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紅
摘要:江南氣候多雨,且霧霾天氣多,幼兒的戶外運動常難以正常開展。我園充分挖掘幼兒園室內場地及空間,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及幼兒游戲發展需求,開啟室內混齡游戲模式。作為室內混齡游戲區之一的樓道游戲區,自開設以來,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本文從室內樓道游戲的場地規劃、內容設置、材料投放、評價策略四個方面進行實踐研究,不斷調整、優化樓道游戲,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到樓道游戲中,提升幼兒運動能力。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幼兒園;樓道游戲
運動是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動, 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幼兒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時,戶外體育活動不得少于一小時。但是由于江南氣候多雨,且霧霾天氣增多,幼兒戶外運動常常難以正常開展。為了保證幼兒在特殊天氣里也能有足夠的運動時間與空間, 在課程游戲化精神指引下,結合我園室內空間寬敞、樓道眾多的優勢,充分挖掘幼兒園室內場地及空間,開啟室內混齡游戲運動模式,讓幼兒在自由、自主、創新、愉悅的混齡游戲中,提升運動能力及身體素質的良好發展。
一、課程游戲化下基于幼兒游戲安全需求,開展樓道游戲場地規劃的探究
我園室內空間寬敞,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指導下,有效利用三個樓層的活動室、多功能室、大廳等場地預設了側重走、跑、跳、鉆、平衡、投擲、負重、攀爬等能力發展的二十四個不同內容的游戲區。混齡游戲模式給予了幼兒自主選擇權利,在剛開始階段,幼兒為了能快速選擇到自己心儀的游戲區,有很多孩子在選區途中跑的很快,容易發生碰撞,存在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出于安全需求考慮,在幼兒經過的樓道里投放了圈、墊子、跨欄、小桶等材料,讓孩子路過的時候自由擺放,這樣孩子們路過的時候可以跳過圈、爬過墊子、繞過小桶,這些小障礙不僅能在幼兒奔跑的過程中起到減速的作用,還能讓幼兒邊走邊游戲,起到了一定的緩沖效果。
樓道中的走廊、樓梯作為連接室內空間的“主干道”,是室內游戲開放時幼兒選區經過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如何讓其在發揮重要的通道功能的同時,能更好地發揮樓道特有的空間優勢,也能作為一個可以供幼兒運動的游戲場所?通過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給樓梯編號,與孩子開展“我習慣走的樓梯”談話,從而了解孩子們室內游戲時上下樓走哪個樓梯習慣,傾聽孩子的想法,確定1號、3號、4號、5號、6號樓梯作為幼兒上下樓選區的通道,在建筑中間的2號、7號、8號樓梯作為樓梯游戲區。
我園的走廊深長且各不相同,一樓“回字型”、二樓“工字型”、三樓 “U字形”,結合實際需求,在孩子們的討論、投票中決定啟用一樓的南半走廊、二樓和三樓走廊作為室內混齡游戲時的走廊游戲區。這樣樓道場地的規劃,孩子們一起設計游戲區與通道區的不同標識,既充分保證了游戲時樓道的通道分流功能,也發揮了樓道中走廊深長、樓梯傾斜等特有的游戲場地功能。
二、課程游戲化下基于幼兒游戲內容需求,開展樓道游戲項目設置的探究
(一)收集幼兒想法是前提
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樓道游戲內容的設置首先要了解幼兒所想。隨著幼兒游戲需求的提升,原本出于安全角度思考變為立足幼兒游戲需求,從促進幼兒體能發展角度出發,我們開展了“走廊還能怎樣玩”、“有趣的樓梯游戲”園本教研。教師和孩子們聊走廊、樓梯游戲的玩法,讓幼兒把希望在走廊、樓梯上開設的游戲畫下來,收集幼兒的設計圖。
(二)解讀《指南》目標是依據
樓道游戲內容的合理設置,除了要傾聽幼兒想法外,還需要《指南》的專業引領。根據《指南》健康領域幼兒動作能力發展目標及各年齡段幼兒體能發展情況,設置與幼兒期望開展相匹配的樓道游戲。在樓梯游戲內容預設中,我們根據《指南》目標中能雙腳靈活交替上下樓梯;能以手腳并用的方式爬攀登架、網等;能在斜坡、蕩橋和有一定間隔的物體上較平穩地行走;能以匍匐、膝蓋懸空等多種方式鉆爬等,我們將樓梯游戲中可能發展幼兒相對應的體能游戲內容設置為爬樓、滾球、障礙、踩點、負重、拉爬、滑梯等不同樓梯游戲內容。走廊游戲內容的預設,根據《指南》中能單腳連續向前跳;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能躲避他人滾過來的球或扔過來的沙包;能以匍匐、膝蓋懸空等多種方式鉆爬等目標,預設了投擲、對抗、跳圈、穿越等不同游戲。
有了《指南》的引領,再結合幼兒的游戲需求,在一樓南走廊結合墻面空間開設了攀爬游戲,在長200多米的“工字型”二樓走廊上,創設了送快遞的情景游戲。在三樓“U”型走廊中,將孩子們設計的輪胎游戲、投擲游戲、對抗游戲、穿越游戲、墊子游戲、跳躍游戲分段式設置在走廊中,讓幼兒在不同樓層自選游戲時,在經過走廊的時候“順便”玩玩走廊游戲,這樣既發揮了走廊通道作用,又充分發揮了走廊的游戲功能。
