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陳昕昀,朱漢祎
(南方醫科大學 教務處,廣東 廣州 510515)
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發展的突出特征,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強調“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學科建設的根本在人才培養。跨學科研究和教育準備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因為知識創造和創新經常發生在學科的邊界[1]。多學科創新聯動是中國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的“中國處方”。面對未知的健康挑戰,亟需培養多學科背景的醫療衛生人才,使其成為醫學與大數據科學、生物科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領域學科交叉融合的支點和紐帶,為疾病預防、診療和康復提供精準可靠的人才和技術知識。當前學科交叉衛生人才培養還存在定位不清晰,融合發展機制不健全等不足。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構建高水平交叉學科專業、培養跨學科人才已經成為醫科院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重要任務。
偏重學科交叉研究,少數院校過分追求“排名”和“成果”,甚至為“交叉”而“交叉”;醫學與工科交叉較多,但醫學與其他學科融合較少;傾向依托項目研究,對跨學科本科層次的教育整體設計不夠,系統性和穩定性不足。
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科交叉前沿發展需求結合不緊,將交叉應用需求轉變教學內容的能力不強,學科交叉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開設目錄外“新專業”的培養模式周期長,很難適應快速更新迭代的行業人才需求。
多依托虛設多學科研究中心展開,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和場地設施等實體資源投入較少,在資源分配、人員聘用和績效評價等方面促進成長的柔性管理機制還不完善。
跨學科人才培養改革的要義就是實現跨學科學術組織的持續成長。學科交叉融合,說到底就是“學者之間的綜合與協調,即智能互補”[2]。為研究解決上述問題,南方醫科大學積極適應醫學學科與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發展趨勢,先后承擔廣東省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及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等5 個專業綜合改革項目,3 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項目,25 項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遵循在改革實踐中貫穿“服務健康、共生成長”的改革理念,抓住“學科、教學和管理”三個關鍵,全面提升5 個交叉領域人才培養能力,構建了高水平學科交叉衛生專業。
學科交叉人才培養要求更加注重社會需求邏輯。通過宏觀層面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精準定位學科交叉的落腳點,科學布局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在多科性醫科大學學科建設模式改革基礎上,緊扣衛生健康需求,選定生物技術、生物信息、生物統計、臨床心理和衛生管理5 大學科交叉領域,通過協同建設學科平臺、自主設立學位點、構建學術人才梯隊,夯實專業建設基礎。
跨學科人才培養必須兼顧社會需求邏輯和學科邏輯。高質量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科交叉人才的核心,依托醫學優勢學科,強化以交叉創新應用為導向,通過控制培養規模、優化課程模塊課程、構建協同實踐基地、推行混合式學習及實施項目化學習,開展國際化辦學,編寫創新教材等,構建高水平教學體系。
成長性是交叉學科專業最突出的特點,跨學科新興專業建設過程往往伴隨組織機構和實施方案的動態調整和改進優化,要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強化實體投入、加大專項支持和科學設置評價指標等方式,構建專業共生發展生態,促進教師與學生、個人與組織以及醫學與非醫學學科專業之間的共生成長。
學校自2004 年轉制更名起就啟動跨學科人才培養改革建設,如圖1 所示,2009 年探索形成“多科性醫科大學學科建設模式”,提出醫科大學多學科構建原則、學科群為核心的交叉融合方案,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1 年“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以12 個特色技術平臺為切入點促進學科群建設”,實施了“近醫類專業發展振興工程”;2012 年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實現交叉學科博士點覆蓋;2015 年高水平大學建設總體規劃,建設跨院系、跨領域7 大學科群;“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扶持和發展新興交叉專業;2019 年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明確“要推進理、工、文與醫學深度融合,多學科聯合開設交叉創新課程,培育跨學科教學團隊”。

圖1 跨學科人才培養改革發展歷程
學科專業是一體兩面、相互支撐的。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必須依托交叉融合的學科布局和快速發展提供支撐,學科的人才、平臺優勢必須轉化專業辦學資源,以服務人才培養根本任務。
打破邊界合理布局,戰略布局5 個本科專業。針對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社會需求,以多科性醫科大學學科建設理論研究成果,打破縱向學科邊界,充分考慮學科結構的互補性和相融性,2004-2006 年開設生物統計學(醫學+統計學)、生物技術(醫學+生物學)、生物信息學(醫學+信息科學)、應用心理學(醫學+教育學)、衛生管理學(醫學+管理學)5 個專業,布局跨學科專業建設。
