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捷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9)
畢業論文是大學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本科教學質量,理應獲得高校師生的充分重視[1]。知識產權作為新興本科專業需要接受社會的檢驗和認可[2],更應把好畢業論文質量關。本文以所在高校2017-2021屆知識產權專業共202篇畢業論文為調研樣本,以《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國家標準》)為依據,探討該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指標存在的問題和完善路徑。
選題。樣本選題來自著作權法90篇、商標法59篇、專利法26篇、其他知識產權27篇,各自占比分別為45%、30%、12%和13%。選題涉獵廣泛,涵蓋近年來的知識產權難點和熱點問題。但調研中也發現,選題均由教師指定,學生自主選題極少,說明學生缺乏寫作的主動性;個別題目過于宏大,師生若溝通不暢則很可能拖累論文質量。
文獻閱讀。文獻閱讀整體質量堪憂,202名學生中僅有6人撰寫了文獻綜述,占比2.9%;僅有20人引用了英文一手文獻,占比約為10%;教師認為文獻閱讀量不足的占19.1%,個別論文注釋甚至不超過10項;引證文獻水平參差不齊,80%的論文引證數量為20個左右,部分文獻較為陳舊或不夠權威。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寫作所必需的文獻積累在“量”和“質”上都是不足的,直接影響了論述的廣度和深度。
學術水平。即考查論文是否體現了獨到見解和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從教師評語來看,202篇論文中“有創新思維”的僅為7.4%,屬于簡單堆砌他人觀點的則占19.6%;部分論文存在“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的問題,或被指“缺乏可操作性”,兩者約占26%;有的學生未能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占17.6%。囿于自身能力,大多數本科生很難在論文中提出有說服力的結論,更難提出有創見性的觀點和對策。
研究能力。此項指標考查由論點和論據所呈現出來的論文說服力。如前所述,由于文獻閱讀嚴重不足,缺乏對現有學術成果的充分吸收和消化,樣本論文具有論述不充分的通病:教師認為“論述不足”的占39.7%,認為“深度不夠”的高達47.1%。調查還發現,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之前缺乏必要的專業寫作訓練也制約了他們表達意見和鋪陳觀點的能力。
寫作能力。包括邏輯結構、語言表達及符合規范性。邏輯結構是指導教師重點把關的部分,總體情況較好,但仍有約17.1%的論文存在“邏輯層次不清”的問題。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較大,存在書面表達缺陷的比例高達34.2%,集中體現為文字基本功差、歸納能力弱、修改不仔細等。規范性要求經過反復修訂,一般都能達到各項定量指標,如重復率、字數、參考文獻數量、排版格式等。
《國家標準》出臺之前,高校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制訂各自的質量評價體系[3],呈現出以下共性和個性特征。
評價主體多元。多數為指導教師評價輔以答辯小組意見,少數增加了同行教師評價。引入同行評閱意見是為了減少指導教師評分的主觀傾向。各主體評價結果所占權重不盡相同,有的側重于指導教師的評定結果,有的則以答辯成績作為論文最終成績。
定性和定量評價結合。實踐中多采取定性評價,對每一項指標劃分“優秀”至“不及格”五個等級,由評價人根據具體情況分項目評價,然后綜合得出論文的整體等級。也有的采取定量評價,評價人對每一項指標分別打分,加總得出論文成績再對應相應的等級。
以能力評價為中心。以學術研究能力為標尺,高校的具體評價指標雖不盡相同但也大同小異,涵蓋選題、文獻閱讀、研究能力、寫作能力、創新、寫作規范、工作態度、工作量、答辯情況等,其中選題、研究能力、寫作能力是核心指標。
論文實際評價主體單一。實踐中評定等級實際上由論文指導老師全權決定,答辯小組基本上不會推翻指導老師評定的分數和等級。也有學校設置了同行評議,但一則存在研究的細分領域差異,二則礙于情面,同行往往不愿對論文提出過于尖銳的批評意見,監督和糾錯的作用有限。
評價導向存在偏差。首先,指標不分層,僅平行羅列各項評價要素,評價導向和重點不清晰,評價者無所適從。其次,評價指標看似以能力考查為中心,但并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比如“選題”一般為指導教師給定,指導老師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往往在這一項上全部給滿分,無法體現作者的能力高低。最后,評價指標重文本而輕過程。學生的態度如何?工作量是否飽和?階段性任務是否按時按質完成?評價者往往只對最終的論文進行評價,忽視了論文寫作的過程管理。
評價指標繁復且含義模糊。以“寫作能力”為例,遣詞造句當然是寫作能力的體現,布局謀篇也是寫作能力的體現,搜集文獻還是寫作能力的體現。但布局謀篇還集中反映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文獻搜集更能考查學生的專業素養,所以“寫作能力”指標就會與“研究能力”產生重合。“專業素養”這一評價指標更是包羅萬象——文獻搜集、邏輯思維、口頭和書面表達都可以體現法學專業素養。那么對于一篇在邏輯結構上存在問題的論文,是否應同時否定其寫作能力和專業素養呢?模糊的評價標準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評價偏差。
