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玉萍,宮海東
(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使命。在國際化人才的教育培養中,明確教育發展核心,抓好人才培養的工作落足點,積極開展聯合辦學,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將國際化人才的發展標準內化為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構建完善的教育育人體系。在理論實踐的綜合教育中,圍繞產業現實需要和職業發展要求,實現對專業化、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在人才資源結構,高層次人才僅有5%。而在高級人才中,國際化人才的占比更少。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立足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國際發展戰略,高職教育需要轉變以往的教育模式,加強國際化人才的綜合培育,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戰略提供專業人才保障。國際化人才的內涵在于,具有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國際一流知識結構,以及能夠參與全球競爭事務的高層次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當下,專業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全球競爭的思維認知和全球合作的國際視野,在專業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多學科的交叉整合,培養專業人才的一流知識結構,掌握對外交流的國際意識以及跨文化的溝通能力。國際化人才,本質是對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的綜合培養。能夠面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對自身的專業工作進行實踐創新,推動企業的經濟轉型和結構優化,適應全球復雜的國際環境。在國際交流中能夠自覺維護國家榮譽,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國際化人才的內涵,實現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
國際化人才教育理念亟需轉變。外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內有國家走出去的國際戰略,國際化教育已成為未來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對國際化發展理念的重視,導致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難以符合國際化人才的發展標準。部分管理者和決策者缺乏對人才教育模式和國際化職業教育的有效對接,導致國際化人才教育體系的建設緩慢。
對于部分高職院校而言,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晚,缺乏對管理機制的合理建設。從制度建設、資源統籌、部門協作等多個環節缺乏科學合理的有效銜接。很多時候在國際化管理機制運行中,由外事部門為主,缺乏相關的職能部門和行政部門的協調運作,影響了國際化進程的發展。由于基層組織之間缺少明確的制度保障和管理機制,導致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缺乏系統性的工作機制。
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環節,但是課程結構的單一化,缺乏完善的多元課程結構支撐。導致學生只學習到相關知識技能,缺乏雙邊交流的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在國際課程建設中,學校對國際教育資源的引入力度不足,教育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都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有著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對國際化課程的認知不足。缺乏系統性和全局化的發展認知,以及對國際課程體系的多元建構。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主要圍繞教育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措施兩個維度進行開展。但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部分高職院校對國際化人才內涵的認知不明,導致對學生的培養缺少清晰的發展目標。另外,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和企業、行業的協同育人指導,導致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契合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無法適應國際化的工作要求。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影響了對學生的針對性教育培養。
師資隊伍的建設,決定了國際化教育發展的推行成效。國際化教師隊伍的缺失,以及教師觀念、意識、能力等多個方面的客觀局限,制約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成效。譬如,教師雙語能力的薄弱,專業外語能力的不足,無法進行國際化知識的科學拓展,影響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缺少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對教師的專業素養無法進行課前培訓和課后的系統性教育。教師缺乏和國際學校的交流、訪學和研修機會,影響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在高職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建設中,學校管理者需要了解國際化教育的內涵,能夠從宏觀視角出發,結合國家“走出去”的國際發展戰略,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需求。認識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意義,能夠有效結合人才教育目標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導向,推動高職教育的國際化發展[1]。在管理決策層樹立國際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加強對一線教育教學的滲透,促進對國際化人才的專業培養。教師作為國際化人才的推動者和實施者,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對教師國際化發展觀念的熏陶。借助專題培訓、國際交流、教育研討等活動,培養教師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教師國際化育人理念的塑造。在理論教育和教學實踐中,讓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創新育人觀念,實現對學生國際化的教育引導和教學培養。指導學生在立足本土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能夠客觀辯證的學習外來文化,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高職院校需要提升國際化發展理念,并滲透到一線教學實施中,提升廣大師生的國際化發展理念。