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資源的廣泛運用為教育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從當前教學情況來看,網絡資源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存在各種問題,限制了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文章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背景,對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網絡資源展開探究并提出策略。
【關鍵詞】網絡資源;初中歷史;融合策略
作者簡介:馬進成(1977—),男,甘肅省臨夏市第二中學。
教學改革之后,新時代教育理念更為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化發展。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創新,發揮網絡資源內容豐富、獲取便捷、更新速度快等優勢,將其與初中歷史教學相融合,達到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網絡資源與初中歷史課堂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網絡資源是極為必要的。一方面,網絡資源的運用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完善。
仔細觀察教材內容可以發現,教材的歷史資料有限,且多以片段的形式呈現,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性。而在歷史課堂中引入網絡資源,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豐富的影視資料、書籍記載、歷史圖片等,多維度展示歷史事件,彌補教材資源有限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
另一方面,借助網絡資源展開教學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資源具有開放性、豐富性、多元性等特點,學生可以通過在網絡上搜索關鍵詞來獲取歷史資源,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提升獲取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
此外,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網絡資源的運用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提供資源支持。
二、網絡資源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整合網絡資源,創設歷史情境
傳統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多是借助歷史事件來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這種教學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師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教學,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新課標的改革,教師也應順應時代發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引入網絡資源,以創設情境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歷史,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從而感受到歷史的魅力,真正愛上歷史。
比如,在教學“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時,為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化保護意識,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創設了相應的歷史情境。
首先,教師利用神話來引入本課主題:“同學們,傳說夏朝建立后,部落聯盟變成了王朝統治,大禹將整個國家劃分為九州,并下令鑄造九鼎,作為九州和王權的象征。大家知道‘鼎’是什么嗎?”學生結合課前自主學習,認識到鼎是青銅器的一種,在夏、商、西周時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接著,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教材知識點解決問題。“預習時,大家都閱讀了教材內容,其中提及青銅的鑄造技術‘泥范鑄造法’,這種方法是怎樣鑄造青銅的呢?”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圖片、視頻等,介紹司母戊鼎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加深對青銅器的認識,掌握其鍛造工藝、分類情況等。
學生掌握了有關于青銅器的知識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文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甲骨文是文字的起源,有著悠久的歷史。此時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思考:“文字出現后,發揮了什么作用?人們的生活出現了什么變化?”
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展開討論,表示:“有了文字之后,人們開始利用文字來記載當時所發生的大事”“文字是歷史的載體,有著豐富的內涵”“如果沒有文字,很多事件都無法被記錄,容易被后世遺忘……”
最后,教師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升華本堂課的教學內容。
(二)巧用線上數據,掌握學生學情
教師可以借助統計功能,利用大數據搜集和整理學生的學習情況,再通過對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盡快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以改善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使教學更具針對性,能夠貼合不同個體的發展需求。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統計功能及時收集學生的建議并加以采納,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原始農耕生活”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原始農耕的經濟情況和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不同時期的農耕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側重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首先,教師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提前向其分享與教材中歷史文物和遺跡相關的圖片和資料,如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壕溝及精美的陶盆,讓學生通過線上閱讀和分析,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大膽猜測文物的功能和用途,了解原始人的生產和生活。
同時,教師基于教材中原始農耕時代的主要遺址圖,設計制作了微課視頻,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視頻內容,初步認識原始農耕文化重要遺址的地理分布情況。
教師在微課視頻結尾布置了適量的習題,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再運用大數據展開分析,找出學生自主學習中的薄弱點,并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模式,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教師根據優化后的教學方案授課,將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發展。前兩個部分是并列關系,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時間、生活位置、生產狀況、生活狀況等多方面展開對比,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教學結束后,教師通過線上渠道開展“匿名反饋”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學習中的疑惑或是對教學的建議,以便教師從中篩選中肯建議,進一步對教學活動加以優化。
(三)搜集多家觀點,活躍歷史思維
