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虹
(沈陽理工大學 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正處于不斷變革、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的階段。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學校的共同使命。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1-2]。在高校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和挖掘每一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精神世界和思想意識也得到提升。本文探討高校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
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當今世界新型能源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基本掌握新型能源如太陽能、氫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冷能、可燃冰、核能和地熱能等的開發技術和應用技術,使學生具備從事新型能源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基本技能,為學生日后從事新能源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梳理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體系教育有機融合。
把思政教育融入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中,教師除了制定明確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外,還要制定明確的育人目標。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育人目標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今世界新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應用是向著綠色能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向發展。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是21 世紀人類文明演進與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要使學生懂得建設綠色文明、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道路、共同戰略、共同目標,是生態文明綠色經濟及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與歷史任務。
綠色經濟發展是從單一的物質文明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多元目標的方向轉變。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全新的人類社會文明形態,它創新發展了工業文明的經濟社會形態,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懂得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綠色發展是我國政府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和發展道路,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綠色政治表達。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把“綠色發展”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之中,這標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綠色發展與綠色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理論體系就是由中國智慧創立的、適應世界文明發展的、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發展進步的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學說。
中國在當今世界已經率先拉開超越工業文明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綠色經濟發展新時代的序幕,正在引領全世界朝著生態文明綠色經濟形態與綠色發展模式的方向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樹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的理念,緊跟時代潮流,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充分發揮當代青年的聰明才智。
新能源領域的綠色能源技術屬于綠色技術的范疇。綠色技術也被稱為生態環保技術、環境友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綠色技術的研究開發符合國家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的要求。從技術與環境和人類關系的角度,綠色技術是以保護人體健康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能夠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活動的總稱。綠色技術的價值主要體現在:(1)開發者和生產者所獲得的價值,例如研發者獲得的專利技術轉讓費,生產者獲得的市場價值等;(2)綠色技術使用者或者消費者所獲得的價值,如節能降耗所導致的成本費用降低、綠色消費品給人們帶來的健康生活等;(3)未使用綠色技術者所獲得的收益,如所有社會成員享有的潔凈空氣和干凈的水等[3]。
綠色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減少原材料、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能夠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綠色技術也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新能源領域綠色能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符合國家的能源戰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樹立綠色技術理念,深刻理解綠色技術的社會價值和研究開發的意義,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地開發和利用綠色技術,并且不斷提高綠色能源技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綠色技術創新是指在當今世界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強度日益增大的條件下,能夠滿足人類的綠色需求,減少生產與消費邊際外部費用,同時可以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是最具有潛在價值的創新活動。在能夠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中同新能源領域相關的技術創新主要有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無害化技術和系統化技術[3]。
1.替代技術
替代技術是指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及新工藝來替代原有的資源、材料、產品及工藝,以此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避免或者減少生產及消費過程對環境產生壓力的技術。例如利用太陽能、風能、海洋能、核能、地熱能等替代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形式,這些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防止環境污染,減少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新能源技術是傳統能源的替代技術,所以新能源技術的開發應用意義重大。
2.減量技術
減量技術是指用較少的物質和能量消耗來實現生產目標,節約資源并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減量技術在綠色經濟生產過程中是重要的創新技術之一,這種技術可以提高物質和資源的利用率,起到降低產品成本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懂得減少物質和能量消耗永遠是新能源領域追求的目標。
3.再利用技術
再利用技術是指通過多次反復使用原材料以減少資源消耗及廢棄物產生的技術。再利用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對企業的標準化生產起到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懂得新能源領域的再利用技術可以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是環境友好技術。
4.資源化技術
資源化技術是指能夠將生產或者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再次利用變成有用的資源或者產品的技術,例如利用農作物的廢棄物秸稈和生活垃圾作為原料制備生物燃油。要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資源化技術也是綠色經濟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技術創新。
5.無害化技術
無害化技術主要是指將生產或者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在排放前進行安全和無害處理的技術,例如企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中的有毒和有害物質必須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以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在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中要采用無害化技術。
6.系統化技術
系統化技術是指對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進行科學分配,通過多種產品的聯合生產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或者把某一產業的產品和廢棄物作為另一個產業的生產原料來使用。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認識到系統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生產原料的最大利用率,從而可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教師對以上綠色技術創新相關技術的講授使學生樹立綠色技術創新意識,進一步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懂得綠色技術創新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學生將來在新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域從事工作打下思想意識基礎。