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教育落實,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科學的管理機制。高職院校需要構建完善的運行機制,實現組織結構的支持、教學資源的支持,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有序開展,形成系統化的協同育人培養。國際化人才培養是復雜的育人工程,高職院校需要明確組織結構的科學支持,實現多個部門、相關組織的合理分工和協同配合,做好規范運行的基礎。保證管理層和決策層在宏觀戰略的科學部署中,實現各級管理組織的科學落實[2]。在組織結構的支持上,學校加強制度流程的確定和管理機制的健全,以及多部門之間的協同運作,按照各部門的工作特性進行合理的任務分配。并且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明確各部門之間的工作職責,健全國際化管理的長效工作機制。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圍繞培養要素和運行機制的兩個維度進行合理開展,通過兩者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在國際化發展理念的實施中,高職院校實現對內部運行系統的科學整合,為國際化管理提供規范的工作標準。在健全國際化管理機制中,加強院校工作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多方聯動和協同育人的管理機制,保證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的科學落實。
課程資源是教學實施的基本要素,高職院校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建設完善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和國際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首先,高職院校接軌國際課程標準,吸收先進的課程教學經驗。圍繞國際市場的發展要求,立足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國際標準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專業技能是學生就業發展的基礎,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將國際化人才考核標準、職業資格的認證體系融入專業課程建設。以國際標準作為專業課程的標準,培養對應的國際化專業人才[3]。還可以加強對國際優質教學資源的科學引入,通過先進的教育培養模式、課程教學資源,推動雙語課程的教育實施。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高職院校需要在原有的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加強對國際通識課的引入,作為拓展課程的學習。通過國際文化、國際禮儀和國際法律等課程的開設,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和國際意識。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還可以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加強對在線教學資源的科學搜集和整理,構建完善的課程教學資源和知識體系。在課程體系中,推動線上和線下課程的相互輔助。讓學生立足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能夠借助互聯網實現對全球化知識、跨文化交流的綜合理解。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高職院校實現校際、校企的深度合作,加強對國際化人才的針對性教育培養[4]。在校際合作中,推動中外聯合辦學項目,圍繞“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齊行并進。通過聯合辦學形式,實現教育資源的相互共享和互助合作,提升對國際化人才的針對性培養。同時,高職院校推動校企合作的有效結合,圍繞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形式,實現對國際化人才的協同教育。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立足地方和服務企業的協同育人方針。圍繞企業崗位的國際化人才需求,對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進行科學的優化調整。在專業化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化發展培養,滿足企業的實際崗位用人需求。而企業的工作實踐和頂崗實習,能夠有效將學生的專業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讓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體驗和認知國際化的競爭意識、合作機制和經營思維。相較于國際發展理念的教學說教和刻板認知,企業給予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能夠認識到自身在國際化發展中的不足,并進行自我改進。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加強協同育人機制的科學建立。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對學生的合力教育,促進對國際化專業應用人才的教學培養。
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可以推行專兼結合的形式,構建合理的教師結構,打造專業化的教師隊伍[5]。在專科教師的培養中,學校定期開展專業教育培訓。培養教師的國際理論素養和實踐素質,更新教師的國際化發展理念,提升教師的國際化專業能力。高職院校定期開展校際交流、海外研學等活動,增強教師的國際化教育技能。還可以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訓練,在企業的工作實踐和體驗學習中,發展教師的教育實踐素質。同時,高職院校推行人才引進的方式,從社會、企業、公司吸納具有國際工作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兼職教師。通過專兼結合的相互學習,定期對國際化人才的教育培養、課程體系的綜合建設等方面進行專題研討和合作交流,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實施方案。在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礎上,高校構建完善的師資考核和激勵機制。在內在的考核機制中,實現教師研學、教育的深層實施,能夠將理論教學研究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成果。讓教師在積極的教育激勵中,能夠自覺進行深入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素養,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化教育培養。通過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科學實施,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
高職院校在國際人才的教育培養中,認識到當前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圍繞培養機制和管理運行機制兩個維度出發,實現多部門的協同管理,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的規范實施。樹立明確的教育發展目標,在校際、校企的綜合教育培養中,實現對國際化人才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