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格菲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進行了改進和轉變,以此豐富教學資源,活化教學過程,小學德育教學也不例外。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學路徑的開展進行了探究,首先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之后就問題加以分析并從網絡管理、教學方面、家校共育方面提出具體的策略,并對教學效果加以總結,以此促進小學德育教學的發展,完成義務教育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德育;有效教學;小學生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不夠,處于懵懂階段,匱乏的自制力和認知力導致小學生常常被社會的不良現象所蒙蔽,經常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德育教育勢在必行,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出生在互聯網時代,所以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比教師和家長更強。所以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社會現象,開展德育教育是當下需要解決的難題。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管理經驗對此展開了詳細的闡述,希望能夠給學校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管理參考,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學中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惡劣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到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這一數據證明作為互聯網強國,我國的互聯網行業及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正是因為迅速的發展,導致網絡環境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對于兒童而言,缺乏一定的保護。首先,兒童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長期上網造成視力水平下降。其次,網絡中一些三觀不正、消極的視頻播放給兒童的價值觀帶來了影響,讓很多兒童在生活中學會了攀比、歧視等等,不良的習慣和愛好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最后,網絡上的游戲讓學生荒廢了學習,不積極參加勞動,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了阻礙。
(二)師生缺乏溝通
互聯網的存在具有兩面性,第一,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便利;第二,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消遣和刺激,很多學生在課下沉迷網絡,在課上不注意聽講。久而久之,失去了與家長和教師溝通的興致,所以看似學生在做作業、聽課,實則一直在思考網絡中某個視頻的畫面,游戲打到第幾關。除此之外,學生沉迷網絡,不再與他人溝通,對閱讀不感興趣,所以自身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所匱乏,漸漸地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最終,學生以一些三觀不正的網紅作為自己的榜樣,德育水平堪憂。
(三)教學形式單一化
小學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常常以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為主,平時學校活動中的德育教育開展匱乏。單一的教學形式無法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并且體會不到德育教學的趣味性,因此學生的學習不積極,德育水平得不到提升,整個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得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無法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四)父母沒有做好帶頭作用
為提升德育教學的有效性,除了教師加以重視之外,家長也要進行配合教師共同參與德育教育活動,指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但是很多家長自身對互聯網比較癡迷,在家中與孩子很少溝通,都是各自拿著手機玩耍。而學生在家中會模仿家長玩手機、上網玩游戲,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內容得不到滲透,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實施德育教育,所以學生的德育水平得不到提升,這也是情理之中的。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學中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網絡環境監督不到位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自制力,在“互聯網+”環境中學習德育知識時常常被繁多的信息所困擾,以娛樂為主,甚至被一些短視頻中不正當的價值觀所影響。原因在于社會相關部門對青少年網絡環境的監管不到位,再者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上網環境缺乏監督和限制,如上網時間、上網的范圍等等,讓學生肆無忌憚地暢游在網絡的海洋中,不能準確地做好定位,找到有價值的學習資源,不僅浪費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還影響了學生的視力水平,給學生的價值觀和身心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危害。
(二)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低
由于教師對“互聯網+”的認識比較膚淺,專業知識匱乏所以在學生德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缺乏指導和教育。再者,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德育教育的形式單一化,導致學生對德育教育不感興趣,體會不到德育教育的新穎性,因此缺乏主觀能動性,在德育知識的學習中處于被動的狀態。所以,學校應加強對師資隊伍的整頓,開展教師的專業培訓,讓教師能夠對“互聯網+”有深入的認識,并熟悉其應用方式進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
