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的熱播引起廣泛熱議,它們多展現現代家庭親子關系、教育問題,表現當下教育背景下孩子、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系。目前的國產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多以小說原著改編而成,情節設置迎合當下社會熱點話題,引發受眾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但同時,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在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制作品質參差不齊、人物形象刻板化、情節同質化、缺少對現實問題的推動等。本文以電視劇《小舍得》為例,探討當下家庭教育類電視劇熱播的原因與現存問題。
【關鍵詞】家庭教育類;電視劇;熱播原因;現存問題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6-0077-03
電視劇《小舍得》是由張曉波執導,周藝飛編劇,宋佳、佟大為、蔣欣、李佳航領銜主演的都市劇。該劇以一個大家庭里的兩個小家庭來展開構建,以小升初為切入點展開敘事,反映當代社會的教育觀和親子觀。故事情節借助日常化的語言來推動,增強了情節的真實感,對當下社會中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和家校關系之間的矛盾進行了生動表現,引發觀眾的深刻反思。劇中主要人物為三組小家庭中的父母和四個子女,具體講述三組家庭里風格迥異的教育觀和對待處理親子關系時的不同態度。據統計,電視劇《小舍得》自播出以來屢屢以收視率破1%的成績占據榜單前列,在電視劇市場全面突圍,展現了話題劇的市場號召力,成為又一部被“播爆”的電視劇。在收視火爆、時常登上微博熱搜的背后,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熱播的原因值得探討,同時當下此類型電視劇的現存問題也令人深思。
一、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熱播的原因
(一)聚焦教育熱點,引發共情
近年來熱播的家庭教育電視劇多以小說原著改編,與中國教育“小”系列的另外兩部《小別離》《小歡喜》一樣,電視劇《小舍得》也改編自魯引弓的同名小說,每一部都特定聚焦某個升學階段來展開,比如“幼升小”“初升高”“高考”等。用“小”系列總制片人徐曉鷗的話說,“把握社會情緒,這種思維貫穿了我們工作的全部過程。”電視劇《小舍得》中的三組主要家庭都面臨著“小升初”的驟然壓力。以田雨嵐(蔣欣飾)為首的雞娃派,是從入學開始就時刻追蹤孩子學習的嚴母,與南儷(宋佳飾)飾演的素質教育派形成鮮明對比,這兩種形象的母親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80后”是當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作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本身的成長就在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中,這種“新”體現在他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之中,他們享有父母全部的呵護和愛,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因此也深刻體會到父母在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中重要作用,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對于“家長”這一身份的反思用在對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但同時,矛盾也隨之產生,一方面,他們最早經歷了學業的壓力,父母攀比心理帶來的傷害,因此希望自己能夠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做一個豁達開明的父母;另一方面,他們是已經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洗禮,事業小有起步但仍需在社會競爭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深知學業對于一個人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性,為此不得不成為那個督促孩子努力學習的“凡父俗母”的角色之中。他們在下班之后,必須收起一天的疲憊,心平氣和地檢查、輔導孩子的功課,并在日復一日中發現,這是一條漫長而迂回的道路,家長的努力并不能決定孩子的考試成績,花費時間的多少也不能決定娃的是否進步,育娃這件事似乎并不遵循努力就有回報的規則,并且是一件不可逃避的繁重任務。這是一份沒有升職加薪的工作,甚至時常會讓你懷疑人生,再苦再累也只有咬牙堅持。為此,自《小舍得》播出之際,每一次登上熱搜,都伴隨著年輕家長們的深刻共情,仿佛劇中的父母就是陪伴孩子學習的自己。如劇中佟大為飾演的父親(夏君山)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耐心被磨到極限后大發雷霆,他不明白為什么講解多次的題目女兒歡歡還是做不對,但當歡歡因壓力太大竟開始出現生理不適的嘔吐時,夏君山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這段情節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播出之日就立刻登上微博話題榜熱搜,很多家長認為,夏君山的處境正是他們進退兩難境地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希望孩子完成學業,獲得文憑,立足于殘酷的社會競爭之中,一方面又希望他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快樂成長。電視劇《小舍得》像是一面明鏡,觀眾在劇中看到了真實的自己,它還原著人們在現實生活里走過的路,也折射并警醒人們未來的樣子。
