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蘭
摘要:英語是一門非常有用且有效的學科,學會英語閱讀則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學會英語閱讀是對英文詞匯的掌握、是對于文章有架構性的了解、是英文理解的提升。作為英語老師,我們要結合各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通過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來鍛煉英語水平。接下來我會提出相應的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小學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性教學;英語學習
小學英語閱讀不僅僅可以學習到基本的知識,還可以掌握一定的詞匯量,為將來的學習以及日常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一個英語老師,我在英語課堂上,首先,我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掌握到閱讀的方法,從而更加熱愛英語閱讀;其次,我會進行規范性閱讀教學;最后,我會進行拓展英語的閱讀活動。通過不斷的觀察學生,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進行更好的課堂教學,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學習英語這門課程前,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從而對閱讀也能夠有熱愛。只有當學生對閱讀感興趣了,才會耐心的做閱讀并且主動的進行閱讀。首先,我會根據學生的喜愛度,選擇相適應的閱讀來讓學生進行閱讀;其次,我會結合游戲化的模式來活躍課堂,讓學生覺得做英語閱讀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最后,讓學生明白做閱讀的重要性以及所能給她們現在和以后所帶來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Last weekend”,時,我會問學生自己上周都做些什么?有什么非常有意義可以分享的活動?先讓學生進行暢享,讓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后,再引出今天的上課內容,讓學生能夠有話可說;其次,我還會結合各種游戲的模式讓學生進行英語學習以及小組的模式讓學生更好的進行課堂開展,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我會給學生看一些基礎國外口頭交流的對話視頻,讓學生明白會英語閱讀多么重要,學會閱讀能夠辨析對方的想法以及能聽得懂對方說什么或者說也能提升自己的口語能力。
二、規范化閱讀教學
規范化的閱讀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節。我會對材料進行分析,先列出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的內容以及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此外,還要遵循循循善誘的法則,要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學會閱讀。在做閱讀前,我會讓學生先積累詞匯,有了很多的詞匯量以及一些基本的語法能力我才會讓他們去做閱讀。也會通過上課文章閱讀,再布置一些課后的閱讀。
比如在學習”Way s too go to school”時,我會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是如何來上學的,然后讓學生自己閱讀,把不懂的詞匯整理出來,再來進行交流,其次,我會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能夠對文章有個大概了解。此外,我會設立小組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團體合作,分享她們生活中一般都是如何出行的?最后,讓學生再學完這篇文章以后,寫一篇關于如何出游的一次計劃,這種方式能夠很好的對閱讀進行掌握以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等等。
三、拓展英語閱讀活動
小學英語課程更應該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配合性,讓學生能夠高效的參與到英語課堂中。小學生是非常好動活潑的,因而要給學生時間以及空間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班級中就能掌握基本的閱讀能力。其實閱讀是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學生的能力的過程,在課堂中的閱讀希望學生可以把每點、每句話都能夠摸清楚,以便在考試中能夠得心應手也能夠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因而我會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予學生積極提問的時間,也能夠通過學生的一些表達得知他們心里的想法,可以隨時更改自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喜歡英語課堂,更喜歡英語閱讀,從而能夠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學生對于英文其實還不是非常的了解,也經常性使用中國式英語,因而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學生明白中式英文和英式英文的區別,先理解這種差異性,明白西方國家的表達方式,才能夠更好進行閱讀理解。其實什么東西都是從小培養、從小教起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那么如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英文的表達方式呢?首先,定期舉辦英文演講比賽,讓學生進行一個選題,只要有積極意義的都可以,在一次次的演講中能夠明白英式英文的表達,并習慣這種方式,能夠更好的進行閱讀理解。在演講比賽結束后,我會讓學生在班級分享,分享自己選擇文章的理由,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通過這種溝通交流方式能夠讓我們明白學生的心理、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間也可以進行互相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綜上所述,擁有好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提升英語學習的關鍵,也是最基本的能力。我通過以上的各種方式來建立高效的英語課堂,從而促進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作為英語老師,我也會觀察每個學生的動態,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很好的學會閱讀,并且完成課后閱讀。此外,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能夠長期對英語閱讀保持樂趣,并且作為一個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郗良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I].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
[2]蔡雅萍.思維品質維度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例談[]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