(三)家校合作有待強化
“互聯網+”這一工具不僅適用于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所以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學校應與家長進行密切的配合,讓家長意識到“互聯網+”給學生德育教育帶來了的影響,并在家庭中指導學生如何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進而與學校達成共識,共同監督學生的上網環境,并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生的德育水平,以此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
三、“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學路徑實施
(一)管理方面
1.綠化網絡環境
小學生出生在互聯網時代,對網絡一點也不陌生。但是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缺乏判斷能力和識別能力,常常會被網絡上一些不良信息所干擾和影響,更有甚者在網絡中被騙,價值觀扭曲,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德育教育首先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對德育知識加以學習和理解,進而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豐富學習方式,為德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便利。所以,綠化網絡環境勢在必行,學校和社會相關部門應重視這一舉措,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
例如,學校給學生創設了德育學習的網絡,其中包括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實踐活動的開展項目、親子活動的形式等等,讓學生在網絡中豐富自身的道德品質,對學校活動的開展加以認識。而社會相關部門也對學生的上網領域和時間進行了嚴格的把控,比如一些游戲對于未成年而言都會限制時間,而一些網絡領域也會限制未成年人涉足。再者,學校在讓學生上網時會嚴格指定某一網址,開展針對性的教學,避免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
2.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
為了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豐富教學形式,學校每學期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專業培訓活動,活動的內容包括信息技術的應用、德育教育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德育教育開展的形式與評價等等,讓教師增強對德育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并能夠通過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為學生開展有效教學,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例如,為了加強教師的專業培養,學校將教師分批、定期參加“互聯網+”專題培訓活動,培訓中強調了教師如何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并懂得如何與學生進行談心和交流,讓教師能夠正確認識互聯網,利用這一工具對學生的德育進行指導,比如短視頻的錄制、微信群的建立、教學平臺的應用等等,讓教師體會到建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的重要性,并意識到這一教學工具給教學帶來的便利,以此更加積極地探究這一教學工具,讓學生的潛力得以挖掘,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方面
1.錄制短視頻豐富德育教育形式
短視頻是一種長為幾秒到幾分鐘,以聲音、圖片、動畫等方式對人們的視覺、聽覺等加以刺激的媒介。相比于圖片、文字而言,短視頻更加有立體感、畫面感,所以是當下最受歡迎的網絡媒介之一,也是“互聯網+”發展的新產物。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興趣,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可以結合社會潮流豐富教育形式,以錄制短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德育意識,參與德育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德育素養。
例如,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間操,并將我國的中華文化加以傳承,教師可以在每次課間操中陪同學生一起做操,課間操的內容主要以中華武術、太極拳為主。為了將課間操進行宣傳,鼓勵學生不斷地改善自己,提高自我水平,于是在做課間操時筆者就會在不同的角落放置錄像機或者手機進行拍攝。之后,教師將錄制的素材剪輯成短視頻上傳在各個平臺,讓學生根據拍攝的視頻糾正自己的動作,同時體會中華武術和太極拳的精髓,進而在網絡傳播中樹立中華傳統文化意識,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除此之外,在開展獻愛心活動時,教師也將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了錄制,如給養老院老人整理被褥、幫助他們打掃衛生、為老人表演節目等等。之后,筆者將這些視頻發到家長群、學校的網站、自媒體賬號中,宣傳尊老這一美德,幫助學生樹立成就感,并且能夠以身作為,為他人樹立榜樣。
2.以互聯網為媒介傳遞德育教育內容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個行業將其作為一種宣傳的工具把自己的內容進行推廣。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一工具將德育教育內容進行宣傳,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德育教育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還可以活躍德育教學氛圍,讓學生對德育教育更加重視。
