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溫樂
摘要:呼吸衰竭是指各種因素引起的肺通氣或換氣功能障礙,導致低氧血癥,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從而誘發一系列生理功能異常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精神癥狀等。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有效的搶救措施才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在臨床救治期間,多采取機械通氣治療,且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的影響,導致救治期間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并發癥,對于患者的預后造成了較大影響,需要加強臨床護理干預。綜合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促進疾病轉歸,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因此,文章主要針對綜合護理在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治療期間的護理效果展開探究。
關鍵詞:綜合護理;重癥呼吸衰竭;護理效果
疾病與治療引起的疼痛會不斷影響著患者身心狀況,引起各種應激反應,從而導致臨床救治難度增加,不利于疾病轉歸[1]。綜合護理的開展,能夠為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更加規范、全面的護理服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完善臨床護理模式,構建規范化、系統化的臨床護理模式[2]。
1綜合護理在重癥呼吸衰竭臨床治療期間的效果研究進展
隨著重癥醫學的快速發展,機械通氣成為搶救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在臨床治療中獲得推廣使用。對于此類患者,需要采取氣管插管以及機械通氣治療。尤其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深的趨勢下,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數量不斷升高,而脫機困難成為此類患者面臨的常見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促使患者盡早拔管,減少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綜合護理是通過將目前臨床研究中已經證實為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措施聯合應用,從而達到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預后的效果。
對于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救治,首先需要給予有效的救治措施,改善低氧血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同時,為了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還需要加強臨床護理干預。綜合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方法,主要是通過采取各種針對性的護理方法,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有助于減輕應激反應,加速疾病康復[4]。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狀況與心理狀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及時解除各種身心癥狀,從而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從而更好的配合臨床治療[5]。有研究指出,通過綜合護理的開展,可以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心理狀況,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支持,促使其構建積極向上的疾病態度,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其的預后情況[6]。目前,綜合護理模式已經在臨床中得到推廣應用,并且有較多的研究證實該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因此可在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中應用,促進其早期康復出院[7~8]。
綜合護理主要是在循證理念的支持下,主張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循證醫學已經證實的護理指導意見,幫助護理人員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從而避免傳統護理模式中的盲目、不合理行為,充分展現循證醫學理念的作用,是現代護理的重要發展方向。綜合護理至少包括3~5個循證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護理干預,要求護理人員在具體時間、具體環境進行特定的護理行為,確保護理目標與護理行為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并且在現代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使得患者獲益,縮短住院時間,優化臨床護理服務模式,從而推動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在綜合護理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對各項措施的科學性進行綜合評估,必要時可邀請專家進行評定,確保該項措施在臨床執行的效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改善患者的身心舒適度。因此在具體實施之前,通常需要加強護理培訓,掌握護理方案中各項措施的執行要點,避免護理人員主觀臆斷對綜合護理方案實施效果的影響,確保綜合護理方案制定與執行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獲得患者的支持與信賴,減少糾紛與沖突。
2綜合護理的實施要點
2.1 氣道護理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多采取機械通氣治療,人工氣道的建立會影響呼吸道濕化、加溫效果,因此可能導致氣道黏膜干燥、痰痂形成,從而引起氣管阻塞。為了預防這一問題的發生,需要加強氣道護理[9]。霧化吸入是目前氣道護理常用的護理方法,其主要是通過將藥液轉變為霧滴,吸入氣道,從而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預防肺部感染。通常來說,霧化吸入1 d 2次即可,每次吸入時間為15~20 min[10]。為了預防氣管阻塞的發生,還可以使用慶大霉素+生理鹽水+糜蛋白酶配置的液體,在患者吸氣時,用注射器沿管壁緩慢滴注5~10 ml,從而濕化呼吸道,每次間隔1 h、24 h使用量不超過200 ml[11]。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因此,呼吸裝置需要加強無菌管理,定期更換呼吸機回路,及時處理冷凝液。吸痰時需要做好無菌操作,氣管插管時要做好氣囊充氣,預防細菌進入氣道[12]。氣囊撐起通常為5~10 ml,壓力不能超過25 mmHg,間隔4~6 h需要放氣1次,避免長時間壓迫引起的缺氧缺血壞死。放氣之前還要將口咽、氣道分泌物清除,避免分泌物進入氣道。加強病房內的通風管理,及時更換體位,定期翻身,加速痰液排出。
2.2 吸痰護理
機械通氣會影響患者的排痰,因此在聽到痰鳴音,或觀察到患者出現咳嗽、呼吸道壓力升高等癥狀后,需要積極進行吸痰操作,從而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但是吸痰也可能引起氣道黏膜損傷,因此需要合理評估氣道痰液分泌狀況,及時吸痰,清理積蓄痰液。一般來說,聽診發現痰鳴音時便進行吸痰操作是最佳指征。