在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教學中把能源安全觀教育融合其中,使學生樹立能源安全觀和國家安全意識。目前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國家安全問題,已經把維護國家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家安全包括國民安全、領土安全、主權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和信息安全。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非常關注能源安全問題,而且能源安全的政治化傾向日益明顯。例如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已經將能源安全提升到了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試圖建立有利于本國的全球能源新格局,這使得我國與這些國家在能源領域處于競爭狀態。因此,我國要采取符合本國利益的方式解決所面臨的復雜的能源安全問題。
首先,要以科技創新促進能源新技術的開發,以科技創新驅動確保能源安全。
其次,要通過加大同各國的能源合作來保障能源安全。我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能源市場成為影響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穩步推進與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絲路沿線國家的能源合作,借助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打造石油絲綢之路,推進能源進口多元化。同時還要加強與委內瑞拉、巴西、尼日利亞、利比亞等產油國的合作,為我國能源供給提供持續穩定的保障。
再次,要不斷地優化能源結構,加大綠色能源在能源供給體系中的比重。可以借助信息平臺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能源領域的各個環節,以互聯網技術優化能源結構。要以綠色發展優化能源結構,加大太陽能、風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使綠色能源在我國能源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能源安全觀包括能源供需安全觀、能源環境安全觀和能源氣候安全觀。能源供需安全觀是指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在能源需求方面也存在著各種形式的能源浪費情況,所以要抑制不合理需求,要以高質量的科學供給滿足需求。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還偏高,其供應安全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能源環境安全觀是指對能源領域的污染物排放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大氣環境污染與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能源消費方式有直接關系。我國已經將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作為國家戰略,不斷地在開發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
能源氣候安全觀可以促進經濟和環境雙贏。當今世界氣候變化主要原因是在于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減少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努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國將于2030 年左右使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早日實現這個既定目標。
在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我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樹立能源安全觀和國家安全意識,不斷地努力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將來能夠在國家的能源安全領域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存在很多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全新的發展理念,彰顯了中國智慧和大國擔當,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也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其核心內容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改進全球治理。當今世界在經濟、環境、資源和能源等方面面臨的各種挑戰都極為嚴峻,任何政府、企業和個人都不可能獨自應對,這些人類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各個國家、地區和行業共同面對和協作解決。合作共贏是時代的主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是奉獻世界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我國積極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正在為推動全球貿易發展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在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的教學中,要使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性主要體現是:首先在新能源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要堅持環境友好原則,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要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道路,利用新能源綠色技術不斷替代傳統能源技術。其次,在新能源領域要加大同世界各國的合作,使全球的能源合作能夠協同發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能源合作有利于促進世界共贏,使新能源技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和主要推動力,使新能源技術在世界能源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最后,和平利用地球上的能源和資源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是世界各國相處的最佳模式。
責任意識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優良品質,大學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大學生承擔著國家未來建設與發展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學生具有知識、觀念和創新優勢,在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中應該勇敢走在時代的前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14 年五四青年節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同北大師生座談時對當代大學生提出“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4]。
2015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二屆委員會全體會議、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對廣大青年提出“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的殷切希望。
2016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又提出“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并為之終生奮斗。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5]。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講到“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惜這個時代、擔負時代使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再次證明了當代大學生是黨和人民的希望,是國家未來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目前面臨著具有高度復雜性和挑戰性的國際和社會大環境,將會經受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因此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要具有崇高的信仰,要擔當起強國的歷史重任,砥礪奮進,不負韶華,為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不斷努力奮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育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要肩負起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與使命,一個人的理想只有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相結合才有價值,一個人的追求只有同社會的需要相一致才有意義。大學生追求夢想、擔當使命的重要前提條件是要掌握大量先進的科學知識,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大學生要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要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格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體能、技能和智能,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努力學習,勤奮自信,勇于創新,將來能夠在新能源技術開發和應用領域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國正處于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新時代,大學生應深刻認識自身所面臨的時代際遇和歷史責任,將個人的夢想同中國夢結合起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以上是對高校新能源技術及應用類課程主要育人目標的初步探索,高校教師肩負著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使命,因此需要廣大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課程思政內容,提高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