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中
摘要:土壤生態環境構成了支撐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因素,體現了維護與保持農業土壤良好生態環境的價值與意義。目前各地區的土壤生態環境普遍表現為生態惡化趨勢,根源應當在于土壤重金屬、化肥農藥與其他人為的農業生產操作因素影響。在此前提下,相關部門必須要準確認識修復農業土壤生態的總體實施思路,結合土壤生態惡化的真實狀況來選擇運用修復技術手段。
關鍵詞:農業土壤生態環境;現狀;修復措施
從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角度來講,土壤生態環境的關鍵價值就是維持農業生產正常運行,為農業生產提供必需的土壤生態資源。然而近些年,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頻繁出現隨意施加土壤化肥與農藥的現象。此外,某些化工企業生產廢水以及固態廢棄物未能經過嚴格檢測與處理,造成農田周邊區域的河流與土壤遭到重金屬的固態物質污染,引發程度較為明顯的土壤生態破壞。由此可以判斷得出,修復農業土壤環境的舉措目前已經具有緊迫性,相關部門必須要給予重視。
1.1 不當的農業生產人為操作造成土壤環境惡化
人為操作因素對于農田土壤環境將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干擾與威脅,造成土壤生態狀況迅速惡化。目前,某些地區農民仍存在隨意焚燒作物秸稈、排放居民生活污水、錯誤操作使用農業耕種機械設施的行為。因此,就會加快農田土壤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速度,嚴重威脅到當地居民的人身安全以及飲食健康權益。此外,耕種農作物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如果存在誤區,那么也會給農田土壤生態造成較為明顯的生態破壞污染后果。農業種植土壤一旦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限度,土壤生態系統在短時間里就無法恢復平衡,而且化肥農藥侵蝕土壤深部的風險程度也會提高。現階段某些農業地區針對保護性的農田耕種技術手段未能形成全面推廣趨勢,因此,造成農田土壤暴露于充滿病蟲害威脅的風險環境中,土壤生態系統很容易失去平衡。
1.2 過度施加化肥與農藥
化肥與農藥屬于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的關鍵物質資源,然而化肥與農藥的使用比例總量必須要嚴格控制。某些農業生產者對于化肥農藥的施加總量沒有進行科學的監測控制。因此,就會造成耕種農作物區域的農田土壤逐漸貧瘠,并且可能會引發土壤酸化、苗木根系燒傷、土壤板結以及鹽堿化的不良現象。很多農作物在長期施用超標化肥以及超標農藥的情況下,帶有耐藥性的田間害蟲就會出現繁衍速度加快的現象,進而引發田間蟲害泛濫。
1.3 化工企業向農業土壤中排放超標的重金屬物質
重金屬元素在進入農業耕種土壤之后,通常都會表現為離子形態的存在方式。目前某些化工企業大量分布于農田周邊地帶,其錯誤生產操作過程將會造成農田土壤內部大量積累固態重金屬,對于原有的農業土壤組成元素結構產生了明顯破壞。在此過程中,電瓶生產企業、造紙企業以及其他化工企業都存在較為明顯的重金屬排放現象。例如造紙企業,重金屬物質構成了造紙化工生產中的典型固廢物質。造紙固廢產生于造紙生產環節,造紙生產操作環節將會導致排出液體廢物、固態廢物以及氣體廢物。與液體以及氣體的造紙排放廢物相比,呈現固體形態的造紙生產排放物往往具有更大的廢物處理難度,因為固態物質很難直接被轉化或溶解。造紙固廢的外觀表現形式為細小的粉塵、纖維物質與油漆碎末,某些造紙固廢來自于造紙顏料或造紙砂石材料。固態的造紙生產排放物混有細碎的石塊、鐵屑、尼龍繩的斷裂殘片以及塑料片等物質。企業技術人員對其在實施固廢處理時,一般將會遇到較多的固廢處理難題。這是由于固態的化工生產排放物本身具備難溶性的特征,對此如果沒有經過前期處理,那么直接混入土壤或者水源中的固態物質將會引發區域生態污染,明顯威脅到區域生態環境。并且未經前期處理的固態廢棄物質還會給居民飲食健康增加安全隱患,同時也浪費了造紙行業的寶貴生產資源。
宿松縣農業農村局目前針對當地的農業耕種區域土壤原始生態,正在致力于全面加以修復,旨在確保通過現代修復技術來恢復土壤元素平衡,對于存在生態失衡安全隱患的農業土壤環境在短期內進行有效恢復。當地自從2019年開始,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區域土壤環境整治,并且依靠多種宣傳手段來督促當地村民合理選擇利用生物肥料及有機肥,在此基礎上收獲了優良的土壤生態整治與修復實施成效。因此,全面改善與修復農業土壤生態的舉措必須要得到推廣實施。土壤生態資源應當得到實時的保護與監測,有效確保農業監管部門能夠準確察覺農田土壤生態失衡的潛在隱患因素,合理選擇與運用農田土壤修復專業技術手段。
修復農業土壤生態體系的整個實施過程具有長期性,需要建立在農業管理部門以及當地農業技術人員緊密協作的前提下。現階段的農業土壤環境整體生態狀況已經得到明顯優化,充分展現了修復農田土壤生態的價值與作用。具體在修復與保持農業土壤環境生態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如下技術要點。
3.1 準確監測與判斷農業土壤生態污染風險
近些年,各地的農業技術人員已經充分利用信息化監測裝置來判斷與測試土壤深部污染性物質,有效確保了農業土壤深部的清潔程度達標。與人工實施農業土壤采樣與監測的做法相比,依靠信息化與智能化平臺來監測土壤深部污染元素的舉措更加具有精確性與資源節約性,上述做法值得被推廣于農業土壤修復的各個實施環節。
3.2 合理選擇修復土壤生態的技術手段
現階段,能夠運用于全面修復農業土壤的主要技術手段包含物理手段、生物手段以及化學修復手段,要正確選擇,防止產生農業土壤深部的二次污染。經過綜合考慮,農業生態管理部門目前應當側重于生物修復手段。這是由于生物技術手段修復農田土壤深部生態系統的做法不僅不會產生化學藥劑污染,同時還能有效確保土壤生物鏈條的平衡性,合理節約土壤修復資源。
分析可見,農業土壤環境如果沒有獲得及時的保持與修復,會造成土壤生態狀況持續惡化的不良影響與后果,甚至還會給居民飲食健康帶來威脅。現狀下,農業部門針對全面修復土壤生態環境的重要實踐舉措已經給予重視,并且正在引導各地農民運用科學的思路手段來恢復農田土壤生態,保持農田土壤生態體系的完整性與平衡性。具體實踐中,相關部門以及負責人員仍然有必要加大修復農業土壤環境的各項措施力度,嚴格控制土壤固廢排放。