城鎮化建設從過去追求體量的增長過渡到追求城鎮質量,“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而是人口城鎮化,不要拔苗助長,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積極穩妥。” “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習近平總書記12次親臨三明考察調研,尤其是2021年3月23日來明考察期間,更是為三明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在城鎮化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要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三明市作為一個內陸山區城市,建市時間比較短,沒有沿海發達城市的工業底蘊,更沒有漂亮的經濟指標,但三明作為全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有得天然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78.73%,全市林地面積2850畝,森林蓄積量1.82億立方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把富饒的森林資源轉化為人民手中的財富,三明人走出來一條自己的林改道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期間對三明林改工作的高度肯定,為未來繼續走好綠色經濟轉化指明了方向。
(二)在城鎮化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要始終關注民生
健康作為人民幸福指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明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它的都是后邊的0,1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健康事業不斷發展,人均預期壽命已與一些發達國家不相上下,但發展還很不平衡。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加醫療資源,優化區域城鄉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這段講話充分表明了城市的建設內涵就是為了人民,三明的醫改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指導下進行的,目的就是減少人民的醫療負擔,讓人民病有所醫。
(三)在城鎮化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在三明沙縣夏茂鎮俞邦村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以食為天,沙縣小吃非常受歡迎。我這次來也是看一看沙縣小吃目前的現狀和前景怎么樣,沙縣小吃在現有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還要探索,還要完善,還要辦得更好。現在的城市化、鄉村振興都需要你們,這就叫做應運而生,相向而行,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繼續引領風騷!”這段話為三明的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為城鎮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南,鄉村要振興首先就是要有產業支撐,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四、推進三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路
在新形勢新挑戰下面對新問題,要做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三明市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充分開發三明的綠色資源建設美麗三明,持續打造三明的精神文明品牌增強城市吸引力,用三明蘇區紅色思想武裝頭腦著力提升三明干部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合理布局工業產業加快三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一個改革開放、包容創新的新型城市。
(一)利用豐富的綠色資源建設美麗三明
要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在于要有一個美麗的生活環境,三明雖然沒有平原廣闊的土地資源,但三明的綠色資源非常豐富,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合理利用特有的山水資源打造山水之城。借助林深水美天然優勢,順應健康消費新趨勢,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全面打造森林城市和村鎮,逐漸向城鄉一體綠色生態化方向邁進。
(二)利用豐富的文明資源建設宜居三明
堅持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強環境整治,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新三明;堅持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拓展文明創建的深度和外延,著力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不斷增強民生福祉;堅持與提升市民文明素養相結合,深化志愿服務與誠信建設,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豐富文藝精品創作,用好文明積分管理平臺,培育新三明新市民。
(三)用紅色思想武裝頭腦著力提升三明干部城市治理能力水平
要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于要提升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改變過去由“管理”轉化為“治理”,要還政于民,時刻以人民為中心,要由粗獷型的行政命令轉變為繡花針式的城市治理。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公仆意識,能夠深入基層了解民意,對目前三明碰到的急難問題要第一時間解決。深入挖掘三明紅色文化內涵,把紅色精神融入到市民血液中,用革命老區人民支援紅軍的那種熱情來建設新三明。
(四)合理布局工業產業加快三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三明雖然面臨著依賴國企較強,民營企業不發達,產業基礎不厚等問題,但三明地處八閩大地中心,向蒲鐵路和興泉鐵路跨境而過,招商區位優勢明顯。三明市區四面環山,可開發土地資源有限,但沙縣撤縣改區以來,三明市域城市框架拉大,生態新城區域日漸成熟,配套相應日趨完善,對下一步合理布局工業產業留有很大可開發空間,同時為三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結束語
三明市要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就是要解決新形勢新挑戰下所面臨的新問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用改革創新、包容開放的姿態大招商招好商,為城鎮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要補齊民生短板,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本文為福建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2021年度課題]
參考文獻:
[1] 黃茂興,張建威.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1)
[2] 李蘭冰,高雪蓮,黃玖立.“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重大問題展望[J].管理世界,2020(11)
[3] 侯祥鵬.中國城鎮化的現實圖景、演進邏輯與未來展望[J].學海,2020(05)
[4] 王少伯.如何深刻理解“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J].黨課參考,2020(Z2)
[5] 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高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J].中國經貿導刊,2020(18)
[6] 呂秀彬.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探析[J].新經濟,2021(04)
[7]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陳存根教授訪談錄[J].城市與環境研究,2021(01)
[8] 宋玥琢.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策略淺析[J].南方農業,2021(02)
[9] 李佳佳.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20(06)
[10] 許柏揚.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21(27)
(作者單位:中共三明市委黨校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室 福建三明 353000)
[作者簡介:黃元中,哲學碩士,中共三明市委黨校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室講師。]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