在吸痰過程中,由于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較重,對缺氧的耐受度較低,因此在吸痰過程中需要緩慢推出吸痰管,吸痰操作要快,并且一次操作時要避免反復抽吸,合理控制壓力。對于血氧飽和度<70%、心率<60次/min或>130次/min時的患者,最好不要吸痰。在吸痰前后給予高濃度吸氧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若患者的痰液較多,最好不要一次吸完,避免長時間操作引起的缺氧,最好吸痰、吸氧交替進行。在吸痰時,需要先清除口咽分泌物,然后清除氣管分泌物;放松氣囊后吸凈深部痰液,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若患者的痰液過于粘稠,可先進行霧化吸入治療,稀釋痰液,從而提高吸痰效率。對于意識清晰的患者,需要鼓勵患者多咳嗽,配合醫護人員操作;吸痰時要注意控制負壓參數,不能超過-50 mmHg,每次吸痰時間不要超過15 s。此外,吸痰時需要做好相關記錄,記錄痰液顏色、性質以及數量,同時需要警惕缺氧的方式,若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心律失常、發紺等癥狀,需要停止操作并給予吸氧干預。
2.3 營養支持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機體出現負氮平衡,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從而引起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等癥狀,使得呼吸肌耐受力下降,容易出現呼吸肌疲勞的情況。因此需要加強營養支持,改善患者的肌力狀況,促使其盡早脫機。目前,臨床營養支持主要是采取腸內營養支持聯合腸外營養支持的方式,不但可以改善胃腸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同時可以促進疾病轉歸,改善患者的預后結局。
在置留胃管時,采取常規置管方式的成功率較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多采取置管前靜脈注射地西泮或羥丁酸鈉干預,可以降低置管引起的不良反應。長期機械通氣的患者最好定期更換胃管,預防置管引起的感染,改善患者的預后結局。鼻飼時采取抬高床頭30~45°,合理控制營養液的溫度,溫度最好在39℃~40℃,輸注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腹脹的情況,調整輸注速度。鼻飼結束后,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進行吸痰操作,避免嗆咳、誤吸入等情況的發生。
2.4 心理護理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加上氣管插管,無法講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溝通障礙會引起患者躁動、譫妄,引起非計劃性拔管。因此,需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多關心和安慰患者,獲得患者的信任與支持,提高其對于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加強病房管理,減少環境因素引起的不適感,減少光線、噪音刺激,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睡眠時間。對于語言障礙的患者,可以采用肢體語言或者是寫字板交流,可以通過自制的示意圖,方便患者的溝通,例如在插管時,若患者感到不適可以指畫“×”,若無不適感則指畫“○”。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詢問患者的感受,從而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改善其身心狀況。
2.5 基礎護理
為了預防口腔感染,還需要加強口腔護理,可以使用1%過氧化氫溶液漱口。對于存在口腔潰瘍的患者,可以使用康復新液漱口。為了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對于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需要使用氣墊床,包括年齡>70歲、合并營養不良、皮膚性疾病的患者,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合并大小便失禁癥狀的患者,需要及時清理排泄物,加強會陰、肛門皮膚清潔,使用透氣性好且吸收性能強的紙尿褲,減少肛周感染的發生。
2.6 康復護理
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肌力下降,無法順利脫機,可能影響患者的預后情況。因此,需要加強康復護理干預,督促患者積極進行肢體的康復運動,包括握拳訓練、上肢上舉訓練、下肢直腿抬高訓練等活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為撤機做好準備。
重癥呼吸衰竭的病因復雜且病情危重,癥狀多樣且救治難度高,因此需要重視患者的護理干預。綜合護理的開展,可以積極配合臨床救治,提高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強調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切實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熟悉護理細節,關注風險因素,警惕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做好護理服務工作,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結局。
參考文獻
[1] 許伊佳,周靜.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無創機械通氣患者排痰效果及肺換氣功能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2):406-408.
[2] 王嚴儀,肖金玲.綜合護理干預對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J].中國臨床研究,2018,31(1):140-142.
[3] 周靜,肖娜.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干預提高COPD呼吸衰竭患者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7,32(13):9-11.
[4] 鄧麗英,胡結養,鄒小芳.綜合護理干預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北醫藥,2019,41(17):2717-2720.
[5] 羅解萍,沈愛娟,董燕萍,等.綜合護理干預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質量、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6):1032-1035.
[6] 鄧璀,姚桂銳,周秋宜,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3):28-30.
[7] 韓靜,胡蘭蘭,馮百寧.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的綜合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0):16-20.
[8] 張海艷,周淑芳,包逸黛.貫序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觀察及護理[J].貴州醫藥,2017,41(2):219-220.
[9] 劉宗美.綜合性護理干預在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7):85-87.
[10] 劉俠,尹培,張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20):8-11.
[11] 梁晨,修敏,楊磊.綜合護理干預在急性呼吸衰竭無創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25):2836-2838.
[12] 劉志琴,鐘慈芳,阮娜.探究綜合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