部分學生缺乏對歷史事件的全面認識,更多是從教材的視角看待歷史事件,而教材因版面有限,承載知識的容量受到了限制,這一局限性會導致學生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不夠全面和客觀。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圍繞某一歷史事件,通過網絡搜集各家歷史觀點,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看待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同時樹立學生的唯物史觀。
比如,在教學“金與南宋的對峙”一課時,教學目標為了解女真族的崛起之路,金滅遼及北宋的過程,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的態度,學會正確評價岳飛抗金的行為。
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互聯網搜集關于“岳飛抗金”事件的各家歷史觀點,指導學生正確評價岳飛抗金的行為。首先,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岳飛的生平事跡及“岳飛抗金”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再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專業學者及部分學生對“岳飛抗金”這一事件的評價。
(1)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分析,女真部落被視為異族,在與南宋的戰爭中搶掠截殺,對地方經濟及人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岳飛抗金維護了封建統治,也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為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所作所為是正義的。
(2)岳飛抗金在民族交往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向外族展示了宋朝子民的勇氣,也讓外族人看到了南宋子民保衛國家的決心和恒心。
(3)岳飛抗金的過程中,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所運用的戰術和策略及其個人魅力和氣度讓外族人拜服,是留給后人的珍貴資源。
(4)岳飛是個大英雄,很英勇,宋真宗則十分昏庸,聽信了奸臣秦檜的讒言,逼死了岳飛。但岳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為也挑戰了宋真宗的權威,即便沒有秦檜,他也逃脫不了宋朝時代的悲歌。
基于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生了解了“岳飛抗金”這一歷史事件,對這一事件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理解。
(四)借助網絡手段,實現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直是教學的重點目標,當學生具備優秀的自學能力時,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會變得更加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會更加輕松。但在傳統歷史課堂中,教師多是借助課前預習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途徑較為單一,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借助網絡手段搜集、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達到高效自主學習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知識點,教師借助網絡手段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降低學習難度。
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秦朝在文化、軍事上采取的舉措,如修建阿房宮、造驪山陵墓、兵馬俑、修筑長城等,并提問:“曾經如此強大的秦朝,為何會二世而亡呢?”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等多個主題搜集資料并展開討論。為保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教師為學生推薦了一些學習網站或相關書目,鼓勵學生明確分工后再進行網絡搜索,使學生在查找和篩選資料的過程中更全面地認識秦末的社會發展情況。
隨后,教師讓小組組長組織組員結合所搜集的資料展開討論。如某小組針對“秦的暴政”搜集素材,查找到了秦朝的律法,其中有一條為“男子從17歲開始就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并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徭役”。組員們結合搜集到的資料發現,秦朝時,當時國內不僅要修建長城,還要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及馳道等,每年需要征調服役民眾不低于三百萬人,徭役的繁重充分體現了官府對民眾的壓迫,進而引申到“秦朝的滅亡”這一主題。
小組討論完成后,由專人記錄合作探究的成果及未能解決的問題,以便在匯報環節提出。教師則要認真傾聽各小組的匯報內容,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其探究成果,并將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記錄在冊。之后,在此基礎上設計“課堂答疑”活動,圍繞各小組提出的問題組織班級學生共同討論學習,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五)拓展教學資源,擴大知識視野
信息量大是網絡資源最鮮明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代教學的拓展需求。教師可以在備課時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和延伸,課堂中就能夠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并有效拓展知識面,學生也能對歷史事件有更多的認識,這是對歷史知識深層次的拓展。
比如,在教學“百家爭鳴局面”一課時,首先,教師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探究百家爭鳴時代的背景,了解“百家爭鳴”的具體內容及所產生的影響。教材以老子、孔子、墨子為切入點,著重總結了道家、儒家、墨家等學派的學說和思想。但受到篇幅的限制,部分內容較為精簡,使學生對墨家思想和言論的理解不夠深入。
對此,教師借助網絡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利用PPT向學生展示戰國時期各家對墨家的評價,如《孟子》中記載:“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莊子》中記載:“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荀子》中記載:“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若是則不為,不威則罰不行。”
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豐富的拓展材料對墨子思想展開分析,再讓學生對墨子思想做出評價。這一過程中,學生要結合教材與拓展內容綜合分析,圍繞社會環境、思想主張等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對墨子思想的理解,還有助于辯證性思維的發展。
最后,教師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為什么獨獨在春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有什么影響?”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段微課視頻,要求學生仔細觀看,深入探究并總結,了解諸子百家思想對我國經濟、政治、律法、哲學等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結語
總的來說,推動網絡資源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融合,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整合網絡資源,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以教材為依托,借助網絡手段搜集多家史學觀點及拓展材料,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婷婷.挖掘網絡資源,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成效[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1(08):49-50.
[2]王慶樓.利用網絡資源優化初中歷史教學[J].中小學電教,2021(04):79-80.
[3]葉繼定.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網絡資源的開發和運用[J].求學,2021(11):19-20.
[4]常雨晴.淺談初中歷史課程網絡資源的運用研究[J].山西青年,2020(18):187-188.
[5]楊紅亮.豐富歷史教學資源 提升課堂教學質量[J].甘肅教育,2020(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