《國家標準》之下,本科畢業論文“如何寫、怎樣評”有了直接的法律依據,高校應設置科學的評價指標并為其分配合理的權重[4],科學檢驗本科階段的最后一次重要教學成果。
評價對象應兼顧文本內外。質量評價的直接對象應當是論文文本。《國家標準》明確要求對論文內容進行考察,了解學生是否準確掌握本專業知識、是否能夠綜合運用所學有條理地分析問題、是否能夠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或提出對策等。文本之外,學生能否按照計劃逐步推進工作、寫作的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整個寫作周期工作量是否飽和等直接影響論文質量,也應成為考查和評價的對象。
評價標準應體現能力差異。《國家標準》要求論文應“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與專業知識”。我們認為,能力評價一要實事求是,二要體現差別。在缺乏對某一問題持續關注和思考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畢業論文難以具備學術上的創新能力[5],因此“創新”指標不宜作為論文是否合格的標準,而應作為論文是否達到“優秀”的分水嶺。應當認真研究、論證哪些要求是本專業所有學生都應該達到的,對那些只有部分學生才能達到的“拔高”要求則進行特別考察,承認學生個體能力的差異性,也體現評價標準的差異化。
評價指標設置宜簡不宜繁。就評價指標而言,《國家標準》提出了選題、知識運用、學術規范三方面要求。可實踐中,一些高校設置的評價指標竟多達二十項!若評價指標含義不明或外延重疊,反而令評價者無所適從,為了簡化工作干脆憑感覺給分,最后的評價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應遵循“重點突出”和“簡單明了”的基本原則[6],精確設置一級評價指標,簡要規定二級評價指標,改變現有做法中指標泛濫、層級繁復的現狀。
評價標準內涵應統一、明確。首先是斟酌不同層級的評價指標。舉例來說,“選題”和“選題意義”,評價指標應以何者為一級指標?我們傾向于前者,原因是“選題意義”僅為“選題”的下位概念,太過宏觀和龐大的選題雖然可能很有理論價值或現實意義,卻是本科生很難駕馭的,不見得是好選題。其次是明確二級評價要素,如規定“學術規范性”應考查摘要和關鍵詞的寫法、腳注尾注的合規性、參考文獻的數量、字體字號間距的要求等,方便評價者進行判斷。
一級指標嚴格對應國家標準。對標《國家標準》選題、知識運用和學術規范三方面的要求,設立“選題”“能力”“合規”3個一級評價指標,依其重要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選題”共10分,主要考查論題在知識產權領域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以及其作為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是否恰當。“能力”共60分,重在考察寫作者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所涉專業知識的表述是否全面準確以及書面表達能力的高低。“合規”共30分,考察寫作者是否掌握了為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學術規范,同時兼顧考核學生為論文寫作投入的工作量。
二級指標兼顧考查能力和態度。三個一級指標中,“選題”主要由指導老師把控,“合規”主要體現學生的寫作態度,“能力”則全方位考察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研究能力。我們建議:“選題”下設2個二級指標“選題價值”(5分)和“選題適當”(5分),分別考察選題的意義和實操性;“能力”下設3個二級指標“專業知識”“解決問題”和“書面表達”,各占20分,對應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問題解決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合規”下設2個二級指標“學術規范”(20分)和“工作體量”(10分),前者從論文格式、引注規范、學術不端等方面進行評價,后者從寫作時間和寫作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
設置具有實操性的量化標準。若缺乏可操作性的量化標準,教師評分時往往依據主觀印象,隨意性較大。能否從技術上兼顧評分的合理性和易操作性呢?我們提出“滿分扣減”的構想,即達到各項二級評價指標頂格要求的為滿分畢業論文,在二級指標下設減分項,評閱人根據減分項酌情扣分,最終得到評定等級和分數。
以某學生的畢業論文《從專利法最新修改看我國局部外觀設計專利制度的完善》為例:
選題。①選題價值:適逢《專利法》第四次修改,有關局部外觀設計的新規引人注目,選題具有很好的價值,無減分項。②選題適當:聚焦于專利法的一個小制度,從規則完善和實操建議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屬于“小題大做”的典型思路,選題規模適當,無減分項。
能力。①專業知識:專利法原理理解準確,正確援引相關法律法規,域外研究文獻引用恰當,無明顯知識性錯誤,無減分項。②解決問題:能指出現有制度的缺陷及其成因,論述充分,但所提建議基本上屬于國外相關制度的中國化,創造性思考不足,酌情扣6分。③文字表達:基本無語法錯誤,個別文字表達有待商榷,酌情扣3分。
合規。①學術規范:論文內容完整,腳注和參考文獻符合學術規范,僅有少數錯漏,酌情扣2分。②工作體量:字數為12000,文獻數量和質量基本符合要求,國外一手文獻閱讀量較少,酌情扣2分。
加分匯總后,該生的論文評分為87,等級為良好(且屬于良好等級中的上游,但與優秀論文還有差距),定量分析結果符合定性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