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蘇
聚焦立德樹人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和性格培育制定“統一”的標準,也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了新的教學方向和途徑,能夠促進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升級與改造。因此,小學教師要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課程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促使學生在知識的吸收與實踐中,逐漸成長為一個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同時,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并采取更多樣化、豐富化的教學模式、措施,對課堂教學形式進行有效的“升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標準和方向,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良好德育意識、觀念、行為等多方面的“發育”。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推動學生優秀品質與良好意識觀念形成的重要課程,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德育,能夠更有效、更真實地提高學生對國家發展歷程與社會發展進程的認知與了解,啟發學生在國家歷史的學習中,領悟到德育的精髓,促使學生能夠“接觸”、感知先輩對國家所付出的心血,明白新時代新青年所肩負的重任,促進學生對自我進行完善、提升,推動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品質。同時,也能夠通過德育,提高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站位,促進學生愛國情懷與愛國主義的良好形成,促使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革命信念與革命理想,促進學生偉大強國夢的形成與發展,推動學生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不斷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的良好形成。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注重學生在學業成績上的進步與發展,更注重學生在道德、行為與意識觀念上的良好形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能夠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和性格培育制定“統一”的標準,也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了新的教學方向和途徑,能夠促進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創新和改進,而德育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一個重點教育“方向”,不僅能夠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啟發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能夠促使學生深入學習科學、法治、文化等業務知識,激發學生在德育中領悟到我國優秀的品質和精神,提高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起自我底線,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社會良好公民,也能夠促使學生在德育中加深對我國歷史的認知與了解,培養學生向先輩學習的優秀行為,促進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對自我進行提升與完善,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啟發學生良好品質的“發育”和成長。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有許多紅色“元素”,教師以課程教材為基礎,向學生拓展更多的德育知識,能夠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國的發展歷史與傳統文化,也能夠促使學生在課程中感知到先輩為國家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讓學生在了解先輩舍棄小我、成全大我、忠貞報國、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國家的未來的過程中,明白自己身上所擔負的責任與重擔,促使學生不斷對自我進行反思和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多方面能力的共同發展與進步,也能夠激發學生對國家的保護欲望,推動學生學習先輩、傳承先輩精神,明白自己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可見,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德育進行提取和拓展,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對先輩的崇拜感,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先輩精神、向先輩靠攏,也能夠在國家歷史的學習和拓展中,逐漸加深學生對國家的情感,促進學生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心,也促使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良好形成與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促進學生良好意識觀念形成、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必修課,更是向學生傳輸國家發展政策、制度等各項方針政策的重要“工具”,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德育,不僅能夠向學生普及我國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艱難險阻,加強學生對國家、先輩的認識與了解,促進學生愛國情懷與文化底蘊的有效提高,也能夠讓學生在感知國家發展的歷程中,逐漸提高對國家的保護欲望,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我,積極、主動地對自我能力進行激發和完善,以增強自我能力,增加自身技能發展,樹立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的決心和拼搏的意志。同時,在課程中進行德育,也能夠啟發學生在課程中自覺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推動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逐漸樹立起偉大的理想。由此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對學生的學習生涯與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發展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識中的紅色“元素”和德育“精華”,以更多樣、豐富的教學措施,加強學生對紅色歷史文化的認知,促進學生在國家歷史、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先輩的紅色品質,領悟到珍貴的文化精神,激發學生的拼搏意識,幫助學生在課程中樹立起堅定的革命理想與偉大夢想。