(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劇中角色的設置讓觀眾覺得真切而鮮活、生動而又立體,每一個人物都不是單一、片面化的。南儷(宋佳飾)從一開始對女兒夏歡歡采取“放羊式”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從沒有給歡歡上過任何語數外相關的課業輔導班,課余時間都花在孩子的興趣愛好上,到后來被周圍環境的影響,開始逼迫孩子學習,找關系也要把孩子“插”進補習班,并開始和丈夫(夏君山)的教育理念產生分歧,逐漸成為“雞娃派”的媽媽;田雨嵐(蔣欣飾)作為出身普通但心比天高的“雞娃”媽媽,對孩子顏子悠學習要求極為嚴格,一心希望兒子考上頂級名校翰林中學。她熟知小升初各種政策,儼然是家長群體里的意見領袖,兒子是她維持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重要砝碼。但隨著顏子悠因繁重的學業和家庭雙重壓力患上心理疾病,田雨嵐開始對自己之前的教育觀進行反思。劇中每一個人物角色的塑造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隨著劇情的深入發展,在不同的實境中有不同的反應和行為,這也體現了人性的豐富,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受眾在跟隨劇情發展的同時,也對當下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種設身處地的考慮。劇中人物設置的豐富性和真實性來源于原著本身就是作者魯引弓根據大量實地調研創作的,而編劇周藝飛在改編劇本前更是做了大量采訪。公立學校老師、校長、教導主任,還有秉持各種教育理念、處在各種年齡層家長,這些人真實的困惑和感受,都是整個創作團隊的現實養分,也使得主人公們具備扎實的原型基礎。主演蔣欣也在采訪里表示,她真的臥底過幾個媽媽群,才發現,原來像田雨嵐那樣的媽媽是那么普遍。這是這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劇本創作和沉浸式體驗的演技打磨,才讓《小舍得》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鮮明而跳躍,映射在熒幕和觀眾的心中。
(三)結構新穎
在劇情構架上,《小舍得》采取了更精妙的嵌套結構,圍繞一個大家庭里的兩個小家庭展開故事。南儷(宋佳飾)和田雨嵐(蔣欣飾)是一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姐妹,大家長是南建龍(張國立飾)。南建龍在十幾年前拋棄了大小姐一般的原配,取了護工蔡阿姨,田雨嵐(蔣欣飾)是蔡阿姨帶回來的女兒。在這樣本身就特殊的家庭關系里,兩姐妹注定會拿來比較,從影片第一集的團圓飯就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動。本身姐妹倆的性格迥異,加之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明爭暗斗的沖撞必然會推動情節高潮的迭起,在這種新奇的背景設定之下,《小舍得》不僅探討了教育話題,也展示了新型家庭關系下的眾生百態。這種嵌套結構可以有利于創作者在劇中的世界里進行多條線的平行敘事和交叉敘事的結合,豐富劇情的可看性。在三組看似獨立又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小家庭之中,家長們對待教育的不同理念和方式必然會產生火花,表現的雖是生活中的芝麻小事,著眼點雖小,但是精準,以貼近現實的敘事內容和富有個性的角色塑造,迎合受眾的觀賞體驗,在對比中顯現矛盾,在矛盾中尋找共情,三組家庭中的家長是否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合力解決育兒困境,牽動著觀眾的神經和目光。
二、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存在的問題
(一)劇情雷同 刻意矛盾
最近幾年,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層出不窮:《辣媽正傳》《虎媽貓爸》《青春派》、“小”系列等,雖看似各有千秋,但總體人物和情節設置相似,形成了固定模板化的敘事模式。首先,都把時間線放在關鍵性考試階段,如幼升小、小升初、高考等,無形中鼓勵了為應試而教育的片面觀點。其次,在整部劇情中,家庭倫理關系的情節過于刻意化安排,將成年人之間的矛盾拉大,弱化了教育的中心位置,如《小歡喜》中,喬衛東和宋倩之間的夫妻關系,《小舍得》中田雨嵐(蔣欣飾)所要面對的婆媳關系等。最后,多采用兩組或兩組以上家庭平行敘事的方式展開,雖有利于表現教育的不同方式和類型,但本質上父母形象大多設定為“虎媽貓爸”,都以女性角色決定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決策和方向。《小舍得》中的兩位父親角色積極充當母子關系的調和劑,雖沒有出現婚外戀、離婚等老套情節,受眾甚至把劇中兩位丈夫稱為模范老公,但這種安排本質上還是對家庭關系的故事化有故意化地描繪以增強戲劇性,太多唐突的偶然性事件會導致真實感的降低,現實主義最終淪落到偽現實之中。
(二)教師形象負面化,家校矛盾激化
談到教育,第一個想到地點必然是學校,在家庭教育類電視劇中,學校的劇情設置承擔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孩子上學后的情況,家長是無法控制和掌握的,只能通過考試成績的反饋和與教師的溝通中得知。在電視劇《小舍得》中,教育理念的扭曲的不僅有雞娃派媽媽田雨嵐(蔣欣飾),孩子的成績已成為她炫耀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已不在于“育人”,而是一味地攀比;還有過分崇尚“適者生存”法則的鐘老師,甚至因為這份執念丟掉了學校的工作,即使這樣,他還是可以在教育機構獲得一席之地,成了家長們心目中的名師,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也要將孩子送進補習班。在教室形象的塑造上,雖有溫柔、善解人意的張老師和鐘老師形成鮮明對比,以批判過多的額外課外補習壓力給孩子成長身心帶來的不良影響,但與此同時,此類劇情的設置也讓學校教育的不充分性和不均衡性過分顯現,教師形象的負面化廣受爭議。好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這點已經得到了幾乎所有家長的認可,家校教育本就是一個整體,教育已經不單是家長或是教師的職責,唯有協調好家長、學校、教師之間關系,聯合協作,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推進教育進程的發展。
