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波
摘要:想要完成教學任務,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只有先培養興趣才能進行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有很大提升,正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對于學生學習的作用。望此次論述可被高中地理教師作為參考,以此來提升教學水平。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學角度,分析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引言:
教師通過這些創意教學,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人魅力,帶著激情和活力,用最大的熱情去教每一節地理課,學生也會深受其感染,用最飽滿的情緒去迎接每一節課。教師和學生的全情投入、互幫互助、教學相長,能營造其樂融融的課堂環境,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
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決定學生是否能高效率地學習地理學科知識的一個重要前提,學生是否能理解并運用地理學科知識的關鍵就在于學生在地理課堂當中的發揮。通常來說,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就能很好地完成學科知識學習,所以地理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活躍課堂并讓學生參與課程的學習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也與課堂教學模式的豐富性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就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一些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比較單一化,地理課堂的教學氛圍也顯得“死氣沉沉”,這給地理學科教學帶來了不利影響。很多地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僅僅是把課本當中的地理學科知識講授給學生聽,重復性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很難提升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課堂上沒有參與和互動的過程直接讓學生產生了排斥心理。
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1.情境設計導入,加深理解
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離不開教學環境,當學生處在歡樂、和諧、民主、輕松的課堂中,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狀態也會更佳。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增加情境設計,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其真聽真看真感受,這既是創意教學的表現,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設計情境的導入需要按照教學目標,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及時調整,有的放矢;還要探究學生的心理,設計的內容要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這樣才能觸動學生,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情境中,提高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高一地理“地貌”這課時,講解喀斯特地貌時,教師可多展示圖片,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還有我國西北的風沙地貌,“風蝕蘑菇”這一特色地貌圖定會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這張圖片討論風沙地貌形成的原因,還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展示栩栩如生的特色地貌,讓學生從視覺上見證當地的自然風光。
2.巧妙進行課堂提問,設置趣味性提問環節
構建由教師引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就需要進行課堂提問,而且要貫穿教學始終。巧妙的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其參與意識,鍛煉其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才算是巧妙的提問呢?首先提問的內容必須和教學任務相關,同時涵蓋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次是提問要分層次進行,由淺入深,先易后難,一步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自信心的增長可增強他們的積極參與意識,如此良性循環,才能實現課堂提問想要達到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高一“人口”這課時,要了解地球人口的增長以及隨著人口遷移而產生的人口空間變化。我國至今主要有兩次規模較大的人口遷移:一次是數百萬人才向西的援疆行動;一次是改革開放以后,大規模人口流向南方的深圳等地區。這兩次大遷移都為當地的經濟注入大量新鮮血液,促進了當地的快速發展。學習這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導入課堂提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詢問學生的祖籍和有無家族遷移的歷史;自己或者父母有沒有遷移的計劃,如果有,目標城市或目標國家是哪里。談一談遷移的原因等。教師也可以結合當下最熱門的農民工話題,聊聊農民工為城市所做的貢獻,多角度挖掘話題。這些和學生息息相關的問題,能幫助學生快速轉動大腦,賦予其思考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其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
3.與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缺乏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概念理解的情境,不能有效地吸收并理解這些知識和概念,也不能很好地應用于生活和社會的真實環境,成為學生學習興趣降低、阻礙學習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將生活實際和地理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讓學生貼近生活,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并理解地理常識,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素質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在學習“交通運輸與布局”時,便可以從身邊常見的交通方式入手來進一步展開探究,從交通工具、交通路線以及交通速度等多方面,記錄生活中常見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等這些交通運輸方式存在的優缺點,以及怎樣合理地進行區位選擇。單靠教材上的文字描述,很難建立起清晰的對于概念的聯系與理解,但結合生活實際,面對過于專業化的知識也可以迎刃而解,做到充分理解與應用。當然,生活中的地理也不止于此,由晝夜的交替和四季的變化來引出地球自轉與公轉的規律,由此來展開課題,能更好地理解并學習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所在;而通過互聯網,讓學生了解最新的重要事件,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適用性也很是廣泛,與生活息息相關,要充分讓學生貼近生活,學習周圍的事物現象、地方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內政外交熱點。也要走出課堂,進入生活,進入自然,觀察、發現、體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善于發現,主動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新合作的能力。
結論:
總而言之,教師可進行情境設計導入,加深學生對地貌、風俗、宗教等的理解,然后巧妙地進行課堂提問,設置趣味提問環節。學生給出正確答案時,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學生的答案不正確時,教師也要適當給予鼓勵,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王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18):34-36.
[2]孫寶琴.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體會[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47+51.
[3]肖靜.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