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東
(淮安市關天培小學,江蘇 淮安)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教學研究與改革亦當如此,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教師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舉措可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能夠促進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融會貫通,點燃其探索和分析數學問題的興趣,提升學習效率,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未來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教師應當堅持“生本”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指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學習,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優化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助力學生突破數學學習重難點,促進學習融會貫通。傳統數學教學以知識背記和反復練習為主,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豐富自我認知,通過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高效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同時,實現重難點知識學習的融會貫通。[1]
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課程中的抽象知識較多,一部分中高年級的學生會在學習中出現畏難情緒和抵觸心理。通過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事物引發其對抽象數學知識的關注,由此激發其數學學習興趣,從而為后續教學做鋪墊,將學生引入不同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和價值。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發揮多種教學手段之優勢,降低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2]小學數學教師在旁征博引的同時,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從而參考學生的反饋更有效地調整與優化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高效學習具有難度的重點數學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僅體現在理論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方面。教師通過設計多元化解題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可以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多元化平臺,進而創新學習方式,有效避免課堂陷入“單邊熱”的局面,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驅動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由此提升自我探究能力。
學習材料包括圖書、報紙、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道具等,材料根據形式的不同,一般有軟材料和硬材料之分。教師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數學學習需求,從而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資料整理活動,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以充實數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鼓勵學生開展合作研究,使之通過整理和提煉不同學習材料之中的數學知識,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預先了解,在學習中借助豐富的學習材料內化知識、掌握技能,建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3]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采購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根據商品價格以及出售、找零、購買等活動建構小數的概念,形成對小數的深刻認識。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蔬菜價格單”引發學生對蔬菜價格的關注,適當設計“最愛的蔬菜”話題,讓學生共同圍繞學習材料進行探討,并能將“蔬菜價格單”上的整數與小數進行分類。其次,教師根據學生熟悉的分數,將分數轉化為小數,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知識遷移,使之能夠理解分數能夠與小數相互轉化。此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購物清單”讓學生進行總結,分析不同商品價格中的整數和小數部分,由此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之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進一步認識小數。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展現“小數發展的歷程圖”,為學生發放“小木棒、趣味卡片”等不同的學習材料,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學習材料擺出不同的小數,由此充實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探究興趣。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小數點位移”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材料,對特定階段內所學的小數概念知識進行匯總和盤點,在溫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對小數組成部分有全新的了解,并通過比較活動為今后的小數計算知識學習夯實基礎,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后稍引動得清者出來。”愛提問、會表達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目標。在講解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融入不同的提問活動,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優化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掌握更多解題技巧。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小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可以提升其思維品質,使之懂得分析問題本源,獲得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由此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4]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設計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核心知識的思考,意在幫助學生通過思考問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思維品質,由此提高數學教學成果。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垂線與平行線”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在思考抽象圖形問題時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簡單的圖形變化問題,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建構垂線與平行線的概念,利用難度不一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之懂得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掌握觀察、畫圖、思考的技巧。首先,教師可以引用“黑板邊、門框邊、手電筒的光線、海平面”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與線段、射線、直線相關的問題。其次,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思考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相交的種類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鼓勵其充分想象并動手畫圖,激發其探究幾何知識的興趣,提升其思維品質。根據學生的不同結論,教師要加以總結,引出“垂線”“平行線”兩概念。教師運用“角、公路線”等引發學生對垂線與平行線的思考,順勢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線?”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建構垂線和平行線的特征知識。最后,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直尺畫垂線與平行線,運用量角器、直尺、三角尺畫圖和測量。在學生主動實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有關測量方法和數據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同時進行思考,夯實學生的基礎學習,提升數學教學質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升自我思維品質。
情境教學是教師以創設生動、具體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助力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把握與感知所學知識。創設生活情境能夠將學生置身于生活場景中,使之將所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建立起聯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特點和學習情況,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元素創設情境,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融合,再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情境,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提升數學教學質量。[5]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分數加法和減法”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針對“數的運算”知識,教師要明確教學重難點,根據教材中的“同分母、異分母加減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將其置于生活場景中,由此啟發其進行思考和學習,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首先,教師可以將知識歸納為三個分支:(1)同分母分數加減;(2)異分母分數加減;(3)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其次,利用學生熟悉的“分發啦啦隊道具”事件,將學生置于“運動會助威”場景中,使學生通過“道具分發”情況分別思考“剩余”或“不夠”的結論,由此建構“分數加法和減法”的概念,產生通過計算求解的欲望。教師則應順應學生的思維,利用不同的道具分發案例,讓學生體會分數加減運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情況,使之體會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并根據教師指導建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則”,懂得整數加減法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教師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思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現實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利用生活情境優勢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之明白“將異分母化為同分母”的解題關鍵。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通分”,利用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結合“飲品銷量排行榜”相關數據思考受歡迎的飲品問題,由此將“通分”與生活問題建立起聯系,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掌握將異分母分數轉換成同分母分數的技巧并正確計算。同時,引用問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律適用于分數混合運算嗎?”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通過解決應用題提高分數運算的靈活性、合理性,提升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具有圖文并茂、資源豐富等特點,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所學知識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抽象知識的學習難度。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可以加快構建高效數學課堂,能夠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直觀理解數學概念,更加深入地掌握數學學習技能,在獨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中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的技巧,增長數學經驗。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握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時機,科學指導學生分析難點問題,鼓勵學生合作進行項目學習,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聚焦重點知識、聚攏學生思維。[6]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百分數”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因為百分數同分數有密切的聯系,本課教學重點是正確讀寫百分數,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及其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實際生活中的百分數,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首先,教師要聯系學生生活中的“男女比例”引出百分數,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不同的分數與百分數,在比較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時,鼓勵學生合作探究生活中的百分數,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使之感受到百分數與生活的關聯。其次,教師要根據各個學習小組的百分數討論結果,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有關人口變化的數據,引出百分數,歸納百分數的意義。華羅庚曾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教師要讓學生根據教師呈現的人口變化數據,通過比較總結讀寫百分數時的注意事項。教師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要設計針對性練習,出示數據并讓學生在合作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煉數據中的內容,搜集有關百分數的數據,使之體驗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煉信息的便利性,加深對百分數知識的學習印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最后,教師設計實踐活動“身高數據調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百分數表示小組成員身高超過“165cm”的占比情況,利用多媒體教具展示學生的調查結果,借助電子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整合信息,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打造富有實踐氣息的數學課堂,優化課堂教學氛圍,驅動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實際的教學中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現象,為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教師“淡化形式、注重實質”,及時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沒有所謂的“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堅持以創新求發展,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保障,有效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