例如,為了傳遞德育教育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微博中關于“中國十大感動人物”的相關事跡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學習他人身上的奉獻、拼搏、愛國等精神,鼓勵學生以這些人物為榜樣,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再者,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勵志的德育短視頻或者圖片展示給學生,以此傳遞德育教育內容,具體包括“消防隊員冒死撲滅四川森林火海”、“全國人民為河南地區賑災”、“大學生去西部地區支教”等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通過媒體的的傳遞體會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從事跡中感知每個人物身上的美德,以此更加努力地改正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師的鼓勵和英雄事跡的感染下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3.開展線上教學模式鞏固德育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多教學資源,還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讓線上教學變為可能。為了鞏固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除了在課下進行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線上教學,讓學生在家中就可以認識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線上課程中學會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我覺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班主任在特殊時期可以開展線上教學模式實施教學,以線上教學的形式組織各個學生參與德育教育的班會。在班會開展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們發送了班會主題卡,第一周的主題班會為“我為社區做貢獻”,第二周的主題班會為“我是一名三好學生”,第三周的主題班會為“我是中國人,我驕傲”……讓學生對班會內容加以熟悉。班會的時長為半個小時,在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們留有二十分鐘的發言機會,由于線上教學的場面可控性較低,所以會點名讓學生進行發言,而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學生的麥克風處于關閉狀態。雖然特殊時期學生無法在校園內聽課,但是在線上授課的方式依然得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們也聽得津津有味,將自己在生活中關于德育教育的行為一一進行了闡述,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4、在實踐中加強德育教育
很多教師在開展小學德育教育的時候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他們忽視了小學生的自我發展,一味的將小學生作為孩子來看待,在進行德育教育時,過分的強調理論,認為教師只起到只要對學生的行為糾正,至于學生是否進行改正,改正效果是否明顯就不重要了。在這種德育教育誤區下,就會導致教師過分注重講道部分,而忽視具體改進的結果。事實上,這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雖然小學階段的孩子各方面還處在一個發展階段,但是只要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耐心和關愛,學生是可以意識到并且發揮主觀能動性慢慢進行糾正的。
比如說有些學生性格比較孤僻,喜歡獨處,對于教師設置的需要集體參加的活動,也不是很感興趣,參與度不高。這個時候,教師可以使用創新的德育教學方式,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教師可以通過任命這些學生為班委或者小組長,鼓勵他們參與班級事務的管理,去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學生通過班級管理,在實踐中可以加強這些學生的集體意識,同時,責任感和榮譽感也可以從中被很好的激發出來。
5.設立德育教育交流群體現重要性
“互聯網+”的到來讓每個人都可以得知全世界的變化,增進了人類的交流。在我國,人們之間的及時溝通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各個通訊APP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微信、QQ等等。為了讓學生們在德育學習中也能進行及時地溝通,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立德育教育交流群。需要注意的是交流群只是在每周六日會發布信息,學生在周一至周五會被禁言,原因在于周一至周五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再者,時間的限制讓學生不會沉迷于手機,脫離手機的束縛,并在規定的時間內交流感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為了讓學生對德育教育認識更加深刻,并將自己不懂之處進行總結和探討,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建立了微信交流群。交流的時間定在每周日下午的五點至八點,其他時間所有的學生全部禁言。而在這三個小時中,學生們可以采用語音的方式將自己在周六、日中關于德育教育的所見所聞進行探究,其中一位學生就發起了這樣的疑問:我昨天和媽媽去公園,在路上看到一位離我們很遠的老奶奶在路上摔倒了,而她身邊有很多人,但是沒有一個人去扶。于是我就拉著媽媽的手快速走過去,準備要扶,這時一位叔叔將老人扶起,旁邊的人都在錄視頻,說是可以給叔叔作證,怕是“碰瓷”的。這位學生有個疑惑,為什么大家都這么冷漠不去扶老人,非要錄視頻來證明自己?之后各個學生在群中就這一德育問題進行了交流,最后教師對此現象進行表態和總結,并告訴大家,不要做冷漠的人,正義在人心。互相幫助,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總之,交流群的建立幫助學生解決了課下的疑惑,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家校合作方面
1.拓寬家校合作途徑
為了讓家長與學校進行配合,監督好學生的上網環境,并指導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學校應拓寬與家長合作的途徑,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育人觀念和具體實施方法,并達成共識,肩負起培養學生德育技能的責任,從而加以指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所以,拓寬家校合作途徑是有效策略之一,也是共育的根本。
例如,為了讓家長能夠了解學生,并且得知學校在德育教育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學校每學期會開展家長會,邀請家長對當下的教育目標和理念加以熟悉,同時了解學生在學校學習中的表現,并讓優秀學生的家長分享育人經驗,一來增加了家長的教育信心,二來可以讓更多的家長互相交流,從而能夠做到“對癥下藥”,在共同努力下達到育人的目標。除此之外,學校給家長建立微信群,并將德育活動的開展方式以及學生的表現發送給家長,讓家長能夠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并從自身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對其中的不足進行改進。最后,學校還可以組織家長參加德育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互聯網的環境中去閱讀書籍、參觀數字化科技的先進性等等,共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中華文化的精髓等等,從而在豐富的家校合作活動中提高家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度。