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生涯、人生發展中的重要時期,德育教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德育,能夠促進學生傳承德育,這是提升學生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引領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必然要求。相關調查和研究指出,小學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德育教學方式仍被沿用至今,小學的教師在長期的“僵尸化”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德育教學方式“慣有的流程”,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已被“固定化”,導致德育方式較為單一,加之德育理論內容較多,不比專業技術科目,需要學生大腦“山路十八彎”。也正是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過程中的單一性,導致學生對德育的內容和知識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夠,理論知識的枯燥更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感到“反感”和“排斥”。因此,教師進行德育教學方式的“僵尸化”、單一性是導致學生對德育感觸不深、認識不足的直接原因,也是影響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良好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社會和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的缺失致使學校和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培養。在人才供不應求的發展壓力下,思想道德和政治素養的相關教學對學生來說更像是一堂必須完成的任務和“工作流程”,加劇了學生的學業壓力。同樣的,教師在進行德育的教學過程中只會將德育相關的知識“一股腦”地“傳送”給學生,思維以及內容的局限性,使教師時常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反思、改進和創新德育教學課程,導致學生無法對德育產生共鳴,對國家發展的相關事跡、社會進步的歷程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對學生德育教學方式和內容的局限性、教師思維的局限、沒有及時對自我進行“開發”與革新,是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的間接原因,這也影響了學生良好思維習慣與學習行為的“發育”與發展,對學生的性格品質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人才的培養是當下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要任務,更是強國之夢的決定性因素,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作為新課程標準改革下的重要科目,教師要在其中挖掘、發掘、觀察、剖析,提取更多的紅色元素,并以此作為基礎,向學生拓展更多有關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才培育的知識類型與進程,讓學生能夠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真切感受到我國發展歷史的艱辛與偉大,強化學生對國家的愛戴與尊重,樹立學生偉大的革命理想,積極推動學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但在當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局限于教材內容,沒有在教材中對德育進行拓展,沒有更加深入地引導學生對國家歷史、傳統文化、優秀品質等方面進行挖掘與分析,沒有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思考,學生只是單純地對知識進行聽、看,沒有對知識進行認知、理解和分析,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德育“草草而過”,無法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偉大的強國之夢,更無法促動學生的拼搏精神。由此可見,教師沒有在教材中進行德育的拓展,便無法以更多生動、靈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精神的傳授,無法強化學生的愛國之心,更無法培養學生為國家奮斗終身的拼搏精神。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對學生的人生發展和道德意識、性格觀念等多方面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更是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是關系到社會人才平均素質水平的重要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刻領悟到課程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鉆研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漏洞與不足之處。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開展過多的德育知識實踐活動,致使學生對課程知識沒有過多的參與興趣,也沒能很好地發揮課堂的作用。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感知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教師沒能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結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程知識的吸收過程中,是教學體系中最大的“漏洞”。因此,教師勢必要反思自身的教學態度與模式,以實踐為基礎,理論知識為“輔助”,加深、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吸收德育知識的主動性,啟發學生在課程中吸收知識、運用知識,完善自身不良道德行為,促進學生良好素質、品性的形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高舉、更要舉好德育的“旗幟”,對“如何開展德育”“如何改進和創新德育”進行適時的思考、分析和談論,為做好德育的傳播打下堅固的“地基”。因此,在科技水平、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組織學生對德育進行思考與分析,向學生開展德育,創設有效的紅色情境,加強學生對祖國發展歷史的認知與了解,也可以適時地開展德育小劇場,讓學生將紅色故事進行演繹,提高紅色故事的真實度,能夠促使學生在角色代入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先輩所“遺留”下來的革命精神與理想,傳承革命先輩的良好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要遵循“學生是課堂的主導群體”的教育觀念,更要遵循“立德樹人”的教育模式,將課堂“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擁有更多的表達機會,實現課堂的雙向交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要基于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在進行《我們是公民》《我們的國家機構》《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的課程教學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國兩制”的治國方針,也可以為學生普及一些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結合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強化學生“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線和原則,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等話題,并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保護地球的觀念,也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球、對國家的“保護欲”,強化學生的人文底蘊,啟發學生的愛國熱心,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了解我國的歷史和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更是為了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要結合立德樹人的相關要求,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度,讓課程知識能夠深入、“扎根”進學生的大腦之中。教師在進行《我們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利用發達的信息網絡技術,根據教程內容制作PPT,在網上尋找一些關于傳統美德的故事,例如在課件中插入公共場所亂丟垃圾、破壞公物的案例,讓學生進行“是非評判”,讓學生將課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意識到愛護公物是一種遵紀守法的表現。同時,可以讓學生對一些類似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表達。