(三)放大教育焦慮
現代家庭教育題材的電視劇多放大家庭教育中家長面臨的煩惱,采取疊加式連環沖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家里的孩子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家庭紛爭、職場競爭、二胎壓力、學區房購買等。《小舍得》把當下很多中國家長的焦慮展現得淋漓盡致,三個家庭代表的是三種家庭的典型,但是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家長,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競爭賽道,為成績不惜傾注全家族的精力和財力……在應接不暇時還要兼顧生活中其他的困難挑戰,在生活和生存中夾縫。受眾在這種沉重的氛圍中不免引發焦慮情緒。這種“問題式”內聚性的敘述機制,雖然可以讓一部分教育問題真實裸露,但更多的只是讓家長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說是內卷也好,焦慮也罷,人們的不安往往是因為對美好未來的過高期望和當下現實狀態的心理落差感,真實的能力和欲望無法達成一致時,人們開始恐懼自己過于平庸。劇中無論是教育還是原生家庭議題的情節,展現的更多是焦慮等負面情緒,并且隨著劇情展開焦慮和憤怒層層升級,壓抑情緒始終沒能得到調劑。這樣的滿滿的負面情緒,顯然不是當下苦于內卷的觀眾所需要的。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雖來源于生活更應該高于生活,不僅要做到對現實社會的簡單復制,還要起到啟迪心靈、愉悅身心、引發反思的作用,創作者通過藝術的手段提煉生活,在抒寫現實主義敏感的話題的同時,鼓勵受眾樹立正確積極態度。接受生活中滿地雞毛的瑣碎并沉浸其中,才能認真生活,用心去體驗一個個開心與不開心的時刻,在展示成年人生存的不安與焦慮中,感受到真正的舍與得,而不是一味地堆砌煩惱,最后僅通過個人的和解完成結局的大團圓。對于現實題材作品來說,關注社會熱門議題并沒錯,但合理反映現實與販賣焦慮之間其實是一線之隔,對客觀缺少體察、對受眾心理缺少理解的創作,很容易滑向后者。
(四)缺少對現實問題的推動
經典的電視劇作品之所以稱之為經典,不僅是因為其精彩的故事情節、優秀演員嫻熟的演技、后期制作的精良,更少不了其所反映出的思想性和社會意義,從劇情的設置中引發觀眾的深思,甚至促進了制度的改革,推動現實社會更好地發展。家庭教育電視劇作為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一種,其內核是依托在現實生活之上的,所反映的也是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矛盾問題。家庭教育電視劇收視長虹的原因不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節牽扯著觀眾的心,更是因為“教育是民族的未來”,是每個家庭的希望,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因此,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在觀賞之時不僅要體現藝術作品的趣味性,還應該有一份嚴肅性。在反映現實問題的同時,提高觀眾的思想境界和覺悟意識,促進大眾對劇中反映的現實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而不是只停留在制造社會困境的表面,癢而不痛,一笑而過地浮于表面。
雖然目前的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在熱播期間,觀眾會對家庭教育方式、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等一些問題產生思考甚至熱議,引發較好的社會效應,但實質上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矛盾依然未能解決,比如一考定終生的應試教育制度、學區房房價過高、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課外補課等問題仍舊存在。誠然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已經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帶領觀眾揭示了問題,但能否真正地解決問題才是一部作品價值的關鍵體現。未來的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在描繪社會教育矛盾的同時,應當增強其功能性,為家庭教育變革作出有力貢獻。
三、結語
電視劇《小舍得》雖避免了俗套狗血的劇情,且優秀演員的演技值得認可,總體來說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視作品,通過真實刻畫社會現象直擊大眾痛點,用溫暖與話題并存的方式將每個家庭、每個人物的多面性鮮活展示,但在情節和模式上還沒有走出固定套路,缺乏創新。用社會議題引起觀眾的關注和議論是現實題材劇的先天優勢,但光是用極端化情節、臉譜化的人設和傳統家庭倫理劇的橋段,已經不能滿足當下觀眾的觀劇需求。況且此前大量作品重復在類似話題上扎堆,觀眾早已產生一定審美疲勞。家庭教育類電視劇在未來發展道路中,除了要揭露更多關于教育的現實問題,還應該承擔起引導受眾進行反思和對社會教育機制優化的推動作用,真正做到從搬演焦慮到解決焦慮的深刻轉變。
參考文獻:
[1]李真.從《小別離》看新時代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5):86-88.
[2]陳守湖.互聯網語境下社會性文本的鏡像呈現——以電視劇《小歡喜》為例[J].中國電視,2019,(12):29-33.
[3]付麗.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美學特征[J].電影文學,2020,(02):30-32.
作者簡介:
孫辰璐,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