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開展德育的重要資源庫,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點。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思政課”深度融合、協調推進,既是開展“大思政課”建設的必然要求,又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這“兩個結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思政課”共同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提供了思想土壤,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另一方面,“大思政課”的核心內容就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大思政課”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3],進一步印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思政課”的目標一致性。一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傳承和弘揚,二者都包含了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激蕩的世界中站穩立場、把穩方向,堅定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思政課”都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開展“大思政課”建設,就是為了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亙古亙今,文化都起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堅定信念,“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價值取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行為規范……都是“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論基石。同時,流傳至今的民風民俗、傳統節日、經典著作等文化遺產,也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鮮活素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思政課”都需要發揮課堂主渠道和其他渠道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學校集中式、系統化、持續性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獨特優勢,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4],在“大思政課”中,全過程、全體系、全方位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承家國情懷、為民情懷,教育引導學生在多元文化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積極動員家庭、社會等力量,各方協同共育,從小時候入手,從小事情著手,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宣傳教育氛圍,推動博物館、經典著作、傳統技藝等走進校園,推動科學家、志愿者、黨政干部走上講臺,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大思政課”更加“接地氣”“有人氣”“長志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提供必要條件,特別是通過完善課程內容、教材體系、課程體系等手段,形成了較為健全的融合機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系統融入 “大思政課”建設。
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內容”部分提出,應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5]強調必修課程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素養。這一表述沿用到2020年的修訂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基礎。在課程內容中,應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用“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海納百川、順勢而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中華人文精神,涵養學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個人品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社會公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大德。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出“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6],分12個學科詳細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建設的策略,并指出“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從教材體系上,創造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條件,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社會倫理和風尚為原點,逐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力、感受力、理解力、認知力、探究力,助力學生繼承和發揚崇德向善的傳統美德,培育和養成恪守誠信、嚴于律己、敢于擔當等優秀品質,樹立和增強關心社會、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思想意識,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育部等有關部門主要從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個方面,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課程體系構建。在理論課程方面,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學段,在大學階段要作為必修課程內容之一。根據各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漸進式、一體化推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實踐課程方面,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要聯合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為開展多樣化實踐教學創造必要教學條件,為增強實踐教學的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撐。
“言之易,行之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關鍵在落實。要堅持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創新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創造發揮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補充作用,運用好“三個主體”(學校、家庭、社會),開展好“三個教育”(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
第一,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思政課理論教學。例如:在中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當中融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誠實守信,以義為上”的道德觀教育。在大學階段《近代史綱要》的授課中融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觀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的解讀中融入“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行為規范教育等。第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豐富課堂實踐方式,開展博物館、紀念館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實地參觀活動,運用沉浸式教學手段開展教學。第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成果展示。結合學科特色,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將專業課實踐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大思政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7]第一,融入其他課程教學,建設課程群。在中小學階段,運用“3+2+N”模式,將教育內容有機融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課程,實現課程全覆蓋,例如:語文教學中在講解古詩文時,著重帶領學生領悟中華傳統語言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先賢“托物言志”“以文言志”的道德修養、愛國情懷;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公共課、專業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創新開展“中華文化概論”教學,帶領學生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體系的發展脈絡,學習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理論價值體系,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有益啟迪。第二,融入教學平臺搭建。利用“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等網絡平臺,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素材等。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思政課”實踐教育大平臺。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牌項目和文化育人專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提供有效路徑。第三,融入教學資源挖掘。邀請非遺傳承人、博物館講解員等走進校園,建立智慧學習平臺,促使無聲的文物、遺產、古籍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資源,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同時,在完成基本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教學資源,例如:西部地區開展傳統游牧文化教育,中部地區開展傳統農耕文化教育,東部地區開展傳統海洋文化教育,使教育內容貼近實際。
一方面,提高家庭教育主動性。“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為契機,開啟家庭教育法治新時代,在家庭教育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以家風、家訓、家書等強化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家庭生活的勞動和實踐中開展孝親敬老等活動。另一方面,拓展社會教育引導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集社會之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寓教于樂、寓教于趣。開展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建立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電視臺、出版社、網絡平臺等文化傳播機構聯動機制,開展道德楷模、感動人物評選等活動,構建全民教育戰線。發揮“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品牌節目效應,擴大受眾群體,引領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審美的熏陶中塑造健康陽光的審美觀,引領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的滋養中塑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