依托醫學學科優勢,帶動交叉學科專業發展。依托高水平醫學平臺,持續助力交叉學科融合發展,不斷培育交叉學科增長點,生物統計學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研究中心連續12 年在衛生統計領域獲得1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位列全國第一。神經科學與行為學(ESI 學科排名全球前1%)、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神健康研究重點實驗室為應用心理學專業奠定堅實的基礎研究平臺。通過優化調整二級學科及交叉學科學位點設置,5 個交叉學科全部獲得碩士以上學位授權,有效延伸了人才培養鏈條,擴大了專業辦學空間。
強化領軍人才引領,建設優質學術人才梯隊。充分發揮領軍人才核心作用,圍繞5 個交叉學科領域,近5 年引進12 名高層次人才,培育4 名國家級人才和13 名省級人才,建成2 個省級教學團隊。實施學科牽頭人和專業負責人“雙崗合一”,學科帶頭人年均本科授課學時超過100 學時。實施“專家教授上講臺、青年教師進實驗室”,學科交叉專業專任教師博士比例超過80%,高級職稱超過60%,研究生導師占50%。注重雙師型教師團隊培養,比如心理學專業教師70%擁有心理治療師資格。
對接崗位勝任力要求,將畢業生預期能力轉化為具體教學課程組成及組織實施,促進學科之間的思想碰撞、理論交融及方法互鑒。
準確定位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精確定位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定位,將“培養研究應用型人才”寫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比如生物統計學旨在培養生物統計復合人才,面向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知名藥企和合同研究機構(CRO)、國家CDC 和醫院等重要崗位高質量輸出,CDE 統計部1/3 以上為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
構建梯次課程模塊。以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指導,開設分類分級設置課程模塊:低年級設置醫學基礎模塊,如基礎醫學概論、解剖學、生理學和預防醫學概論等,占專業總學分25%;中高年級設置專業融合課程,突出專業理論與衛生健康領域應用,如生物技術專業設置疫苗研發生產、生物藥研發等;高年級設置專題課程模塊,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深度和實際應用能力,如生物信息學專業開設“生物信息學科研訓練”,指導學生進行針對醫學研究中的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等與衛生管理學開設醫改實事研討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實施個性化培養。嚴格限制專業招生規模,采用小班授課形式,實施書院制管理,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提供個性化指導。將生物信息與基礎醫學、生物技術、衛生管理與臨床醫學、心理衛生、生物統計與預防醫學等納入跨學院、跨專業書院管理,構建多元學習社區。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通過課外文獻閱讀、綜合性探索性實驗、創新創業實踐和課外學術研究等活動,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構建協同育人實踐基地。保證學科交叉專業實踐課程比例不低于總學時的30%,各學院與附屬醫院、行業、企業多方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開發實踐教學項目、實踐教學資源。如衛生管理專業聯合廣東省衛健委、廣東省醫師協會、廣東省醫院協會等機構建設實習基地。生物統計學與3 家企業共同制定課程體系、開發課程內容及開展課程教學,如數據管理、臨床試驗和SAS 語言等。生物信息學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去附屬醫院、華大基因進行實習。
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生物統計學與美國喬治城大學本碩開展連讀培養合作項目,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立項支持。衛生管理專業與葡萄牙里斯本大學學院開展本科教學交流。心理學專業與倫敦國王學院、瑪麗女王大學等多家院校開展聯合培養。每年舉辦20 余場國際學術報告和學生分享會。5 個跨學科專業以不足全校10%的學生數,占據了本科出國深造學生的44.18%,帶動了開放辦學。
專業發展機制是保障專業設置、專業運行和專業成長的支撐條件[3]。跨學科專業本身就是創新產物,需要持續突破既有管理政策限制,以創新管理制度和措施最大程度地釋放和保護專業發展內在活力。
推動專業配套機制改革。在全國最早成立生物統計學系(2004 年),國內首批成立生物信息學系(2006 年),實施衛生管理學科帶頭人掛職附屬醫院副院長,心理教學核心團隊依托附屬醫院開設臨床心理門診,改建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將生物技術和臨床檢驗學科統籌管理。
創新專業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機制,設立專業建設專項經費,實施新開專業建設經費按照培養周期聯系投入。設立學科交叉專項改革項目,在實踐基地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成果等方面予以傾斜。
健全課程資源共享機制。跨學科專業的運行要求教學資源的跨學科共享。學校依托愛課教學支持平臺建設在線教學資源中心,面向學校所有本科專業開放,供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供教師廣泛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引入粵港澳大灣區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優質課程,由學生自主選課、認定學分。
2005 年實施跨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以來,歷經16 年改革探索,全校4 個學院200 余名教師參與改革實踐,改革覆蓋學生近3 000 人。
