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婷
摘要:幼小銜接作為幼兒從學前教育進入小學階段的過渡,對于幼兒更好的進行小學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學前教育與小學階段相連,但是二者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相差甚遠,因此有必要在幼兒上小學之前進行幼小銜接,使幼兒身心達到小學階段教育的目的。本文首先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幼小銜接的對策,希望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更好的接受小學教育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幼小銜接;問題;改進
引言
幼小銜接作為對學齡前兒童重要的教育,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在國家發展進程中起著直觀重要的作用,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因此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對于加強幼兒的適應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注意與家長、小學進行積極配合,著重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并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幼小銜接教育策略,確保幼兒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有所獲得和進步,達到小學入學的要求,確保幼兒能夠快速的融入小學學習生活中。
一、幼小銜接的問題
(一)進行過早教育
目前,幼小銜接教育中過早教育現象突出,雖然幼小銜接教育是讓幼兒能夠快速適應小學教學,但是一些教師對幼小銜接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關系認識比較片面,在幼小銜接教育中開設古詩詞、加減法等小學教學內容,忽視了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導致幼兒在接受文化知識時產生抗拒甚至學習疲勞,增加幼兒的學業負擔,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失去幼小銜接教育的初衷。
(二)不注重幼兒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
一些教師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由于教育觀念薄弱,不重視幼兒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兒水平差異明顯。一些學前教育老師不太了解小學和學前教育的區別,學前教育不是正常的教育,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依靠老師的幫助,而小學老師不會過多關注幼兒的生活,這使得幼兒難以掌握獨立的生活技能。
(三)幼小銜接教育模式單一
幼小銜接教育的目的是加強學前教育和小學的聯系,目前,大部分銜接工作僅在學前教育進行。在小學初期,沒有對幼兒與小學的聯系進行深入研究。一些學前教育雖然加強了與小學的聯系,但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無法有效提升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完成建立幼兒與小學之間的聯系。
二、幼小銜接的改進策略
(一)根據幼兒身心發育特點,開展特色幼小銜接教育
幼小銜接教育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不斷調整教育計劃。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發展的差異,科學制定幼小銜接教育的工作方案,開展特色工作。從學前教育的中班開始,逐漸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以有效培養幼兒獨立疊衣、獨立吃飯的能力。幼兒們進入大班后,教師可以培養幼兒們對規則的理解和獨立做作業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變化,逐步改善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困難,從比較簡單的生活技能到逐漸繁重的自我管理。學前教育教師需要通過教學計劃,提高幼兒適應環境的能力,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心理準備。
(二)豐富教材內容,增加教學深度
目前大多數學前教育教材在表達上都與小學教材有所差別。另外,由于國內沒有統一的學前教育教材,不同學前教育的教材各不相同,也沒有完整的教育體系。一些學前教育的教育工作沒有按照教材內容逐步展開,導致幼兒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混亂,學習效果變差。大部分學前教育教材使用圖畫式的教育來講解知識,重點是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而大多數小學教材都包含大量具有抽象意義和邏輯性的文本,教材中的相關規則,側重于幼兒知識的學習和規范。因此,學前教育應與當地小學進行溝通協商,調整完善課本的相應內容,根據幼兒性格的差異,逐步增加課本的深度,減少相應的圖畫和游戲,確保幼兒能夠順利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1]。
(三)積極與家長溝通,在幼小銜接中開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為幼小銜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家庭教育中的家長更注重幼兒在學校的表現和對幼兒能力的關心和提高,尤其是對幼兒的引導和習慣的關注較少。家庭教養意識淡薄,家庭教養不良,幼兒的行為過于極端或漠不關心。一些家長甚至認為對幼兒進行幼小銜接的教育是不必要的,由于這些誤解,家庭難以在幼小銜接中發揮積極作用,家庭教養意識淡薄、對家庭教育關注不足也導致不恰當的教育行為,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不利于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需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在幼小銜接中開展家庭教育。家長需要注意對幼兒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好對自己行為的正確引導和示范。家庭教育中對幼兒的教育一定要細化,需要顧及家庭教育中一些細微的差別,對幼兒的幼小銜接教育進行科學、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家長要嚴格要求,積極監督,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鼓勵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開展合理的游戲教學,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合理的游戲化教學的使用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幼兒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他們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舌頭。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可以訓練他們五官的敏感度,將這種訓練融入到孩子喜歡的各種游戲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積極進行知識的學習,甚至可以發現和發明真理。即使他們在“玩”,但是玩耍的過程也是知識學習的自然過程,這些知識是幼兒基于自己的好奇心,從自己的觀察和探索中獲得的第一手經驗,是探索性學習,而不是接受性學習。在游戲中,幼兒用手和大腦觸摸不同的物體,進行各種感知活動,發現不同物質的特性、功能和關系。同時,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通過觀察、比較、分類和想象來理解事物的特性。在遇到新情況時,為了解決新問題,需要幼兒積極思考,使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和記憶力得到有效提高[2]。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新形勢下的幼小銜接教育,教師需要根據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積極采取根據幼兒身心發育特點,開展特色幼小銜接教育、豐富教材內容,增加教學深度、積極與家長溝通,在幼小銜接中開展家庭教育、開展合理的游戲教學,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等策略,從而更好的完成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實現提升幼兒綜素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宋文霞、王翠霞編著.《學前教育環節的組織策略》,[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潘莉.學前教育銜接環節的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