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加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度,也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同時,通過發達的網絡技術,讓學生在充滿科技的現代教育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興趣,培養學生實踐熱情,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正處于愛玩的年齡階段,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性格特性和心理變化,結合立德樹人的相關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課程設計。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創建道德與法治小劇場,讓學生將課程內容進行演繹。例如,教師在進行《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的課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課程主題進行劇本編制和劇情演繹,突出道德與法治內容,讓學生在劇本編寫、演繹過程中加深法治觀念。同時,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文明思想、文明行為,培養學生誠信觀念,啟發學生自覺遵紀守法、“修身養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治理念。除此之外,通過創設道德與法治小劇場,能夠讓學生在劇情演繹的過程中懂得分辨是非,提高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主動、積極發現、觀察、分析和研究煙酒與毒品對人體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教師要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德育的有效結合,讓紅色精神能夠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促進學生愛國之心的良好形成,啟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拼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富有愛國力量和愛國熱情的青少年。教師在進行《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對開國大典的場景以圖片、視頻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展示,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開國大典的磅礴和壯觀,也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地對祖國發展過程進行了解和拓展。同時,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祖國建立的不容易,啟發學生擁立祖國、保護祖國的愛國情懷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德育,為學生創設有效的紅色意境,能夠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推動學生自覺、深入地去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與美好家園建設過程中的艱難險阻,能夠更好地“鍛造”學生的意志,提高學生對先輩、祖國領導者、人民軍隊的憧憬和尊敬,啟發學生學習軍隊精神,有助于學生自覺培養艱苦奮斗、拼搏向上的革命精神,促進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教師作為學生在班級中的最佳“引導者”和“指南針”,要“發散”好自身的職能“魅力”,以更加多樣、豐富的德育管理、培育模式,促發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發育”。教師要優化思維,結合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班級中開設道德與法治的“文化角”,增加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出鏡率”,促使學生在日常的“接觸”與逐步的“摸索”中,增強自身的道德素質、法律常識等多方面的認知與理解。例如,教師可以以《少年的擔當》作為“文化角”的主題,帶動學生對相關的新聞、資料、知識、歷史等進行搜集與分享,組織學生在“文化角”中進行課題的深入交流,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語言的組織,進行主題的闡述與自我分享,并將相關的資料粘貼在文化角中,讓其他同學可以時時欣賞與“借鑒”。通過開設道德與法治“文化角”,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道德法治“知識庫”,拓展學生在多方面知識的認知寬度與廣度,促使學生在主題中感受到新時代新青年身上所擔負的重任,促發學生良好責任擔當意識的“發育”與發展,也能夠推動學生在班級“文化角”的開設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分享欲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搭建”起良好的德育“大樓”,促使學生多方面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有效“成長”。
小學學生情緒起伏波動大,叛逆心理較“強大”。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下,教師將德育作為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任”,能夠正確指引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學生心理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解開學生的內心疑惑,及時矯正學生的不良人生觀與學習態度、情緒,保障學生的心理全面、健康、穩定地發展。同時,教師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德育工作,能夠讓德育知識更加具有“立體”度和“透明”度,促使學生在課程中真實地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強化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創建屬于自己的自信“大樓”,讓班級中充滿樂觀、溫暖、和諧的氣息與氛圍。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某一個課程作為德育工作的“拓展”,如以《網絡新世界》作為主題,開展演講活動,啟發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剖析和闡述自我理解、分享自我感受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良好的網絡安全意識,促發學生良好網絡素質、科技創新意識觀念的有效“發育”。除此之外,也能夠透過演講比賽,“鍛造”學生良好的語言組織、語言表達和臨場應變能力,還能夠促使學生在課程中“萌發”出良好的競爭意識,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良好品質、性情、行為等多方面的“成長”。由此可見,結合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進行小學教師德育工作的開展,能夠使班級管理更具有規范性與多樣性,促使學生能夠從中學會約束自己、提升自己,為學生搭建出一個和諧、愉悅、溫馨的學習“小屋”,也能夠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吸收與掌握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識與德育行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共同進步、發展。
學校和小學教師要明白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人生發展和品質養成的重要性,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讓學生在“貼近”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明白生而為人的責任,啟發學生在德育中不斷地規范自我、提升自我,激發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啟發學生“搭建”起良好的人生觀,鼓勵學生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