5 個跨學科本科專業嚴格遵守國家本科專業目錄和質量標準,通過教學體系優化,比較傳統專業辦學(如綜合院校辦管理學、農科院校辦生物技術、財經院校辦統計學及師范類院校辦心理學等)凸顯了醫學院校辦學優勢,呈現鮮明專業特色,受到業界認可。4 個成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1 個成為省一流專業建設點,近3 年中國科教評價網顯示生物信息學全國排名第1(36 個專業參評),應用統計學第9(171 個專業參評),應用心理學第13(227 個專業參評),公共事業管理第15(296 個專業參評)、生物技術第16(295 個專業參評)。先后獲得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等6 個國家級教學品牌項目、39 項省級教學品牌項目,如圖2 所示。

圖2 跨學科專業建設成效
本科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畢業升學率33.85%,境外留學10.03%。每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超過50 篇,其中SCI 等高水平論文近10 篇。畢業生跟蹤調查顯示,就業單位多在科研院所、生物醫藥企業、醫院和高校,畢業生適應行業需求,創新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生物信息學專業:55%本科畢業生升入耶魯大學、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加州大學Davis 分校、中科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華大基因等深造或發展,畢業生近5 年發表的SCI 論文101 篇(包括JCR 小類1區一作或共一作論文12 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0 論文5 篇)。
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73 篇,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161 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0 項;近5 年學生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等省級以上競賽獎勵19 項。平均升學率在50%以上,490 余人考取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研究生;40 余人進入美國耶魯大學等高校深造。
生物統計學專業:近3 屆畢業生35%國內考研、20%留學、100%就業。2019 年畢業生調查結果顯示,67%學生在一線城市工作,14%在國外或港澳就業,包括美國西北大學、復旦大學、國家藥監局及羅氏等知名校政企;53%學生已獲碩士學位或正在攻讀研究生,其中海外和港澳大學超過30%,就讀院校包括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畢業生積極參與抗疫相關科研攻關,如2009 級張娟娟在Science 和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 發表新冠肺炎疫情數學模型研究成果。
衛生管理學專業:學生發表國內外論文23 篇,1 個調研團隊入選團中央最具影響好項目,獲得國家級一等獎3 項,國家級二等獎5 項,國家級醫療服務創新先鋒獎1 項,獲得省級特等獎1 項及其余獎項100 余項。
應用心理學(心理衛生)專業:發表SCI 和SSCI 等論文50 余篇,獲挑戰杯等省部級獎勵12 項,學生升學率約41.2%,60%以上的學生在醫療衛生及健康促進領域內工作,發揮心理衛生的專業背景優勢,成為醫療與健康相關行業的生力軍。
16 年來,南方醫科大學針對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需求,以多科性醫科大學學科建設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引,遵循醫學學科發展規律,選準生物數據、生物信息、生物技術、衛生心理和衛生管理5 個學科交叉領域,持續推進生物統計學(醫學+統計學)、生物技術(醫學+生物學)、生物信息學(醫學+信息科學)、應用心理學(醫學+教育學)和衛生管理學(醫學+管理學)5 個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建成4 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構建了高質量跨學科本科專業集群。針對交叉學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學科專業定位不準、教學體系不夠健全、管理支持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抓住“學科、教學和管理”三個關鍵環節,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優勢學科輻射帶動、構建學術人才梯隊強化學科專業一體兩面;通過強化產出導向、課程模塊設計、協同建設實踐基地、開展國際化教育等構建交叉融合教學模式;通過一系列前瞻性機構設置改革和管理機制創新建立專業投入保障的長效機制,推動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共生成長。
學科交叉融合既是當前科學研究發展的趨勢,也是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跨學科人才培養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特質,主要通過專業、學位、課程等要素實現[4]。然而,除本文談及的學科、教學、管理三個關鍵環節外,高等醫學院校在推動跨學科專業建設、培養醫學交叉學科人才過程中,仍然需要高度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跨學科專業設置要主動回應市場主體需求,要根據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及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時調整。二是及時開展必要的組織變革,成立跨學科組織機構或教學部門,為交叉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政策及行政支持。三是要樹立課程共享理念,建立開放的課程共享機制,靈活組織課程授課,實現相關學院課程面向跨學科專業學生開放,供學生自由選課[5]。四是要建立靈活的教師聘用機制,推動跨學科教師隊伍協同育人,實現有條件的自由流動、相互聘任。五是要加強跨學科研究,包括專業設置、融合機制、組織變革和保障機制等,通過研究來引領驅動交叉學科專業建設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