2.開展家庭教育課程
很多家長由于平時工作繁忙,所以在開辦家長會時缺席。再者,一些家長意識不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對于“互聯網+”的認識更是欠缺,因此無法對孩子的成長進行指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可以給家長開展家庭教育課程,讓家長能夠在下班后在家中進行學習,了解德育教育的內容、形式以及“互聯網+”給德育教育帶來的好處和危害,全面地認識“互聯網+”,并對德育教育形式加以完善,從而與學校達成共識,在家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和指導。
例如,本校為了開展家校合作,讓家長認識到“互聯網+”給德育教育帶來的影響,于是專門請專家給家長錄制了家庭教育課程,課程內容中包括中華傳統文化的講解:尊老愛幼、孝道等等,同時還將社會主義價值觀24字進行講解:文明、和諧、誠信、友善、文明等等,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應側重哪方面,進而在自我學習中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除此之外,還講述了一些網絡上的陷阱和不良的信息,要求家長對學生的上網時間和領域進行監督和限制,確保在綠色網絡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四、“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學開展的效果
(一)德育教育開展形式得以豐富
“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小學德育教學活動,讓德育教學的形式得到了豐富,原來的德育教育是在課堂中以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主,而隨著“互聯網+”的到來,不再以教材為依據,而是更加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視頻進行錄制,在網絡教學平臺中進行學習,在網絡宣傳中提升學生的德育意識和道德素養,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學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升
自“互聯網+”到來之后,學生們對德育教育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意識到德育教育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并且開始積極地探究教學內容,以各種形式去學習德育知識,從而將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得以踐行。例如,在短視頻中看到學生扶老人過馬路、遵守交通規則、幫父母捶背、洗腳等等,學生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模仿這些行為,并加以實施,規范自身的行為,強化自身的道德水平。
3.完成了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指引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基石。德育教育落實了立德樹人這一教學任務,讓教師明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并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手法和策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提升自己。然而立德樹人的方式有很多,教師要跟隨時代的潮流,學會運用“互聯網+”這一工具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德育教育的便利,并積極地探究教學內容,同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以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總之,“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德育教育是當下的趨勢,更是一種新穎的教學形式,教師應對這一教學模式加以重視,進而將其教學價值充分發揮到最大化,以此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學任務。
五、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德育教育路徑有很多,只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生活實際情況進行探究和摸索,那么都可以為學生探究出一條可行性、高效的教學路徑。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育路徑的開展應充分體現生活性和主體性,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德育教育無處不在,又能在學習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和探究教學活動,在案例和實踐中樹立德育意識,提升德育素養,為今后的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車海梅. “互聯網+”技術在小學德育中的實踐運用[J]. 新課程(上),2019(02):109.
[2]季薇婷.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小學德育工作的新思考[J]. 小學時代,2019(21):75-76.
[3]陳雯婷. “互聯網+”時代小學德育工作創新策略[J]. 名師在線,2019(28):82-83.
[4]金月.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小學班級網絡德育探索[J]. 課外語文,2021(06):93-94.
[5]劉巖,于玉翔.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4):17-18+25.
[6]盧杰. “互聯網+”時代小學體育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討[J]. 青少年體育,2018(07):54-55.
[7]李明敏. “互聯網+”時代小學體育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究[J]. 才智,2019(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