三、課程游戲化下基于幼兒游戲更新需求,開展樓道游戲材料投放的探究
(一)觀察幼兒游戲需求,及時調整游戲材料
和幼兒商量定下的樓梯、走廊游戲內容后,師幼一起收集游戲材料,根據游戲需求投放相應的材料。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觀察,老師們看到了每個游戲點上的留言板幼兒畫下來的“我還想這樣玩”及“我想要的材料”,老師們利用游戲講評、日常談話,向幼兒了解各個游戲區情況,記錄幼兒游戲反饋信息。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兒非常喜歡樓梯、走廊游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幼兒說樓梯、走廊游戲材料太少,送快遞太簡單了;有的幼兒覺得拉著繩子往上爬沒有挑戰性;有的幼兒說樓梯上的墊子要兩塊,一塊爬上去,一塊滑下來……根據幼兒游戲發展需求,師幼及時調整材料,增加樓道游戲的趣味性及挑戰性。
(二)關注幼兒創新想法,了解游戲生長需求
有了前期游戲經驗,幼兒對樓道玩法有了更多創意,對材料的需求也更高。根據幼兒游戲更新需求,對樓梯游戲材料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木板、瑜伽球、籃子、塑料墊等材料,幼兒在木板做的滑梯上玩各種滾動游戲。根據孩子們喜歡在樓梯坡度上玩滾球,我們在樓梯扶手上做了彎曲的pvc透明管道,幼兒收集了乒乓球、紙球、圓形積木等,在透明管道里玩滾球游戲。孩子們從三樓管道口放入小球,看小球在透明管道里往下滾動,和小球比下樓速度,孩子們樂此不疲地享受著樓梯游戲的快樂,雙腳交替上下樓梯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樓走廊送快遞游戲,也是在幼兒不斷生長的游戲需求下,創設不同材料的路段,讓幼兒在送快遞的過程中,在選擇不同運送工具或徒步的過程中,可以走平坦小路、過小木橋、光腳走指壓板小路、匍匐鉆地道、走紙箱迷宮,也可邊走邊向上跳,觸摸走廊上懸掛的不同布偶、樂器、羽毛等。還在走廊里根據幼兒認識時鐘的不同能力,裝上電子鐘與機械鐘,讓幼兒在游戲時有意無意看看送快遞走不同路段所需不同時間,比較用時的長短。
(三)繼續傾聽幼兒想法,不斷調整游戲材料
新材料投放過程中,老師們繼續觀察,傾聽幼兒,收集想法。我們發現幼兒的游戲已經不局限于簡單的走廊送快遞、樓梯攀爬、滾球等游戲了,走廊及樓梯游戲的趣味性、挑戰性的提升勢在必行。根據幼兒需求,在樓梯上設置不同障礙物,在走廊里創設健身館等游戲區,收集生活中的低結構材料,如紙筒、pvc管、木板、軟管等,在樓梯、走廊里設置團隊的對抗游戲、穿越火線等挑戰游戲,鼓勵幼兒巧妙利用低結構材料在樓梯、走廊里玩出更多有趣、有創意的游戲。
四、課程游戲化下基于幼兒游戲能力需求,開展樓道游戲評價策略的探究
(一)游戲投票評價,追隨幼兒興趣
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最有對自己游戲進行評價的權利。貼紙的投票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室內游戲各區的“冷”“熱”。在幼兒投票中,樓道游戲始終在24個游戲區里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幼兒說:“走廊游戲、樓梯游戲每天可以玩不一樣的新游戲,地方大,好玩”。以投票的形式,讓老師追隨幼兒的興趣點,及時了解,不斷調整。
(二)佩戴游戲標志,追蹤分齡評價
在中大班混齡游戲中,每個游戲點老師是固定的,但進入游戲區的幼兒是混齡的。為了讓護導的老師能直觀分辨中、大班幼兒,進行有效觀察評價。園部統一購買護腕巾,中班孩子戴橙色,大班帶藍色,這個護腕即可作為擦汗巾用途,又可作為老師對中、大班幼兒進行游戲觀察的標志。樓道游戲的混齡評價同樣如此,便于游戲點的老師在混齡游戲中,觀察中大班孩子的差異及游戲中的不同情況。
(三)數碼運動手環,數據客觀評價
幼兒在樓梯游戲、走廊游戲運動中的運動量、心率、消耗的卡路里到底多少?運動手環的佩戴可輕松解決幼兒運動時數據的采集。我們讓選擇樓道游戲的幼兒,在進入游戲區前,佩戴運動手環。在結束游戲時,將手環取下,掛到相應位置,教師則可將手環中的數據導出,教師對照相應的參考數據,可輕松分析在游戲中孩子的運動量是否適宜,更好地調節樓道游戲的運動量。
(四)制定評價量表,評價有據可依
室內運動游戲同樣需要一套有針對性的幼兒運動觀察評價量表,我們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健康領域發展目標作為評價量表參考的“寶典”。樓道游戲中,根據三個年齡段大致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表格式羅列出來,讓教師在觀察中進行對應評價。
在課程游戲化理念指引下,我園室內樓道游戲源于幼兒安全所需、游戲內容源于幼兒意愿所需、游戲材料源于幼兒創新所需、游戲評價源于幼兒能力發展所需,在開發樓道游戲中,教師通過“傾聽→觀察→研討→調整→優化”,立足幼兒游戲發展需求,不斷更新完善,讓幼兒體驗樓道游戲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